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时政要闻 >> 海西瞭望 >> 正文

五大战役两年间

2012-08-06 09:52:06来源:福建日报

      两年前的8月,福建正式打响五大战役。

      一组五大战役战报,令人豪情满怀:两年来,重点项目建设战役共完成投资6565亿元,开工建设471个项目、建成或部分建成投产418个项目;新增长区域发展战役共完成投资9783亿元;城市建设战役共完成投资3430亿元;小城镇改革发展战役共完成投资1952亿元;民生工程战役完成和落实134件省委省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一批重大社会事业项目建成。

      其中,重点项目建设完成投资额超过“十一五”的总和;完成和落实为民办实事项目比前五年总和还多33件;区域发展规划基本完成,涌现亮眼的新增长极;小城镇试点从22个增至43个,城乡面貌焕然一新……

      战报佐证福建全力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成效——

      这两年,福建完美收官“十一五”,成功开局“十二五”,以矫健姿态踏进承上启下的新阶段,综合实力再上台阶。今年上半年,GDP、固定资产投资、外贸进出口、城乡居民收入等主要经济指标增长率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据全国经济综合竞争力研究中心测算,上半年经济增速在东部各省区中位列第二,人均GDP达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的91.5%,比2009年增长7.5个百分点。

      这两年,福建既着力加快转变加快发展,更着力发展成果与人民群众共享,全省上下凝心聚力共绘“三个更加”的壮阔蓝图。

      持续打好五大战役,冲锋号依然在耳畔嘹亮吹响,攻坚克难的脚步不曾片刻停歇。

科学发展 只争朝夕

走科学发展之路,必须站位更高远、视野更开阔、观念更解放,必须抓住机遇,只争朝夕

     2010年新春,胡锦涛总书记在闽考察时,要求切实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推动经济平稳较快发展;切实做好保障和改善民生工作、促进社会和谐稳定;切实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为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提供有力保证。希望福建抓住重大历史机遇,在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上取得突破性进展。牢记总书记的嘱托,“等不起、坐不住、慢不得”,强烈的责任感、紧迫感在福建干部群众心中升腾。

      当年从春天到夏天,福建决策层两个举动引人注目:一是党政代表团北赴天津考察,开胸襟,阔眼界;一是省委省政府开展首次全省工作检查,比先进,找不足。明辨发展大势,重新审视省情,思想在交锋中聚焦:2009年福建经济总量在东部沿海十个省份中排名老九,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只有东部平均水平的84%,而当年国务院出台支持福建加快海西建设《意见》明确提出,到2012年福建人均地区生产总值接近或达到东部地区平均水平。前有标兵,后有追兵,不科学发展,目标就难实现。同时,要坚定发展信心和信念,福建正处在积蓄能量、提速发展、加快壮大经济总量的重要节点,又处在加快发展方式转变、推进结构升级、提升发展质量的关键时期。

      抢抓机遇,只争朝夕,在转变中发展,在发展中转变,是实现科学发展的必然抉择。

      2010年7月底,省委八届九次全会作出部署,抓住牵动全局的重点和关键,大干150天,集中力量打好五大战役。

      一个推动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战略,破茧而出。

      战役一词,硝烟味颇浓。以科学发展加快转变为目的的决策部署,为何定以“战役”之名?省委书记孙春兰一番话语掷地有声:我们要以战役的思维、状态、方法和模式强力推动目标落实,促转变,谋发展。这一战略思路,得到两年间相继来闽考察的多位中央领导充分肯定。

      打好五大战役,就是要在转变发展方式上先行先试,走科学发展的跨越之路。

      正因此,五大战役目标明确、任务衔接:重点项目强实力,新增长区域增后劲,城市建设改面貌,小城镇建设统城乡,民生工程惠民生。

      短短150天,五大战役爆发出惊人能量。一批重大产业项目落地福建;惠民实事再增10件,情暖八闽百姓;干部作风转变、凝聚干事创业精气神……

      观念变,思路明,方向定,加快转变加快发展的责任感紧迫感转化为攻坚克难的无尽动力。

      为此,2011年、2012年,省委省政府相继作出持续打好五大战役的决策和部署。

      回首打好五大战役的两年间,战役本质不变、核心不变,而战役领域不断拓展,内涵不断充实,成效不断提升:

      ——发展的站位更高远。2011年11月,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全面建设更加优美更加和谐更加幸福的福建。2012年初,五大战役内涵领域进一步拓展,农林水利、“四绿”工程、城镇美化、造福工程、饮水安全、防灾减灾等领域的项目纷纷被纳入,最大限度惠及人民群众。

      ——发展的视野更开阔。继北赴天津后,省党政代表团又两度分赴粤赣和苏浙进行学习考察,对照找差距,比较知不足,加快发展的忧患意识一次比一次绷得更紧;而省委省政府每年一次全省“拉练”检查,已成为检验干部作风和作为的“年度大考”。

