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行先试立潮头
——党中央国务院关心支持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纪实之三
感受温暖,不忘嘱托,两岸交流合作乘势而上
再见黄瑞宝,是在新建的兰花园内。
置身姹紫嫣红、婀娜多姿的花丛中,他边比划,边向记者描绘新蓝图:打造一个占地500亩,集教学、休闲观光于一体的兰花生态科技园。
在黄瑞宝的兰花种植基地最醒目的位置,挂着2010年胡锦涛总书记来视察时与他的合影。谈及那一幕,他兴奋不已。
“总书记称赞我们的蝴蝶兰是他见过中最漂亮的。真是鼓舞人心!他的回信,更让我们这些在大陆打拼的台商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黄瑞宝说。
自从总书记来过后,黄瑞宝种植的蝴蝶兰声名鹊起;而此后福建出台的一系列扶持台湾农民在闽创业的政策,更让他的事业如虎添翼。如今,公司的兰花年产量从500万株上升到1200万株,产值突破7000万元,订单已排到2016年了。为扩大生产,去年底,他在漳浦开始了建设兰花生态科技园的“二次创业”,目标是“立足福建,扎根国内,花开全世界”。
黄瑞宝是漳浦台农创业园发展的见证者。截至目前,漳浦台农创业园的规划面积已从起初的1万亩扩大到现在的30万亩,台资农业企业总数达250家。随着园内一个又一个涉农大项目的建设,这里正成为设施配套、功能齐全的对台农业合作先行区。
两次考察,总书记的关切和嘱咐,成了每个在闽台商心中最温暖的记忆。
地处海峡西岸的福建,最大的特点就是与台湾有割不断的血缘、地缘、文缘、商缘、法缘。对此,党中央、国务院也尤为看重。
2006年,胡锦涛总书记亲临福建时,专门赴厦门海沧台商投资区考察,并表示,福建与台湾一水之隔,促进闽台交往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2010年春节来临之际,总书记再次来到福建。深化两岸交流与合作仍是他最关心的事。他亲赴漳州看望当地台商,到厦门海天码头了解两岸货物和人员往来情况……忆往事、谈合作、说未来,在漳浦台湾农民创业园内,胡锦涛与台商们热烈交谈,并承诺“凡是对广大台湾同胞有利的事情,我们都会尽最大努力去办,并且说到做到”,令在场台商感动不已。
2011年1月,总书记给漳浦、漳平永福台湾农民创业园的台湾农民回信,令全省人民和在闽广大台胞深受鼓舞,闽台农业合作也迎来新机遇。
早在2009年,我省就出台了大陆第一个关于两岸农业合作的地方性法规《福建省促进闽台农业合作条例》,为闽台农业合作交流提供有力保障。2010年以来,为贯彻总书记看望在闽台商时的重要讲话精神和给在闽创业的台湾农民的回信精神,我省又陆续出台多项措施,对在闽创业的台商,尤其是农民台商,提供了实实在在的支持。
2010年5月,我省宣布10项惠台政策,其中有3项涉及闽台农业合作。
2011年6月,省政府出台《加快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的若干意见》,通过一系列财税、金融优惠政策,加快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其中规定,在国家级创业园区内的台资农业企业、台湾同胞个体工商户从事种植和养殖生产的,按农业生产用电标准下浮30%收费……
一系列扶持政策,让在闽台商受益匪浅,台湾农民创业园逐渐成为台湾农民创业的平台、两岸农业合作的平台、台商台农走向世界的平台。
“福建愿意积极承接台湾的产业转移,只要是能够向台湾企业开放的领域,都坚持同等优先、适当放宽的原则,支持两岸产业深度对接,在更高起点上加快推进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省委书记孙春兰说。
在省委、省政府的科学决策下,近年来,我省认真贯彻落实海西《规划》,在涉及两岸合作的各领域先行先试,大步向前——率先落实两岸经济合作框架协议(ECFA),率先开展大陆台企转型升级工程试点,率先扩大台湾农产品准入及零关税种类和范围,率先推出对台贸易通关便利化措施,率先恢复对台渔工劳务合作业务,率先推动并实现企业赴台投资,率先开展两岸开发区(港区)和口岸物流信息平台、电子商务平台对接,率先启动赴台个人游……
一系列的率先,让福建的对台前沿优势全方位显现。
先行先试,拓展平台,福建以大开放迎四方客
