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时政要闻 >> 海西瞭望 >> 正文

夯实基石 海阔天高

——现代化基础设施建设打开发展空间

2012-09-25 09:24:45来源:福建日报

      十年砥砺拼搏,十年沧桑巨变。

      十六大以来,我省坚持科学发展,只争朝夕,抓住战略发展机遇,构建现代化基础设施支撑体系,实现了交通、能源等基础设施的跨越发展。

      高速公路。2002年,通车里程581公里,“一纵”尚未成形;2012年,通车里程将达到3400公里,形成“两纵四横”,89%的县半小时内可上高速公路;

      港口。2002年,沿海港口货物吞吐量一亿吨,万吨级以上港口泊位只有50个;2012年,沿海三大港均成为亿吨级大港,万吨级以上港口泊位将达到137个。大港口时代来临,福建港口已可停靠30万吨散货船、30万吨油轮、15万吨集装箱船和14万吨邮轮;

      铁路。2002年,我省没有一寸高铁;如今,已建成温福、福厦、龙厦高铁,今后每年将新增一条高铁,全省铁路通车、在建、规划里程各2000公里;

      电力。装机容量从2002年的1352万千瓦,升到目前的3800多万千瓦;

      ……

      大动脉:汇聚发展要素

      朝辞榕城彩云间,千里江浙一日还。这是温福高铁开通动车组后的真实写照,“福州肉燕、温州敲鱼、宁波汤圆,一日三城用三餐”已成现实。

      从2008年开始,我省公路、港口、运输场站等交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超100亿元,5年累计将超3100亿元,超过新中国成立后前57年投资的总和。高速公路形成“两纵四横”,温福、福厦、龙厦、厦深、向莆、合福铁路相继建成或在建,2011年底每个建制村至少通上了一条水泥路。

      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缩短了时空距离,悄然改变着人们的生活,正形成相邻设区市之间的一小时交通圈、设区市到省会城市2小时交通圈,为沿线产业开发、资源开发、旅游开发等提供了重要的基础条件和保障,促进了沿线产业带和区域经济的发展。

      发展基础在夯实,海西建设和福建发展格局正发生深刻变化。

      沈海线福鼎(分水关)至诏安(汾水关)段等“两纵”高速公路,温福、福厦高铁和明年将通车的厦深高铁,让海西和长三角、珠三角串连一线,形成一个巨大的“金三角”,推进经济发展区域一体化。

      京台线浦城至福州段、福(州)银(川)线福州至邵武段,泉(州)南(宁)线泉州至宁化段,厦(门)成(都)线厦门至长汀段,已把江西等部分内陆腹地揽入怀中。

      大道通衢,更大的效应指日可待。

      向莆铁路,海西第一条通向中西部腹地的现代化铁路干线,明年9月底计划建成通车后,将形成“武汉-南昌—福州-湄洲湾”综合运输大通道,从福州至南昌的行车时间将从现在的11小时缩短为约3个半小时。

      合福铁路,又是一条海西到华中、华北、东北最便捷的铁路运输通道。2014年计划建成通车之日,从福州到武夷山只需1个多小时,至合肥只要4个小时左右,至黄山只需3个小时。

      大通道,畅通着八闽的人流、物流,汇聚发展要素,海峡西岸的发展空间在拓展。

      大港口:推进纵深开放

      港口兴、福建兴。

      港口资源,是福建的战略资源,可建深水港口岸线长达190公里,居全国第一;超深水岸线达40公里,更是其他沿海省份无法企及。

      “三群”联动,港口是先锋。打造海西大港,成为时代命题。

      打造海西大港,就要加快港口管理体制改革,打破行政区划之囿,整合相邻地域优质资源,打造定位科学、分工合理、功能互补的规模军团。

      破茧脱壳,从“十一五”开始。2006年1月,原漳州港的4个港区率先并入厦门港,实现港口生产调度、港政、航政、引航、规划建设、统计管理“六统一”。

      2009年底,省委、省政府通过《福建省港口体制一体化整合总体方案》,在全国率先实施省内跨行政区域港口管理体制整合,到2012年,全省沿海三大港格局基本形成。

      打破体制阻隔,大港口建设风生水起。

      从2008年开始,我省吹响了大港口建设的号角。湄洲湾,成为福建首个港口整体连片开发示范区,有序推进东吴、罗屿、肖厝、莆头作业区四大示范性连片开发。2009年8月建港至2012年9月,38个月完成港航投资超100亿元,年均增长50%以上,呈现出港口规模不断扩张、服务功能日趋提升的态势。