      ——发展的观念更解放。“解放思想的力度有多大,创新观念的深度有多大,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空间就有多大。”省委书记孙春兰一再强调。坚持绿色发展,“长汀经验”引领生态省建设步伐加快;发挥海洋优势,建设海洋经济力度加大。发展空间大,作为更大,涌现令人自豪的“平潭速度”、“旗滨速度”、“重汽速度”。

      长风万里,鼓浪而行。五大战役推动下的福建,呈现比学赶超千帆竞发的发展新格局。

重点突破 统筹解难

科学发展,是五大战役的核心内涵。加快转方式调结构,加大统筹兼顾力度,五大战役一路攻坚克难

      今年6月7日,北车泉州公司生产的首列轨道客车下线,将成为正在修建的福州地铁一号线的第一列运营车辆。

      这列福建造B型地铁列车集成世界上最先进、最成熟的动力分散电传牵引系统和电空制动系统,采用绿色环保材料和世界一流的节能及减震降噪技术。

      2010年7月28日,我省与中国北车股份公司在福州举行高层会谈,拥有年产300辆城轨地铁车辆生产能力的泉州海峡轨道客车修造项目,开始进入实质性运作。短短两个月后,这个被列入当年“重点突破前期”的项目提前开工建设。仅用20个月,泉州湾北岸一片荒坡上,已建起3幢总面积8万多平方米的厂房,一个现代化轨道装备制造业基地呈现在世人面前。

      首列轨道客车下线后,中国北车董事长崔殿国当场郑重宣布:投资12亿元的北车泉州公司二期项目正式启动。二期工程建成后,具备新型城轨地铁车辆、中低速磁悬浮列车等多种轨道装备产品的研发和生产能力。

      人们有理由相信,北车落户泉州,一个新的先进制造业产业集群将很快涌现。

      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一直是福建转型发展的主攻方向,必须着力重点突破。

      “只见满天星,不见当空月”,龙头企业和大型工业项目的欠缺曾长期困扰着福建。要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必须突出抓又好又大的产业项目,以项目壮大经济总量、提升产业层次、增强发展后劲。大项目从何而来?

      “宁可少一点,也要好一点;宁可少一点,也要实一点”。推进重点项目战役,这是一条底线。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出马,进京对接央企、赴港澳引进外企、到长三角珠三角联合民企,扩大对接范围、拓展合作领域。截至今年6月底,纳入全省三维项目跟踪管理信息系统的项目有1885个,总投资2.86万亿元。

      项目引进,目的是为了产业集聚,优化产业布局——以产业群、城市群和港口群为突破口,“三群联动”战略应运而生。“以抓龙头、铸链条为工作重点,加快建设大项目、发展大企业、打造大基地,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形成现代工业体系。”省长苏树林如是说。

      两年来,石化、钢铁、汽车等产业集聚水平持续提升,功能互补、各具特色、优势明显、错位发展的产业格局加快形成,十大新增长区域活力迸发。三明的海西重汽、漳州的古雷石化、龙岩的新龙马微客、莆田的鞍钢冷轧板、宁德的联德镍合金、福州的中铁乾达盾构机……一批大项目、好项目在八闽大地落地生根、开花结果。

      与此同时,传统产业加快转型升级,战略性新兴产业提速发展,推动存量调整和增量投资向绿色高端制造转型。2011年,全省七大战略性新兴产业完成增加值约1200亿元,较上年同期增长28%,占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的16%,高于全国平均水平5个百分点以上。今年初以来,加快海洋经济建设、发展旅游等现代服务业成为经济增长的新亮点。

      自主创新成为企业加快发展的利器。企业正逐步成为研究开发投入、技术创新活动、创新成果应用的主体。福建“制造与创造”双重优势正在形成。

      龙净环保开发的高效节能型电除尘器,一举打破了我省新产品奖设立20年来特等奖空缺的局面,企业自主研发的世界首台1000兆瓦机组电袋复合除尘器、水泥烟气脱硝技术、国内首台燃煤锅炉湿式电除尘器又陆续投入应用。新大陆科技集团已迅速成长为横跨物联网、三网融合、绿色环保三大领域的高科技企业,今年上半年又成功开发“Gobaco”拍码项目,研制成功第二代二维码“中国芯”,抢占了物联网感知层的技术制高点。

      转变发展方式,重在解决经济发展的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问题。五大战役着力统筹协调,解决诸多“两难”。

      ——统筹城乡与区域发展。我省确定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镇从22个增至43个,随着战役的不断推进,小城镇镇容漂亮了、镇财壮大了、群众富裕了。漳州长泰县岩溪镇的上蔡村,从台风重创中走出,红瓦白墙,清溪环绕,人们感叹“美得像幅画”。与乡村变化同拍,同城化取得新进展。去年9月《厦漳泉大都市区同城化合作框架协议》正式签订,一批又一批重大项目启动建设,厦漳跨海大桥主体工程已全线合龙;今年3月,福莆宁签订同城化发展框架协议,以福莆宁三市及平潭联动发展为核心的福州大都市区建设正加速推进。

