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时政要闻 >> 海西瞭望 >> 正文

同心协力开新局 千帆竞发放歌行

——福建革命老区融入海西建设迎来新发展

2012-06-28 09:49:11来源:福建日报

      环三都澳开发风生水起,武夷新区建设如火如荼,龙岩产业集中区建设热火朝天,三明生态工贸区强劲拓展……

      近年来,沐浴着党的亲切关怀,福建革命老区全方位融入海西建设热潮,抓机遇,谋发展,基础设施建设和产业经济发展大踏步向前,人民生活水平大幅提高。

      红土地,正健步迈向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新征程。

      牢记嘱托,倾力扶持

      老区,是福建一张响当当的名片。目前在全省84县(市、区)中,有67个老区县(其中已确认的原中央苏区县22个)、835个老区乡镇、8421个老区建制村、1535万多老区人口。新中国成立后首批授衔的开国将军,福建籍就有83人。

      可以说,没有老区苏区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就没有全省的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然而,由于地处边远山区,加上战争年代的破坏,老区乡村一度成为贫穷的代名词。

      饮水思源。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始终重视老区工作,关怀着老区人民。2006年初,胡锦涛总书记考察了福建老区,指出:“老区人民为中国革命的胜利作出了重大贡献,中央将会继续支持老区的建设和发展。希望继续抓住机遇,同心协力,艰苦奋斗,把老区发展得更好。”2010年,胡锦涛总书记来闽考察期间,与老区人民共度春节,明确指出“帮助老区加快发展、改善民生,是党和政府的重要职责”。2011年,总书记给上杭古田五龙村党支部亲笔回信,对老区人民关怀备至。

      2012年4月,温家宝总理来闽考察时指出:“福建老区苏区人民为中国革命胜利和新中国的建立作出了巨大牺牲和重大贡献,要大力加快革命老区发展,支持老区基础设施建设,支持老区发展特色经济,不断增强老区发展的内在活力和动力。”关怀之情溢于言表。

      在中央的关怀和支持下,历届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老区工作,始终把老区工作放在心上,抓在手上。早在上世纪80年代初,省委就及时恢复了老区工作机构,先后两次召开全省老区代表会议,作出了加强革命老区建设的决定。近年来,省委、省政府和各级各部门牢记中央领导的嘱托,在推进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进程中,更加注重老区工作,采取有力有效措施,加快推动老区各项事业发展。

      2011年春节前夕,省委书记孙春兰前往上杭县,看望慰问老区干部群众,强调进一步支持革命老区发展,是各级党委政府和各部门义不容辞的政治责任。2011年4月,省长苏树林到任不久,就前往龙岩、三明、南平等地调研,强调要切实改善老区苏区群众的生活,从规划、项目、资金、法规等方面加大倾斜和帮扶力度。2011年“七一”前夕,孙春兰、苏树林等省领导又分七路前往全省22个原中央苏区县开展“访苏区、承传统、办实事、促跨越”的调研活动。

      在用足用好中央政策的同时,我省各级各有关部门按“老区优先、适当倾斜”原则,加大对老区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等方面的投入。据统计,“十一五”期间,仅省级财政支持老区资金就超过400亿元。

      一系列政策和举措,让老区人民感受到实实在在的关怀——

      2009年5月,国务院发布《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提出“中央财政转移支付、中央预算内专项资金和中央预算内投资,以及其他中央专项资金,都要加大对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扶持力度,特别要加大对原中央苏区县、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的扶持力度。安排中央预算内投资等资金时,福建革命老区、少数民族地区等参照执行中部地区政策,福建原中央苏区县参照执行西部地区政策。”

      2011年5月,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支持和促进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了26条具体扶持措施,要求到2015年,老区县(市、区)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速度力争达到或超过全省平均水平,老区村农民人均纯收入实现与全省农民人均纯收入同步增长,县级财力基本保障的老区县(市、区)自我发展能力显著提高。

      龙岩、三明、南平、宁德等地也先后出台了支持和促进革命老区加快发展的具体贯彻意见。

      红土地谱写新乐章

      在中央和省委省政府的关怀和推动下,革命老区建设成效显著,老区资源优势和后发优势逐渐显现,拥有了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底气和条件。

      曾经贫困的四个重点山区老区市已今非昔比——

      龙岩市正在成为闽粤赣边联结沿海、拓展腹地的生态型经济区域,成为海西制造业的重要基地;

      宁德市正推进环三都澳区域发展战略,发挥拓展一线骨干作用,壮大闽东北一翼,当好对接长三角的桥头堡;

      三明市正围绕构筑纵深推进前锋、特色产业基地、区域综合枢纽、和谐发展支撑,发挥“绿海明珠”效应;

      南平市已从关隘重重成为四省通衢,正在为拓展海西绿色腹地、推动闽台合作、对接长三角、服务中西部等发挥着前锋作用。

      统计显示,截至“十一五”末,全省老区县(市、区)地区生产总值达9864.66亿元,比2005年翻了一番多,年均增长17.7%;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32790元,年均增长19.5%。22个原中央苏区县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31771元,年均增长20.9%。

      重发展更重民生。在推动老区加快发展的同时,我省把改善民生放在重要位置,实施了一系列深得老区群众赞扬的惠民措施,百姓幸福指数不断攀升。

      从1994年开始,我省连续18年实施“造福工程”,累计搬迁约70万人,其中大多数是老区群众;2007年底,全省老区县都建立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2011年,为让老区人民早日喝上干净安全的饮用水,我省出台进一步加快农村饮水安全建设意见,提高了中央、省级补助资金对老区县、苏区县的补助标准,原中央苏区县补助85%、革命老区县补助75%;2011年,我省先后两次提高革命“五老”人员定期生活补助标准,基本达到同时期参加革命的重点优抚对象的定补水平,健全定期生活补助标准同步增长机制。

      如今,福建老区已走向全面开放发展,从全省较为贫穷的区域跃升为海西新的增长极,一幅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画卷正徐徐展开。

      红色的历史,令人沉思;火热的现实,催人奋进。站在新起点上,承载着新使命,八闽红土地必将迸发出新活力,谱写新乐章。(记者 潘园园   通讯员 余昌颖)

责任编辑:胡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