      目前,我省正集中力量打造江阴、罗屿、东吴、海沧、古雷等现代化核心港区。去年,可靠泊世界最大集装箱船的厦门港海沧14-17号泊位、可靠泊世界最大散货船的福州港可门4-5号泊位等重大项目投产……最近五年,累计新增生产性泊位96个,其中万吨级以上47个,新增吞吐能力1.8亿吨。

      栽好梧桐树,引来凤凰栖。

      福建海岸线处处涌动发展热潮,活力迸发,央企、外企、民企竞展风流。

      湄洲湾的集聚效应日益显现。中石化、中海油、中化等大户纷纷进驻,打造大型生产和储备基地,发展石化、冶金、火电等临港产业。特别是占地20平方公里的泉港石化城,已开始发挥千亿投资规模、千亿产值规模的集聚效应。

      环三都澳后发赶超势头正劲。中海油海西宁德工业区1000万立方米原油商业储备库、新能源科技、镍合金项目正加快推进,临海先进制造业规模初显……

      当前,在十大新增长区域中,环三都澳、闽江口、湄洲湾、泉州湾、厦门湾、古雷半岛、平潭综合实验区布局在沿海临港地区,成为我省产业集聚发展的主战场。

      大能源:构筑多元格局

      福建能源,从“无油无气”走向多元发展。

      2005年,携手埃克森美孚公司和沙特阿美海外公司,福建炼油乙烯一体化项目开工,如今,我省已跻身千万吨炼油省份行列。

      同年,我省和中海油首次合作,建设我国第一个完全由国内企业自主引进、建设和管理的大型液化天然气项目——福建液化天然气(LNG)总体项目。目前,福建一期工程已建成投产,年接收能力为260万吨,通过输气干线及福莆泉厦漳五个城市燃气管网,直接向100万居民用户以及工业、商业、发电用户供气,并通过槽车向部分其他城镇供气。

      同样从无到有的,还有风电、气电、核电等清洁能源项目。

      风力发电实现规模化开发。至今年6月底,全省已投产风电项目27个,并网装机总量103万千瓦,到年底有望达130万千瓦;

      燃气电厂全面建成。在建的莆田、晋江和厦门东部3个燃气电厂,总装机容量386万千瓦;

      核电项目加快推进。2008年,宁德、福清两大核电项目相继开工,福建将圆20多年的核电梦。宁德核电一期将建4台100万千瓦级机组,首台机组将于今年底建成投产;福清核电将建6台100万千瓦级机组,首台机组力争明年建成发电。

      清洁能源项目正在优化我省能源结构。目前,我省水电、火电、风电所占比例约为29.3∶67.8∶2.9。两大核电项目一期6台机组建成后,年发电量预计达到440亿千瓦时,将使福建一跃成为东南沿海重要的核电基地,清洁高效的核电将成为替代煤电的主力电源。

      为了送得出、落得下、用得上,我省又建设了一条条电力“高速公路”,构筑能源安全网。

      2006年4月,国家电网公司与省政府签订加快推进海西“十一五”电网建设和农村“户户通电”工程建设会谈纪要,福建电网建设由此驶上高速发展的快车道。“十一五”期间,我省电网投资逾500亿元,超过了新中国成立以来至“十五”末的投资总和。110千伏及以上变电容量实现翻番,相当于再造了一个福建电网。500千伏大环网于2009年底建成,实现主干电网的历史跨越,极大提高了福建电网的安全运行水平和抵御自然灾害的能力。

      大能源,像一个个强力引擎,源源不断地输送能量,给力福建跨越发展。(记者  吴宏雄)

责任编辑:胡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