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经验”的生动实践
——我省全面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巡礼
这是一场影响深远、意义重大的创造性活动。在深入实践科学发展观、加快福建发展和海西建设的宏阔进程中,全省8.9万个基层党组织、192.1万名党员履职尽责创先进、立足岗位争优秀,奏响了信念与责任的伟大交响。
这是一次生机蓬勃、广受欢迎的成功实践。它创科学发展之先、争和谐发展之优,创服务人民群众之先、争加强基层组织之优,取得了丰硕的实践成果、理论成果和制度成果。
回眸我省自2010年4月以来开展的创先争优活动,能清晰地感受到凝心聚力、比学赶超的热烈,能欣喜地感受到脚踏实地、先行先试的精彩。两年多来,创先争优的“福建经验”先后得到中央领导17次重要批示、中央创先办103次推介。在今年2月的群众评议中,满意和基本满意率达到99.2%。
力度大 激情高 前所未见
永泰县塘前乡芋坑村,村民何桂香修缮一新的门前,“赞公仆爱民如子,感党恩送暖如春”的对联格外醒目。年久失修的房子旧貌换新颜,82岁的何桂香直说自己“好福气”。
2012年元旦,芋坑村迎来一群特殊的客人。省委书记孙春兰与省委副书记、省长苏树林和省委常委杨岳、姜信治、叶双瑜等来到这里,参加村党支部的创先争优群众评议会。
“创先争优,要让群众得实惠;群众的意见建议,党员干部要找差距、做整改、解决问题,进一步提高为人民服务的水平。”孙春兰的话语重心长。永泰县迅速落实讲话精神,把访贫问苦与创先争优相结合,半个月内慰问贫困户、困难党员2000多户,发放慰问款92.7万元。何桂香就是受益者之一。
领导高度重视,推进有序有效,是“福建经验”的一大特点。活动开展以来,省委书记孙春兰12次主持召开省委常委会研究部署,77次作重要批示、提明确要求,对12个基层单位的活动情况面对面点评。苏树林等省领导定期深入基层单位调研指导。全省县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共建立联系点3万个,深入基层调研指导6.1万人次,帮助解决实际问题17.5万个。
“把正在干的事情干得更好”,创先争优趋向岗位化、日常化。在基层党组织中实行“目标管理”、“星级管理”,在党员中实行“设岗定责”、“积分制”考评,全省共设立7.6万个党员先锋岗、示范岗,95.2万名党员主动领岗。基层党组织和党员普遍开展3轮公开承诺,覆盖全省98.4%的基层党组织和99.1%的党员。
集中开展群众评议创先争优,全省8.9万个基层党组织189.1万名党员参加评议,占总数的99.6%。评议,“评”出了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也“议”出了干部为民服务的实效。
“创先争优活动力度之大、激情之高、干劲之足,前所未见!”一位基层老党员感叹。
观念变 作风变 发展提速
如果说“两规划一方案”的相继获批,是时代赋予海西的千载良机,那么创先争优活动就是把蓝图变为现实的助推器。
历时30天,累积行程12000多公里,察看240多个项目……省委、省政府连续三年工作检查,在现场问责、当场评点、公开问答的“干部大考”中,“等不起、慢不得、坐不住”的紧迫感愈发强烈;党政代表团赴天津、广东、江西等地学习,一路比较,一路思考,“多动脑、胆放大、步迈快”的热情愈发高昂。
观念之变,带来举措之变。执行海西《规划》具体分解的56项具体工作,各地各部门凝心聚力。破解县域经济腾飞密码的“晋江经验”,堪称水土流失治理典范的“长汀经验”,无不诞生于基层实践。平潭综合实验区完成投资1000亿元,实现了台资企业注册登记的飞跃性突破;在厦门,大陆唯一冠以“两岸”字号的区域性金融服务中心风生水起……
观念之变,带来作风之变。从五大战役到“三群”联动、“三化”并举、“三维”对接,从 “五+二”、“白+黑”到“24小时×7”,广大党员在第一线建功立业,为新一轮发展赢得主动,赢得优势。五大战役累计落实项目2892项、总投资3.52万亿元。
开展创先争优的这两年半,是我省综合实力提升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快的两年半,也是群众收入同步增长、幸福感逐年提升的两年半。2010年,我省GDP同比增长13.8%,“十一五”完美收官;2011年,全省生产总值、城镇居民和农民人均收入实现“三个12%”同步增长,综合科技进步水平列全国第九;特别是2012年,在国内外经济普遍面临下行压力的形势下,我省GDP仍保持良好增长态势,上半年GDP同比增长11.3%,在东部各省市中位列第二。
身边事 具体事 民事为天
“福建经验”靠什么赢得群众的掌声?让群众受益、让群众满意,是检验活动效果的最终标准。
80岁的颜大妈是石狮凤里派出所辖区的一位孤寡老人,看老人行动不便,民警就把联系电话放大后贴到她床头,随叫随到。颜大妈乐呵呵地说:“谁说我没儿没女,派出所民警都是我的好儿女!”
