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与乡,从未如此绿意盎然
——感受身边新变化之四
绿到房前屋后,绿到街角旮旯,绿到公路两侧,绿到江河沿岸。
开放的福建,多年来以绿为先,是全国最“绿”的省份,森林覆盖率连续多年位居全国第一。而近年,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热潮中,一抹抹新绿更向人们居住、工作的场所,出行的路上延伸……绿地,从未如此亲近人群,让人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这些变化,离不开省委、省政府推出的为民举措——“四绿”工程。
我们持续造绿,但前些年,我们造林主要场地在山上,主要目的是获取经济收入,与山下的大多数人还没有直接关系。为了让绿更好地服务于人,进一步改善城乡人居环境,我省于2010年全面实施绿色城市、绿色村镇、绿色通道、绿色屏障的“四绿”工程,把绿地引入人口密集区。两年多来,全省新增造林面积突破1000万亩,量和质均上了一个新台阶。特别是空间布局明显优化,在2012年300万亩的造林任务中,“四绿”工程达到200万亩,山下造林面积首次超过山上。
绿上加绿,带来了什么?
沈海高速福建段,600多公里的通道上,漳州段的相思树和美丽异木棉,厦门段的凤凰木和火焰木,泉州段的鸡冠刺桐和刺桐,莆田段的木棉和秋枫,福州段的榕树和海南蒲桃,宁德段的香椿和香樟……一路走来,一路诗意,这是何等色彩斑斓的画卷。
在漳州,130多个村庄在绿色环抱中,总面积约100平方公里的20多处郊野公园,既涵养绿色生态,又造福民生……这是何等惬意的新农村画面。
步行500米有绿地,步行15分钟有公园,老人们散步健走不亦乐乎,孩子们撒欢的声音此起彼伏……这又是何等闲适的城市生活画面。
从城市到村镇,更美更宜居;从通道到屏障,更绿更靓丽。
这是理念的更新。绿不能仅仅局限于山上,让绿下山,是为了惠及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千千万万的老百姓,是为了实实在在地改善人们的生活质量,提高人们的幸福指数。
这是民意的呼唤。人从山林走出,那抹遥远记忆中的绿色始终挥之不去。生活宽裕,物质满足,人们需要更好的水和空气,需要更多的绿意,需要更优美的居所,需要更健康的生活。
这是发展的必然。绿色、可持续是推进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应有之义,生态资源是福建最宝贵的资源,生态优势是福建最具竞争力的优势。不遗余力地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绝不以牺牲环境为代价换取一时的经济繁荣,这是我们的承诺,更是我们的责任与行动。
这是历史的使命。生态省建设接续坚持,作为绿色的福建,生态建设要在全国走前列、做示范,人与自然要更和谐,人居环境要更宜居,要为子孙后代留下美好的家园。
城在林中、家在园中、人在绿中,“四绿”工程,造福当代,利在千秋。
这样的变化,促进经济社会与生态等的协调发展,为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这样的变化,让大地更绿、江河更清、空气更新鲜,我们畅享,我们欢呼,我们期待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