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文化产业:经济增长新亮点
在武夷山景区,福建首个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大红袍》,融自然山水、茶文化、现代艺术于一体。图片作者:张斌/CFP
金秋十月,八闽秀美如画。
有着深厚文化积淀的福建,文化产业正异军突起,成为全省经济增长的新亮点。2011年,福建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802.32亿元,同比增长33.3%,占地区生产总值4.6%;文化产品进出口额达20.4亿美元,同比增长54.5%,居全国第二位。加快推进文化改革,聚力融合,开放自强。福建正以磅礴的气势,向中国重要的文化产业基地迈进。
以改革的支撑,强身健体
改革东风吹来满眼春色。福建省委书记孙春兰强调“要像抓经济一样抓文化、像抓工业项目一样抓文化产业”,省长苏树林亲自担任省文化改革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福建各级各有关部门不断加强对文化改革发展的组织领导、政策保障和沟通协调,发展规划共同制定、产业政策共同研究、重大项目共同推进,福建文化改革风生水起。
重点领域改革全面完成。福建积极稳妥推进国有经营性文化单位转企改制、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广电网络整合三项重点改革任务。2011年上半年,福建全省出版发行、电影制作发行放映机构、电视剧制作机构、重点新闻网站全部完成转企改制任务。今年以来,福建89家承担改革任务的一般国有文艺院团基本完成转企改制、撤销或划转任务,省属院团全面落实“一院一策”改革和演出补贴制度。文化市场综合执法改革方面,福建9个设区市、83个县(区)组建了文化市场综合执法队伍,均为全额拨款、参公管理的事业单位,并组建了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广电网络整合方面,2011年底福建省广电网络集团完成工商登记,设立市、县(区)分公司69个,全省网络资产和人员陆续划转集团管理,基本形成“统一规划、统一建设、统一运营、统一管理”的体制机制。
树龙头,活全局。今年以来,福建积极开展“310行动计划”,评选文化企业十强、十大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园区、十家上市文化企业,旨在做大做强骨干文化企业,提高全省文化产业规模化、集约化、专业化水平。2011年,福建省属骨干文化企业(集团)营业收入、利润总额、总资产比改革前平均增长131.99%、171.53%、133.38%,发展活力与核心竞争力不断增强。
以融合的手段,借力发展
文化产业的发展最终要落实到项目上。福建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文化与科技、旅游、金融等产业积极融合,促进文化产业借力登高。
近年来,厦门软件园二期动漫园区、福州软件园影视动漫产业基地分别获评“国家动画产业基地”和“国家影视动漫实验园”。为了推进文化和科技融合发展,福建大力培育动漫游戏、文化创意、移动多媒体等新兴文化业态。一方面打造重点园区,培育重点企业,广泛集聚产业关联度大、技术水平高、创新能力强的文化科技企业,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产业链完备的文化科技融合发展产业园区。一方面大力发展新一代网络设备、数字化设备、数字印刷机械制造等文化装备制造业,实现文化产业质的提升。
在武夷山景区,福建首个大型山水实景演出《印象大红袍》,融自然山水、茶文化、现代艺术于一体。自2010年3月公演以来,创演出近千场、观众超百万人次、收入超亿元的佳绩。同时,福建加强文化资源的旅游开发,积极培育厦门鼓浪屿、福州三坊七巷等一批高品位、有特色的文化创意景区、历史文化街区,实现文化生产与旅游发展双赢。
今年前8个月,福建金融机构对纳入“310行动计划”的32家文化企业共发放贷款11.7亿元,助推文化产业腾飞。福建大力推动文化和金融融合发展,重点加大对文化产业龙头企业、重大文化产业项目、重点文化产业园区基地的信贷支持。同时,创新文化金融产品,根据文化企业的不同需求提供信托、基金、保险等多元化、个性化的金融服务,解决中小文化企业融资难的问题。
以开放的视野,扬帆远航
今年上半年,福建文化产品出口5.98亿美元,位居全国前列。海纳百川,有容乃大。深具海洋性格的福建凸显开放的胸怀,不断创新文化“走出去”模式,促进文化产业与境外文化市场深度对接,积极参与国际竞争,拓展发展空间。
闽台合作潮动两岸。福建充分发挥闽台(福州)文化产业核心区、厦门海峡两岸龙山文化创意产业合作园等省级重点园区作用,深化闽台在文化旅游、动漫游戏、演艺娱乐等领域的合作。
闽港合作渐入佳境。福建与香港签订了《关于促进闽港文化产业战略合作框架协议意向书》,积极筹划在港举办福建省文化精品展览交易会,组织福建文化企业和文艺团体参加香港国际影视展、书展、礼品展、赠品展、珠宝首饰展等。同时邀请香港文化企业来闽参加各类文化展会,深化闽港在影视演艺、出版发行等五大产业的合作。
国际合作前景光明。福建研究制订鼓励文化产品出口的措施,加快培育一批外向型文化出口企业和产业基地;支持文化企业到海外举办品牌推广活动、发展国际营销网络,通过投资、合资、控股、参股等多种方式在境外设立分支机构,使福建文化产品更直接地进入国际文化市场。(记者 高建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