给小孩送餐,先要打开锡箔纸盒,防止他们割到手;看到老人独自出行,要主动帮忙提行李;旅客过生日,在万里高空送上鲜花……厦门航空“标准上永不止步、细节上永不满足”的服务,树起窗口行业的标杆。
当特大冰雹灾害、特大暴雨洪灾来袭,全省1.2万支党员抢险突击队、重建先锋队和医疗服务队,79.6万名党员干部奋战在第一线、冲锋在最前面、战斗在危险处……
“下基层、解民忧、办实事、促发展”的热潮在八闽大地涌动。全省县以上党政干部下基层80多万人次,走访群众56万人次,解决突出问题13.6万多个,结对帮扶生活困难党员和群众83.4万人,扶持资金30多亿元,为生产一线和基层群众办成实事好事91万多件。
全国首个实现全省医院就诊一卡通;全国率先将劳动保障工作平台延伸到所有社区、建制村;全国率先实现全省新农保全覆盖,比国家计划提前10年……活动开展以来,全省各级财政用于改善民生和社会建设的支出达2000多亿元,为民办实事150万余件。
重首创 讲实效 堡垒有力
变群众跑为干部跑、变等待办为上门办、变拖着办为催着办、变随意办为规范办,建阳市推行的“为民办事全程代理制”,办结率100%,群众满意率98.9%。
古田县平湖镇设立“百姓问题排解团”,在乡镇配套“受理排解点”,在建制村建“巡回排解点”,在边远自然村设“干群联系服务点”,让每个百姓遇到困难都有地方寻找帮助。
尊重基层的首创精神,每个党支部至少建立一项务实管用的制度,把好做法、好经验总结升华为长效之策,是“福建经验”的又一特色。
在农村,推行“168”农村基层党建工作机制,全省有96.3%的建制村实施;在社区,推行“135”社区党建工作模式,构建城市基层区域化党建格局,得到回良玉、李源潮的肯定;在非公企业,创新“五化、五双、五引领”为主的“三五”工作法,充分发挥党组织在职工中的政治核心作用和对企业发展的政治引领作用;在流动党员中,创新“双向管理”经验,共建立驻外党组织448个,覆盖全国31个省区市,为7.6万名外出流动党员建立了一个个温暖的“红色驿站”。近5年来,全省外出党员帮助家乡引进项目1804个、引进资金133.98亿元,创办生产服务项目2664个,创业带动就业14.1万人。
据统计,活动开展以来,全省新建基层党组织5951个,新发展党员16.58万人;规模以上企业应建已建率达100%,规模以下企业应建已建率为92.2%,率先在全国实现了规模以上企业全组建的目标任务。尤其是,在全省1万多家台资企业中,近1/3建立了党组织并组建了工会、团组织等,得到中央领导的批示肯定。(闵凌欣 沈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