“选择平潭,看中的是这里的优惠政策。”近日,资拓宏宇(平潭)信息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邱林盛在接受采访时表示,在他看来,党中央、国务院对平潭开放开发的关切,是他看好平潭未来前景,投身平潭“智慧岛”建设的最大理由。
今年初以来,平潭迎来了台资、台企进驻高峰,尤其是一批台湾高新技术产业加速向平潭聚集。总投资73亿元的协力科技产业园封装厂即将投产,集成电路芯片制造厂动工建设;总投资16.4亿美元的冠捷科技园等一批高新技术产业项目已开工;今年“9·8”签约项目——万众百源锂电池产业园、长河动力与储能生产基地项目正落地生根……
随着平潭综合实验区知名度的提升,工商、税务、海关等部门相继出台的优惠政策优势逐渐显现,台资企业注册登记实现新突破。今年初以来,平潭新设台资企业22户,超过去年全年总和,占全省新设台资企业总数的14%,比去年同期提高4个百分点。此外,平潭的外资企业数量也由开放开发前的25家增加到82家,投资总额达7.78亿美元。
积极实施全方位、高水平的大开放战略,是福建加快转变、加快发展的强劲引擎。平潭,因此快步走上历史舞台。
平潭综合实验区因台而设,为台而兴,面向世界。平潭的开放开发,始终牵动着中南海关注的目光。胡锦涛总书记十分关心和支持平潭开发建设,强调“要积极探索建立一个比较有利于开发、开放的机制”。两年间,20多位党和国家领导人、130多位副部级以上领导干部上岛考察,30多个国家部委入岛调研,凸显了这里的不平凡。
使命与压力同在,机遇与挑战共存。
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平潭开放开发。省委书记孙春兰14次上岛调研,强调必须把平潭开放开发作为推进福建发展和闽台交流合作先行先试的重要抓手和突破口,举全省之力推进平潭开发建设,努力建设两岸人民的共同家园。
去年11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平潭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同意平潭实施“全岛放开、分线管理”的方针,在创新通关制度、税收政策、金融合作、方便台胞往来等诸多领域,赋予比经济特区更特殊、更优惠的政策。由此,平潭步入发展新阶段。
三年多来,平潭没有辜负党中央、国务院的期望,在省委、省政府的战略部署下,不仅在基础建设方面呈现“一天一个亿,一天一个样”的态势,实现“三年基本形成开放开发条件”,而且在打造扁平化、高效率的管理体制,建立“人才特区”,拓展两岸合作等方面,积极创新,突破连连。
平潭是我省扩大开放的一个重要窗口。“中央给福建最大的政策就是先行先试。”我省决策层深刻领悟中央领导对福建发展的殷切希望,广开先行先试之门,在各个领域纵深推进改革开放。
厦门,一直以来都站在我省改革开放的最前沿,领风气之先。2010年以来,厦门启动了岛内外一体化建设,厦漳泉同城化也迈出了实质性步伐。去年,备受瞩目的厦门两岸金融中心建设加速推进,并在引进台资金融机构、促进两岸货币兑换便利化、两岸跨境资金清算等方面,率先取得突破……恰在此时,国务院批复了《厦门市深化两岸交流合作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赋予厦门在土地、税收、金融、市场准入、平台建设等方面80多项政策。三十而立的特区,开始了“二次腾飞”。
招商引资方面,我省广开合作大门,广泛借智借力,创新引资方式,全力推进与央企、外企、民企的项目对接,一大批投资额几十亿元乃至上百亿元的重量级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亲自出马,进京对接央企,赴港澳引进外企,到长三角珠三角联系民企,令人印象深刻。至9月底,纳入全省“三维”项目跟踪管理系统的央企、民企、外企项目共2919项,总投资约3.55万亿元,累计完成投资3839亿元。
同时,率先全面实施进出口货物“直通放行”,率先实施省内跨行政区域港口整合,全力打造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着力先行先试,福建快马加鞭。
开放大潮涌,八闽日日新。承载厚望,奋力开拓,今日福建正以磅礴的气势、壮丽的风姿,崛起在祖国的东南。(记者 林 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