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建领航 动力澎湃
——党建科学为福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坚强保证
10多米宽的大陶路直通村子,小洋房、幼儿园整齐划一,大山工贸、嘉翔硅业等7家企业先后入驻;去年,八一村农业产值1400万元、同比增长19.67%,农民人均纯收入10027元、增长15%……
旧貌换新颜,日子节节高。自2006年胡锦涛总书记视察以来,永安市小陶镇八一村积极探索“168”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机制,通过党建工作带动经济发展,成为我省基层党建工作“明星村”。通过积极推行八一村模式,近年来,三明市的村均集体经济收入年均增长18.2%,农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1.9%,农村面貌发生了显著变化。
十年来,我省党的建设与经济建设同频共振、互相促进、相得益彰。实践证明,解决一切问题和矛盾,发展是第一要务,党建是第一保证,关键在党、关键在人。
强本固基 党建科学
历史激浊扬清,时代深刻变革。
从“全面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关键在党”,到明确提出“党建科学”总体要求;从“以党建促发展、促跨越,以党建凝人心、聚人气”,到像重视经济工作那样重视党建工作,像抓项目落实那样抓党建任务落实,多年来,省委始终坚持党要管党、从严治党的原则,把党建工作摆在前列,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加强党的建设,不断提高党的建设科学化水平。
这些年,我省以培养高素质党员为重点大力加强组织建设——
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我省注重从优秀青年、高知识群体、基层一线中发展党员,为队伍注入新鲜血液。截至2012年6月底,全省党员总数192.13万名。今年上半年,全省共发展党员3.29万名。
基层党组织是把广大党员组织起来的最直接的载体,是把广大群众凝聚在党的周围的最直接纽带。截至今年6月底,全省各级党的基层组织共8.97万个。为适应城市化进程的提速,全省1307个城市社区100%建立党组织,设立1.6万个党员先锋岗、示范岗,为社区居民办实事4.5万件。
这些年,我们以提高党员战斗力为重点不断加强理论武装——
2008年到2009年,我省紧扣“科学发展、海西先行”的主题,分三批开展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活动,组织开展“海西应先行”主题实践活动。在科学发展观的理论武装下,全省党员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6.6万个、为群众办实事好事22.2万件。
2010年4月起,我省以“深入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福建发展和海西建设”为主题,以“比学赶超、建设海西”为实践载体,有计划、有步骤、分领域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通过党员设岗定责、公开承诺、领导点评、深入基层大走访等活动,为群众解决难事、办成实事43.3万件。
省第八次党代会以来,全省组织实施了党员教育培训“十百千万”工程,共举办各类培训班7.3万班次、培训党员332万多人次……
这些年,我们以保持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重点持续加强作风建设——
从省领导广泛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倾听群众意见,到地方党委和政府领导干部深入基层解决重点民生问题;从政法系统广泛开展大走访、大接访活动,到新闻宣传战线广泛开展“走基层、转作风、改文风”活动,党的优良作风进一步得到弘扬和发展。
这些年,我们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大力加强制度建设,以完善惩治和预防腐败体系为重点不断加强反腐倡廉建设……
一系列扎实细致的工作,一项项着眼长远的部署,夯实了党建工作基础,为党和人民事业继往开来、薪火相传提供了坚实保障。
改革创新 永葆活力
改革创新是党建工作的活力源泉。十年来,我省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加快发展,为全省党建工作拓展了改革创新的空间,提供了实践的舞台。广阔农村、社区和非公有制经济领域,党建工作在改革中发展、在发展中创新,涌现活力。
目前,全省实施“168”机制的村共13881个,约占建制村总数的96.3%,有48.4万多名农村党员参与设岗定责。
福州市始终牢记胡锦涛总书记视察军门社区时强调的“社区党组织要为老百姓的安居乐业多作贡献”的要求,探索形成了“135”社区党建工作机制,不断提升区域化党建工作科学化水平。
泉州在探索实践中建立“三五”机制,创造性地设立了片区工作站,实现支部片区联建区域化,解决了中小企业党员分布零散、难以组织等问题,使“三五”机制成为我省非公企业党建的一大创举。非公企业党建工作由抓组建向全覆盖、强作用转变,有力助推了泉州民营企业的“二次创业”。
全覆盖、强作用、建队伍、创品牌,目前全省8602家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党组织组建率达100%,规模以下企业应建已建率为93.6%。
围绕“走在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前头”目标,省直机关实施“1263”党建工作机制。今年初以来,690多名厅级及以上领导干部、2.4万名处级及以下干部深入基层,建立联系点5900多个,帮扶困难群众1.7万多人,帮扶经济发展、民生建设项目5400多个,帮扶资金逾31亿元。
积极探索流动党员双向管理机制,做到党员流动到哪里,党组织就组建到哪里,服务管理也跟进到哪里。目前,全省共建立驻外党组织448个,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为7.6万名外出流动党员建立了一个个温暖的“流动港湾”和“红色驿站”。近5年来,全省外出党员帮助家乡引进项目1804个、引进资金133.98亿元,创办生产服务项目2664个,创业带动就业14.1万人。
下派村支书,让各级机关干部与基层后进村、薄弱村结对子,是我省推进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和新农村建设的又一创举。在崇山峻岭中,他们磨破鞋子、走家串户,与村民结下了深厚友谊,带动了一方经济发展。
同时,我省以健全民主集中制为重点,认真对照《关于健全市县党委工作制度的意见》,大力加强制度建设;坚持德才兼备、以德为先的标准选人用人,善于识别干部能力水平,坚持原则、按照程序做好选拔任用工作。
服务大局 建功立业
4年前,还是一片荒滩野岭,如今却变成了占地2100亩的现代化玻璃产业园,完成投资105亿元——“旗滨速度”背后,是东山县领导和项目指挥部200多名党员干部的辛勤付出。他们深入基层,解决企业项目报批、征地、拆迁等1300多件实事。
“下基层、解民忧、办实事、促发展”活动开展半年来,全省20万名干部共建立挂钩联系点16万多个,结对帮扶生活困难党员、群众49万多人,为基层和群众解决实际困难和问题4.9万多个,有力促进了经济社会发展。
一名党员就是一面旗帜,我省192万飘扬的党旗,正成为推动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强大动力。
在经济发展转型时期,我省推行“设岗定责”,广泛开展创先争优活动,涌现出詹红荔、郑伯武、李彬、林丹等一批优秀共产党员和南安市梅山镇蓉中村党委、永安市八一村党支部、厦门航空公司党委等先进基层党组织。在五大战役火热的现场,保质量、保安全、保工程进度,创先争优活动亦成为党员们建功立业的助推器。
在带领广大群众致富路上,他们是领路人、领头雁。
带着发展最根本的目的,是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的想法。1987年,章联生来到龙岩市新罗区西城街道西安村任党支部书记,一干就是25年,写下了56本民情日记。如今,西安社区已拥有各类工商企业和经营实体300多家。去年,村集体收入达到1531万元,连续22年成为闽西村(居)级首强,被誉为“闽西第一村”。
2010年来,我省接连遭受特大冰雹灾害、特大暴雨洪灾和“鲇鱼”等台风的袭击,全省1.2万支党员抢险突击队、重建先锋队和医疗服务队,79.6万名党员干部奋战在第一线、冲锋在最前面、战斗在危险处,成为灾区群众的主心骨和贴心人……
“平常时看得出来、困难时站得出来、关键时豁得出来”,正成为我省党员形象在群众心目中的有力诠释。(记者 严顺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