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开发大潮涌 “海上麒麟”振翅飞
——平潭步入发展新阶段
金秋时节,平潭处处涌动着开放开发建设热潮。
大陆与台资合作投资的两个高新企业项目——万众百源锂电池产业园、长河动力与储能生产基地项目动工建设;金井湾组团的企业总部基地施工现场,1251根冲孔桩和5050根基坑支护水泥搅拌桩全部打完,将转入地下土方开挖;紧挨着企业总部基地的是商务营运中心,该项目总建筑面积达55.8万平方米……
“9月份接待了300多批次前来考察洽谈的客商,今年初以来平均每个月接待200多批次客商。”平潭综合实验区重点办主任俞兆强介绍说, 经过三年的开放开发建设,平潭具备了承接产业落地条件,正步入发展新轨道。
高强投入超常推进
支撑开放开发的基础条件初步形成
“门庭若市”的考察场景在以前是看不到的。由于历史原因,平潭曾经是海防前线,得天独厚的自然优势,并没有让“海上麒麟”腾飞,反而制约了平潭的发展。
靠着敢拼会赢的精神,平潭人闯出了两大产业——隧道业和航运业,但这两大产业都在外地,基本上没有落户平潭。而在岛内,主要依靠海洋资源发展海产品加工、船舶修造和捕捞等产业,年产值一直在低位徘徊。“基础设施条件差、没有政策优势,平潭人自己都走出去了,外面怎么会有人进来投资,没有产业支持,平潭一直很落后。”俞兆强说。
实验区的设立让平潭成为热土。然而,在迎来机遇的同时,也面临巨大压力。首先,平潭一直以来都是福州最落后的一个县,基础设施建设极为薄弱;其次,开放开发初期,各项优惠政策不明朗。
如何改变?基础设施先突破。
3年,1000亿元!实验区成立以来,坚持高强度投入、超常规推进,基础设施逐步改善,初步形成了支撑开放开发的基础条件。路网进一步完善,平潭海峡大桥已建成通车,海峡大桥复桥和第二通道公铁大桥加快建设,岛内“一环两纵两横”等城市主干道正日益成型;水资源紧缺正逐步缓解,岛外应急调水一期工程已建成通水,今年9月底启动闽江北水南调工程,海水淡化工程也加紧建设;电网保障愈加坚强,建成北厝、前进110kV输变电站,开工建设福清至平潭220kV入岛电力通道和竹屿220kV、官树下110kV输变电站,提前启动建设上澳220kV和天山110kV输变电站;脆弱的生态环境得到改善,通过实施绿色屏障、绿色通道、绿色城市、绿色景区、绿色村镇五大工程,全面改善平潭生态环境。
加紧对接政策落实
吸引投资的“洼地效应”开始凸显
先行先试,政策优惠是关键。
去年底,国务院正式批复实施《平潭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此后,中央各部委再次发力,加紧对接政策落实,全力支持平潭开放开发。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决定对注册在平潭的航运、保险、服务外包、物流等业务实施营业税优惠政策;国家质检总局支持平潭推进打造对台“通关最便捷、监管最有效、服务最优质”的通道;海关总署从加快口岸开放建设、实施优惠税收政策等10个方面提出了27条措施;国家海洋局对平潭推进海洋开发与保护提出了7个方面工作支持……目前,实验区正在加紧对接其他优惠政策。
厚积薄发,经过3年的投入建设,平潭“洼地效应”开始发力。根据高起点、高标准要求,平潭坚持“生态、低碳、智慧、开放”,着力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现代服务业、海洋产业、旅游业和教育文创等产业,按照“宁可少一点也要好一点实一点”的原则,面向全世界进行招商选资。目前,实验区从众多项目中优选了48个项目落地平潭,总投资达1070亿元。
台资台企加速聚集
向两岸宜居宜业的新家园迈进
万众百源锂电池产业园、长河动力与储能生产基地项目是今年“9·8”签约的两岸合作项目。“经过多次考察,如今我们感觉时机已然成熟,所以当机立断,力推项目落地开工。”在万众百源实业有限公司总经理杨贤鑫说。
眼下,一批台湾高新技术产业正在加速向平潭聚集。总投资73亿元的协力科技产业园是最早动工项目,封装厂即将投产,集成电路芯片制造厂动工建设;总投资16.4亿美元的冠捷科技园等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项目,也已开工建设……
来自平潭工商局的注册数据对比显示,实验区成立前后内资、外资、台资都呈现较大幅度增长。截至目前,内资企业由910家增长到1725家,注册金额达到11.4亿元;外资企业由25家增长到82家,投资总额7.78亿美元;台资企业由4家增长到67家,投资总额为2.53亿美元。
实验区相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平潭将继续加大对外宣传和招商引资力度,积极对接符合平潭产业定位的企业,加快构建低碳、智慧、生态、高附加值的高端产业体系,形成台胞创业发展的新平台,打造两岸宜居宜业的新家园。
步入产业发展新阶段,在《总规》引领下,平潭正朝着“两岸同胞合作建设、先行先试、科学发展的共同家园”迈进。(记者 王凤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