      ——统筹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我省在源头上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排放项目的同时,加快淘汰落后产能。去年,我省单位GDP能耗同比下降3.3%,相当于节约360万吨标准煤。节能降耗,不仅增加经济效益,改善生态环境,也为新上更多的好项目、大项目腾出空间。同时,从城市绿化美化到农村环境连片整治,从“四绿工程”到生态省建设,优美之区加快打造。今年,在推广“长汀经验”的基础上,我省将水土流失治理的资金从3000万元增加到3.3亿元。青山绿水,碧海蓝天,生态福建快步走向世人面前。

      ——统筹GDP增长与改善民生。随着经济实力的显著增强,保障和改善民生放在越来越突出的位置。2010年,五大战役中,紧贴百姓生活需要,民生工程再添10项惠民实事;2011年,各级财政民生支出达1573.89亿元,省级财政在年初安排278.56亿元的基础上,又将超收的70%用于集中解决民生问题,省委、省政府确定的49件为民办实事项目全面兑现;今年上半年,50个为民办实事项目加快实施。一枝一叶总关情,在八闽百姓眼里,幸福已不是一个空洞的字眼,而是有着温润如玉的质感。

      毫无疑问,五大战役是推动福建经济社会发展的关键性战役。正是有了五大战役这一重要抓手,福建科学发展的步伐越来越大,越来越坚实:2010年,在大干150天的全力冲刺下,GDP同比增长13.8%,“十一五”完美收官;2011年,全省生产总值、城镇居民和农民人均收入实现“三个12%”同步增长;今年上半年,从容应对全球经济下行压力,经济增长逐季回升,更重质量和效率,稳中求进令世人刮目相看。

凝心聚力 气势冲天

五大战役形成全力推动我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冲天气势和昂扬向上、实干苦干的良好氛围

      五大战役,比学赶超,带来万千新气象。

      “五加二、白加黑”,五大战役一开始就打出了干部群众的精气神,强烈的责任心,干事创业的激情,成为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宝贵精神财富。

      省第九次党代会提出大力弘扬“爱国爱乡、海纳百川、乐善好施、敢拼会赢”的福建精神,更激励着全省上下进一步开阔胸襟,奋发图强,凝心聚力,攻坚克难。

      精简的会风,清新的文风,接地气的作风,扑面而来。去年12月,省委九届二次全体(扩大)会议、全省经济工作会议等“五会合一”;今年3月以来,全省开展“下基层、解民忧、办实事、促发展”活动。省委、省政府还确定,从4月份起,每月的第一周为“无会周”,将干部从“文山会海”中解放出来,用更多时间和精力到田间进车间,抓落实促发展。

      作风变,干劲足,一股先行先试的锐气,激发出创新求变的活力。

      前不久,福州市推行市政府领导定期赴行政服务中心现场办公制度,每月2次,确保行政审批均可在15天内完成,实现了行政服务再提速。同时,设立重大项目联合会审窗口,投资10亿元以上的省市重点建设项目、“三维”对接项目等可享受“VIP”待遇,进入“绿色通道”,进一步提高审批实效。

      福州市行政服务中心共有45个部门和单位591个审批和服务事项入驻,可集中办理全市约90%的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中心自去年12月25日正式启用以来,通过取消、下放和整合,共减少市级审批事项25项,比入驻前压缩审批时限941个工作日、压缩21%,与法定时限相比减少60%。

      五大战役推进深化改革,减少行政审批项目。去年,省政府对省级行政审批项目集中清理,削减47.7%,使我省成为全国保留省级行政审批项目最少的省份,9个省直部门“零审批”。同时,积极推进网上审批、并联审批,不断提高审批效率。

      如今,“环境是对外开放第一竞争力”理念,深入人心。省委省政府专门发出向厦门航空有限公司学习的通知,调动各级各部门为经济社会发展主动服务、靠前服务,全程服务,全力营造保姆式、零距离的服务暖环境。随后,省政府再出十条意见,进一步提高行政机关办事效率。

      精神之变,环境之变,催生体制机制之变,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腾挪出更多更大的空间。

      三十而立的厦门特区,再当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先锋。“试水”航运物流服务体系,打造东南国际航运中心;加紧实施岛内外一体化,集美新城已提前一年实现“三年初具规模”的目标;加速推进两岸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建设,多家台资金融机构已先期入驻;厦门银行通过异地抵押方式,成功为福州一家台企发放贷款,开创了两岸金融合作的新模式……

      “比厦门还厦门”的平潭综合实验区,成为福建扩大开放、先行先试的一个重要窗口。去年底,平潭推出当天核准制、注册资本零首付制和台资企业直接登记制等新举措,台资企业注册登记实现新突破。截至目前实验区企业总户数突破2000户,成为我省吸引境内外资本最多、最快的地区之一。

      五大战役给福建科学发展带来深刻变化,而所有的变化,将为我省长远发展积累强大后劲,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新征程中持续发力。(记者 吴毓健 王永珍 谢贤伟)

责任编辑:胡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