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时政要闻 >> 海西瞭望 >> 正文

落实省委全会精神系列访谈之三

把握机遇,推动蓝色经济再提速

——访省海洋与渔业厅厅长刘修德

2012-08-23 09:30:29来源:福建日报

      去年以来,我省被纳入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省份,《福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发展规划》和《福建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方案》进入国家审批阶段;前不久,省委九届五次全会通过了《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及九条配套措施,一系列决策、部署,掀起新一轮海洋开发热潮。

      海洋是福建优势所在、潜力所在、未来所在。2011年,福建海洋生产总值达4419亿元,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25.4%,海洋经济已成为我省经济的主要增长极。

      “当前,福建海洋经济已步入更好、更快的发展时期,全省上下应当把握机遇、乘势而上,推动蓝色经济再提速。”16日,省海洋与渔业厅厅长刘修德在接受本报专访时表示,随着加快海洋经济发展成为共识,福建要在今后一段时间打造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建设海洋经济强省,必须突出优势、突破重点,推进产业转型升级,加快转变发展方式。

      与全国其他沿海省份相比,福建最大特点就是海峡、海湾、海岛,这也是最大的后发优势所在。刘修德认为,加快海洋经济发展,首先要科学规划,围绕科学开发利用海峡、海湾、海岛,优化海洋空间布局,构建“一带、双核、六湾、多岛”的新格局。

      具体而言,就是要以推进“三群”联动发展为重点,将福建海岸带打造成具有竞争力的海峡蓝色产业带;充分发挥福州和厦漳泉两大都市区的产业、人才等优势,形成引领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建设、带动周边地区发展的两大海洋经济核心区域;坚持优势集聚、合理布局,推动形成以重要海湾为依托,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环三都澳、闽江口、湄洲湾、泉州湾、厦门湾、东山湾六大海洋经济密集区;加快平潭、东山等重点海岛开发和无居民海岛的有序开发、有效保护,建成各具特色的功能岛。

      “其次,加快海洋经济发展,还必须解决海洋产业结构不合理、海洋资源开发深度不够等问题。”刘修德告诉记者。

      当前,我省海洋第二产业所占比重仍大大低于全国水平,缺乏有规模的海洋特色产业、龙头企业和名牌产品。海洋生产制药和保健品制造业等新兴产业发展较快,但基础弱、起点低、规模小。此外,海洋科技成果转化程度偏低,部分资源开发过度,一些优势资源开发利用不够。

      为此,刘修德表示,今后,省海洋与渔业厅将按照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坚持以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为主线,推进海洋产业转型升级。“在具体项目用海上,要重点支持新兴海洋产业和现代海洋服务业的项目加快落地,优先发展海洋生物医药业、大力发展邮轮游艇服务业、积极发展海水综合利用业、扶持发展海洋可再生能源业、集约发展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形成五大战略性海洋新兴产业体系。”

      同时,深入实施科教兴海战略,大力发展海洋教育事业,建立健全海洋人才培养、引进、使用机制,大幅提升科技进步对海洋经济发展的贡献率,率先把福建建设成为全国高新海洋产业密集区、海洋科技成果高效转化区;深化两岸海洋产业合作,建立海洋开发合作的长效机制,不断拓展新的开放领域和空间,构建两岸海洋开发深度合作基地;坚持先行先试、陆海统筹,逐步建立政府引导、市场运作、陆海统筹、集约利用、可持续发展的海洋资源开发保护与综合管理体制机制,促进海洋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

      《加快海洋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今后三个阶段发展目标,即到2013年试点工作全面启动;到2015年海洋生产总值占全省地区生产总值的28%以上,年均增速比地区生产总值快3-4个百分点;到2020年全面建成海洋经济强省。刘修德说,加快发展海洋经济,需要我们坚持开发与保护并重,以海洋环境容量和承载力为基础,一方面有步骤、有计划地落实开发规划、坚持项目带动,另一方面坚持构建坚实的海洋蓝色生态屏障,实现海洋环境与海洋经济的和谐发展。(记者  吴 洪)

责任编辑:胡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