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筹城乡 同享幸福
——我省持续重视和改善农村民生
以人为本、民生优先,是福建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题中应有之义。
“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好民生工作,像考核经济发展一样考核民生工作,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省委书记孙春兰强调。
农业比重大,农村人口多,是基本国情,也是基本省情。农民富,则国家富。只有农村民生的持续改善,才有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整体提升。
回首十年,从改善基础设施到构筑基本保障,再到增加农民收入,农村民生的内涵在不断深化,但始终不变的,是为民情怀。一项项强有力的民生举措,铺就一幅幅浓墨重彩的民生画卷,在八闽大地希望的田野上徐徐展开。
基础先行,农村旧貌换新颜
“没想到我也能过上城里人的日子。”浦城县盘亭乡柳墩村村民陈紫莲一边泡茶招待客人,一边介绍着自家三层小洋楼,笑得合不拢嘴。这栋小洋楼厨房、卫生间全都齐备,用上了沼气、太阳能供暖。“这在城里算别墅了。”邻居村民打趣说。
“我家原来住山上的土坯房,外面下大雨,屋里下小雨,买什么都要下山,一趟就要一个多小时,很不方便。”陈紫莲说。
2009年,陈紫莲一家在柳墩村安置点花30万元盖了三层小洋楼。“政府‘造福工程’补了一部分钱,老公在温州打工有一些积蓄,咬咬牙房子就盖起来了。”
从1994年开始,我省开始组织实施较大规模的搬迁移民计划——“造福工程”,以帮助部分分散居住在偏远山村和偏僻海岛的群众脱贫致富。现在这一工程已紧密衔接新农村建设、小城镇改造和当地产业化进程及灾后重建,内涵更为丰富。在去年搬迁10万人的基础上,今年将至少再搬迁10万人。
新房有了,农村的其他基础设施建设也如火如荼——
2011年底,全省所有建制村全部通了水泥路。实现“公路修到门口”后,村村通客车工程也全面跟进,农村客运蓬勃发展,班车增多,班线加密,到“十二五”末,全省建制村将100%通上班车;
为早日让所有的农民都喝上“放心水”,省委、省政府去年投入10.6亿元,201.3万农村人口因此受益。今年我省再计划投入15.17亿元,解决农村300万人口饮水安全问题;
抓住中央加快水利建设的有利时机,去年我省完成20条中小河流治理,推进30个小型农田水利重点县建设。今后10年,作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的重点,我省将全面落实2000亿元水利投资,为福建发展提供放心水、平安水、高效水、生态水;
以农村垃圾整治为切入点,加强农村生态建设,改善村容村貌——始于2006年的家园清洁行动,已经让越来越多的农村改变了脏乱差的面貌,青山绿水、鸟语花香的景象在一个个乡村重现;
……
保障给力,民生情怀始终如一
“吃饭去!”中午下课铃声一响,三明将乐县万安学校四年级学生周慧珍就冲向食堂。8人饭桌上,已摆好了当天的午餐:红烧鸡块、炒大白菜、香菇汤、白米饭。
校长肖长顺介绍说,学生的伙食标准是每周40元,其中,县里补贴17.5元,省里补贴12.5元,学生自己只需交10元钱,低保户、二女户、独女户寄宿生则免费。
万安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有寄宿生180人,其中1/3是留守儿童。在这里,每20名寄宿生就配有一名生活老师,他们要与每个孩子谈心,带孩子们一起参加课外活动,辅导学生写作业,每月与学生家长联系一次……
万安学校的这些做法,就是将乐正在全县推广实施的“幸福成长”工程。
不仅是万安学校,如今,我省农村义务教育都已全面进入“免费时代”——免学杂费,提供免费教科书、免费作业本、免费营养早餐。去年起,省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寄宿制学校每生每年补助300元生活费用;今年,标准提高到每生每年500元……
不久前,省教育厅发文要求全省学习推广将乐“幸福成长”工程的做法。这意味着,我省农村义务教育在免费的基础上有了更高的目标——给孩子们全方位的关爱,让他们感受到幸福的滋味。
对孩子来说,上好学是幸福的;对上了年纪的人来说,老有所养、病有所医也是幸福的。如今,这样的愿景已经变为现实。
长期以来,农民的养老问题始终是一个重大社会问题。2009年12月,我省决定在全省开展新农保试点工作,“自己掏一点,地方补一点,中央给一点”,目的只有一个:让所有年满60周岁的农民每月都能领到政府发的“工资”。2011年3月,这一制度覆盖全省,原计划“十二五”末实现的民生承诺,在“十二五”开局之年提前兑现。
“脱贫三五年,一病回从前;得了阑尾炎,白种一年田;救护车一响,一头猪白养。”看病难、看病贵一度是不少农民的烦心事。2007年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在我省全面推开以来,政府补助标准逐年提高,报销比例不断增加,重大疾病保障机制率先建立,参合率高位稳定,已成为我省农民获得基本卫生服务、缓解因病致贫的一道重要屏障。
广播电视村村响起来,农家书屋建到了所有建制村,乡镇文化站功能日渐完善,省、市、县(区)、乡(镇)、村的五级公共文化服务网络基本覆盖,文化惠民,正实现从“有”到“好”的美丽变脸。
过去的一年,全省各级财政支出的70%用于民生事业,财政“蛋糕”的分配更加倾向民生领域,用于着力解决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的利益问题,而新增财力也更多地投向了农业农村。
收入增加,新农民建设新农村
让我们把目光再转回到浦城县盘亭乡柳墩村。
从大山里搬迁下来了,生计如何解决?从里湾自然村搬下来的村民李新标说,他现在村里为一家皮具企业做来料加工,一年能赚七八万元。像他这样外出或就近到村里的毛竹加工厂、服装企业打工的人不少,一些村民将一楼当作临街店面,销售日常生活用品,还有些村民租地种植蔬菜、水稻等,大家的日子都好起来了。
年初的省两会上,省长苏树林宣布,去年初向全省人民承诺的GDP和城乡居民收入三项指标同步增长12%的目标已经兑现;而今年,在稳中求进的总基调下,省委、省政府再次向全省人民庄严承诺:在全省生产总值、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人均纯收入预期同比增长11%的基础上,将力争增长12.3%作为奋斗目标。
发展是最大的民生。没有发展的民生是无源之水。而要实现“三个同步”,最大的难度在农民增收。
就业是民生之本,是增收最可靠的保障,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头等大事。我省每年新增就业人数大体在60万左右,农村转移劳动力在40万左右。增加农民收入的对策之一,是采取有力措施促进农民工就业,加快城镇化步伐,拓展农民外出就业空间。
省政府专门出台8条举措,从制定最低工资增长目标、帮助企业引进劳动力、支持小微企业开展岗位技能培训、鼓励就业困难人员到企业就业、为外来务工人员提供公共租赁住房、解决外来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问题等方面,在缓解企业用工短缺的同时,拓宽了农民的增收之路。
城市建设向郊区延伸,加速了城乡间的信息流通,促进了农村经济结构逐步向二、三产业发展;各地工业园区发展迅速,推动了以服务业为主的农村第三产业的发展;乡村旅游加快开发,引导农产品转变为旅游产品;农村交通状况改善,更多农民从事交通运输经营。
据国家统计局福建调查总队统计,上半年全省农民人均现金收入5032.5元,同比增长16.6%,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4%;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实际增幅,比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幅高出3.8个百分点,比全国平均水平高1个百分点。其中,工资性收入和家庭经营现金收入贡献最大,拉动增幅均超过7个百分点。(记者 郑 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