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时政要闻 >> 海西瞭望 >> 正文

有效应对小城镇“空城化”

2012-10-16 10:13:14来源:福建日报

      当前,我省各地加快推进小城镇建设步伐,在经济社会管理权限、财税金融政策、建设用地供应、户籍管理制度等方面相继出台具体的扶持措施。但是,应该看到,在各地推进小城镇建设的背景下,一个隐藏在背后的新问题已经显露:在一些地方,由于小城镇相对较低的土地价格和劳动成本,使当地大规模进行基础设施建设具有可能,容易促使地方政府过量规划和过度投资,从而出现小城镇基础设施过度超前,而新城的人气和影响力低迷的现象,其主要特征是人口流失,缺乏主导产业支撑,即所谓的“空城化”,这与城镇化的发展目标相悖。为此,应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应对,推进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

  当前,我省一些地方小城镇建设“空城化”现象的表现形式是房地产项目无序扩张,但教育、医疗卫生等公益事业发展水平较低,就业机会少,导致人口外流严重,形成“有城无市”现象,给小城镇建设带来明显的负面效应,主要表现为:一是导致支撑小城镇可持续发展的资金、人才等优质资源面临流失风险,使产业结构升级转型和新兴项目的培育面临严峻挑战。二是造成城镇化发展的无效率消耗,以致土地和资金等稀缺资源浪费严重,大大提高农民进城镇的门槛,拉大了城乡差距,与城镇化的发展目标相背离。三是加重地方政府的财力负担。四是损害所在地的投资环境。

  小城镇建设的首要目标是改善环保与交通基础设施,其次是提升以中小学教育为核心的社会公益事业发展水平等,再次是解决就业问题,房地产开发仅仅是实现小城镇建设的形式之一,不可以作为小城镇发展的支柱产业。有鉴于此,小城镇建设应以发展特色产业为支撑,提高居民就业水平和就业质量,以提高中小学教育事业发展水平为基础,提升社会公益事业发展水平,不断提升人口和产业的集聚能力,以有效应对“空城化”现象,推进城镇化健康、有序发展。

  以发展特色产业为支撑,提升小城镇发展的内涵。做大做强特色产业是小城镇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和支撑,一个小城镇必须有一至两个强大的产业作支撑才具有充足的活力和后劲。为防止出现小城镇“空城化”现象,要把发展特色经济、培育支柱产业摆到突出的战略位置。如立足本地资源优势和条件,培植特色产业,打造工业带动型、商贸流通型、旅游拉动型、交通枢纽型、资源开发型等各具特色的小城镇。

  以稳定就业为核心,提升小城镇发展的内聚力。就业问题能否得到实质性解决,是衡量城镇化发展质量和效率的首要标准。在以发展特色产业为支撑的基础上,需要着力解决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问题。推动现有企业可持续发展,是稳定现有劳动力和人口规模、扩大就业的重要渠道。为此,地方政府应紧紧围绕骨干企业和拳头产品,做大做强现有企业,建设新企业,以企业规模增加促进就业容量的扩大。以自主创业带动就业也是提升农村转移劳动力就业水平的重要措施,这需要着力营造鼓励创业、支持创业、促进就业的社会氛围,重点扶持返乡农民工、本地技能型人员、本地籍高校毕业生等三类人员在小城镇进行自主创业,从而带动更大范围的就业。

  提升以中小学教育为核心的社会公益事业发展水平。在当前大中城市磁吸效应显著的背景下,要保持小城镇的活力,小城镇建设应着重强化小城镇的宜居性,环境卫生等基础设施建设水平、教育事业发展水平要与周边大中城市接近,这样才能吸引居民到小城镇安居乐业。要做到这一点,当前需要在提升中小学教育质量上下功夫,特别要提高小城镇中小学教师的待遇,使他们安心在小城镇工作,从而保证中小学教育水平得到提升。

  提升小城镇对于外来工的吸引力。让外来工落户小城镇,融入小城镇,是提高小城镇人气的重要措施。目前,我省小城镇户籍已放开,外来工落户小城镇的门槛较低,关键的问题是让外来工在小城镇拥有自己的住房。为此,需要解决外来工购房难问题,让外来工通过住房公积金贷款,申购本地经济实用房。镇政府或村集体可集中建设外来人口公寓,向外来工提供廉租房。营造吸引外来工落户小城镇的政策环境,如提高外来工参保率,让社会保障覆盖全体外来工,解决外来工落户小城镇在养老、医疗等方面的后顾之忧。(作者分别为福州大学社会学系主任、教授,厦门大学经济学院教授)

作者:甘满堂 唐礼智 责任编辑:叶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