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开发保护福建海洋经济资源
福建是海洋资源大省,有旖旎的海湾和逶迤的岸线,得天独厚的海洋资源赋予福建许多发展的有利条件。保护好这片蔚蓝色的海洋,科学开发海洋蕴含的经济潜力,更好地为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和福建跨越发展服务,是我们应尽的责任和义务。
◆海洋资源优势是福建走向美好明天的宝贵财富
福建有诸多优势,除了海洋优势外,还有对台优势、华侨优势、生态优势、亚热带气候优势、政策优势等。这些优势大多与海洋优势有关,或者说是海洋优势派生出来的优势。可以说,海洋优势是福建所有优势的集中反映,由海洋优势衍生而成的福建优势群,是福建发展的重要支撑。
作为全国海洋大省,福建发展海洋经济基础好、潜力大,适合发展临港重化工业和海洋高新技术产业,适合海产养殖和远洋运输,是福建经济发展不可或缺的重要资源。海洋经济已成为全省国民经济的重要支柱和新的增长点。更重要的是,丰富的海洋优势,为港口群、产业群和城市群的“三群联动”创造了极为有利的条件,大大加速了福建工业化进程。我省第二产业比重已达到51.3%,正在步入新型工业化时代。发展海洋经济的结果,改变了经济增长单纯依靠陆地的状态,海域也对区域经济增长提供了强有力支撑。福建海岸线总长3752公里,有面积大于500平方米以上的海岛1374个,均居全国第二位;全省共有大小港湾125个,可建万吨级以上泊位的深水岸线长210.9公里,其中三都澳、罗源湾、兴化湾、湄洲湾、厦门湾、东山湾等六大港湾拥有可建20万-50万吨级超大型泊位的深水岸线47公里,居全国首位。从发展趋势看,海洋功能越来越强大,是福建经济发展中有巨大潜能的后发优势。随着海洋和港口优势的不断发挥,福建和海西将进入一个加速优化发展的新阶段。
◆从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保护好海洋资源
海洋生态文明建设是生态省建设的重要内容。海洋资源的丰富性并不等于可以无限开发,必须把保护放在第一位,保护是为了更好地开发。应当更加重视保护海洋生态,加强海洋资源节约集约利用,加强陆源、海域污染控制,加强海洋生态建设和保护。
严格执行海洋功能区域和海洋环境保护规划,切实做到科学用海。2006年,福建海洋功能区域获得国务院批复,2010年又进行调整、修编,修编成果适用期限到2020年。2011年,省政府印发的《福建省海洋环境保护规划(2011~2020)》,分析了海洋环境保护的基本形势,提出海洋环境分级控制、海洋生态系统保护、海洋污染防治等具体规定。我们要严格实施海洋功能区划和海洋环境保护规划。要严格控制湾内的围填海规模,统筹围填海指标,优先保障省重点项目用海需求。同时,要鼓励围填海向湾外转移,落实好湾外围填海的优惠政策,切实解决海湾资源与围填海需求之间的矛盾。
做好岸线统筹工作,提升岸线资源集约化开发程度。福建海岸线长达3752公里,已建设了不少生产性泊位,提高了泊位的吞吐能力。但从使用的情况看,岸线资源集约化开发程度较低,不少港口缺乏有实力的大公司主导开发建设,存在着港口码头建设分散及许多港区、作业区功能雷同的现象。应对岸线资源进行规划统筹,绝不允许圈占岸线的行为发生。港口项目建设也要严格按规划进行,未经批准的不能开发建设。
加强海域污染整治,保护好海洋生态环境。要把陆地卫生整治机制引入海洋领域,陆上海上齐抓共管,全面治理海漂垃圾、海滩垃圾。对涉海生产性项目要加强监测,既要发展海水养殖,又要防止海水养殖污染和海区富营养化状况。要加强海水养殖规划,控制养殖密度,推广先进养殖方式。特别要重视发展临港型工业带来的污染问题,对大型石化、钢铁项目建设,要做好环境风险评估,并在建设过程中采取相应的环保措施。湿地、滩涂及红树林等旅游景观是海洋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海洋生态环境有着重要影响,要加强这方面的整治修复,努力保护海湾生态环境和旅游环境。
◆以建设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为主线开发海洋资源
海洋是福建优势所在、潜力所在、未来所在。我们要创新思维,突出发展重点,把加快海洋经济发展作为福建发展的战略重点,尽快实现海洋大省向海洋强省转变。
全力打造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国务院颁发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明确提出,支持福建开展全国海洋经济发展试点工作,努力建设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福建被国务院确定为全国四个海洋经济试点省之一,这是难得的发展战略机遇。省第九次党代会报告明确提出,“加快发展海洋新兴产业和涉海现代服务业,打造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这表明福建已经吹响了建设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的号令。我们要善于用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这样一个大的构想,统筹全省海洋资源优势的保护和开发,实现产业结构转型升级,实现经济总量倍增。
发展支撑海洋资源开发的海洋科技。更有效地发挥港口作用,拓宽海洋发展空间,保护好海洋资源环境,都需要发展海洋科技。一要走开放联合发展海洋科技的新路子。福建在海洋药物和海洋生物制品的开发方面有一批领先全国的成果。要将海洋科技作为全省科技发展的重中之重来抓,利用现有的海洋科技资源加强与外部合作,走开放联合之路,吸引海内外海洋科技部门前来研发。要发挥对台先行先试的政策优势,吸引国家海洋局和海洋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的资源,在福建建立两岸海洋科技结合基地,把港澳台和大陆省市的海洋科技资源汇聚到福建,为福建建设海洋强省服务。二要将物联网技术应用于海洋资源开发。要大力发展海洋物联网技术,研究水下物联网技术的应用问题。要运用物联网技术促进港口物流业发展,加快应用物联网技术于港口综合管理,形成有物联网技术导入的港口管理体制,降低物流成本,提升港口吞吐能力。
拓宽海洋经济发展领域和门类。海洋资源对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具有重大的促进作用,要不断向海洋的广度和深度进军,不断拓宽海洋经济发展领域。一要通过海洋,解决能源不足问题。福建海洋的能源资源较多,要在引进先进技术和降低成本上做文章,增加海洋能源在整个能源结构中的比重。发展海洋新能源产业,科学规划海洋新能源开发,加快海洋风电、波浪能、潮汐潮流能发电等技术创新和产业化发展,增强海洋开发的能源安全保障能力。二要大力发展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是以科技含量大、技术水平高、环境友好为特征,处于海洋产业链高端,引领海洋经济发展方向,具有全局性、长远性和导向性作用的海洋新兴产业,要根据福建海洋实际,明确发展重点。要把培育壮大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作为打造东南沿海先进制造业基地的重头戏来抓。发展海洋生物医药业,应发挥福建海洋生物资源丰富的优势,重点研发生产海洋药物、工业海洋微生物产品、海洋生物功能制品及海洋生化制品,争创国家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发展品牌。在海水综合利用方面,要加快研发和推广海水综合利用的技术、工艺和装备,推进海水淡化综合利用关键技术产业化,努力形成工业海水、生活海水、淡化海水三大产业群。加快培育现代海洋服务业。依托海洋中心城市、主要港口和临港工业基地,重点发展港口物流、海洋会展业、海洋信息服务和航运金融保险服务业,促进海洋产业结构由“资源开发型”向“海洋服务型”转变。
建设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重点是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尤其要重视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加快建设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目前,我省有国家级、省级高新技术产业园,但没有已经建成的专门的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这是建设海洋强省必须尽快解决的问题。要加快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进程,选择合适的海岛打造先进的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一是在平潭岛建设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国家海洋局决定依托国家第三海洋研究所在平潭设立海岛研究中心,这是全国唯一的海岛综合科研机构,也是设在平潭的第一个国家级科研机构。国家海洋局将大力支持平潭建设海洋高新产业园,通过海洋公益性科研项目,即以“海水综合利用”和“潮汐能发电设备制造”项目建设为基础,吸引更多海洋高新技术产业落户平潭,提升平潭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整体水平,同时也对海西高新技术产业起示范、带动作用。我们要抓住难得的战略机遇,用特殊政策吸引海内外海洋方面的人才、资金、技术和项目,使平潭成为我国东南沿海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重要基地。二是在诏安建设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重点支持诏安金都国家级海洋生物医药产业园发展,把产业园真正建成有影响力的海洋生物产业基地。三是在厦门湾建设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厦门是我国重要的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基地,海洋教育研究基础较好,这里有国家海洋三所,有已经并入集美大学的原集美航海专科学校,有厦门大学海洋与环境学院,有福建海洋研究所。要把这些海洋教育和研究资源整合起来,为海洋高新技术产业园区发展提供创新动力。(作者为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巡视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