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时政要闻 >> 海西瞭望 >> 正文

绿起来 美起来 富起来

——福建全力推进生态省建设系列报道之二

2012-10-24 09:08:59来源:福建日报

      长汀县三洲镇最美的时候是每年初夏。因为那时,在绿色的山头上,杨梅挂满枝头,乡亲们喜上心头。

      从昔日的“火焰山”到今天的“花果山”,三洲镇实现了生态与民生比翼齐飞。

      三洲的变化,是福建全力推进生态省建设的生动写照。

      已经连续多年保持森林覆盖率全国第一的福建,始终高度重视造林绿化工作,把加快造林绿化作为建设生态省的基础工作、主体内容和首要任务,先后作出了实施“四绿”工程、开展大造林活动等部署,两年造林超过1000万亩。作为全国林权改革的先行者,我省还不断深化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绿起来,美起来,富起来——造林绿化带来多重效应,八闽大地愈加生机勃发。

      高位推动

      以前,从空中俯瞰八闽,山峦叠翠,郁郁葱葱;但若近看,就会发现森林分布不尽合理——福建树多,但多在山上,而且存在人工林多、天然林少;针叶林多、阔叶林少;纯林多、混交林少的“三多三少”现象。

      于是,植树造林的集结号再度吹响——

      继2009年全省林业工作会议之后,2010年3月,全省城乡绿化一体化建设电视电话会议召开,全面启动“四绿”工程建设;

      2010年7月,省委八届九次全会提出,要继续保持森林覆盖率居全国首位;11月,省委省政府召开五级主要领导、超过20万人参加的高规格、大规模的全省造林绿化动员视频会议;

      去年底,省第九次党代会明确了“建设更加优美更加和谐更加幸福福建”的新要求,作出“扩大森林种植面积,提高森林资源质量和效益,建设青山绿水、碧海蓝天的美好家园”的新部署。

      今年2月,省委省政府召开全省水土保持工作视频会议,把恢复森林植被、提高森林质量作为水土流失治理的治本之策。省委省政府把大造林列入五大战役重要内容,并与各级政府签订责任状;省直有关部门密切配合、合力推进,建立了省、市、县(区)、乡(镇)、村五级书记和行政首长抓造林绿化的工作新机制。

      造林绿化,决心更大,动作更实——

      我省先后出台了《关于加快造林绿化推进森林福建建设的通知》、《关于切实抓好2012年造林绿化工作的通知》、《关于扶持花卉苗木产业发展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快林业发展的若干意见》等政策文件,制定了一系列优惠政策。同时,省级投入造林绿化资金近14亿元,各级财政也纷纷加大造林绿化配套资金投入,带动全省投入200多亿元(其中“四绿”工程投入183亿元),投入之大,创造了我省林业史上的最高纪录。

      把推进造林绿化作为林业系统的中心工作和头等大事,我省建立了领导分片挂钩责任制,形成“工作要上去,干部要下去”的工作机制。去年和今年,在抽调147位干部的基础上,又抽调林业专业技术人员组成专家服务团,下基层开展造林绿化督促检查和技术指导服务。各市、县(区)林业部门主动作为、精心运作,当好当地党委、政府的参谋,确保造林有效推进。

      绿满八闽

      金秋时节,走进平潭,看到一排排木麻黄在风中摇曳。这个曾经“一夕沙埋十八村”的海岛,经过近三年的努力,在重点生态区域植树造林近3万亩3000多万株,形成了50公里的绿色长廊。

      在去年完成701万亩大造林后,我省山下造林首次超过山上,面积不是很大,但难度空前加大,特别是沈海高速公路森林生态景观通道建设标准高、投入大。为此,我省出台优惠政策,各地各级全力推进。如今,在600多公里的沈海高速公路福建段,一幅五彩斑斓的森林画卷渐次绘出。

      “福建各级党政领导不能总把福建森林覆盖率居全国第一挂在嘴上,陶醉其中,必须让人民群众真正享受到这个‘第一’所带来的好处和实惠,这才是造林绿化的本质目的。”省委书记孙春兰多次提醒干部,生态建设是最大的民生工程。如今,多种树、造好林,已成为全省的共识。

      在长泰县岩溪镇高濑村,76岁的黄陀老人每天起床后第一件事,就是带上锄头、水桶到附近的应宫公园里浇花、除草。两年前,村里结合“四绿”工程,投入22万元种植香樟、南洋杉等树木4万多株,“种”出一个集娱乐、休闲、健身为一体的文化公园。看着树木一天天长大,村子一天天变美,老人说:“这是我最快乐的时候。”

      在福州城区,只要步行10至15分钟,就能看到绿地。近年来,福州市把绿当作塑城之魂,打造显山露水绿满城的格局,城市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8.63%。

      从城市到村镇,正变得更美更宜居;从通道到屏障,正变得更绿更靓丽。全省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40.97%,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0.99平方米,城乡绿化一体化步伐不断加快。

      据统计,“四绿”工程启动以来,全省共植树4.2亿株,绿色城市新增绿地面积20.4万亩,绿色村镇新增乡镇建成区绿化覆盖面积6.4万亩,绿色通道新增绿化里程1.4万公里,绿色屏障完成沿路、沿江、沿海及环城一重山造林绿化286万亩。全省创建省级森林城市(县城)6个、绿色城市9个、绿色军营150个、绿色校园745个、绿色开发区69个、绿色乡镇323个、绿色村庄3009个。

      富省惠民

      一个人领办8家股份制合作林场,造林一万多亩。在光泽,提起寨里镇茶富村民小组的陈恭志,不少人会竖起大拇指。正是他,带头发起股份合作造林,改变了单家独户难造林的状况,形成合作后一场一村的规模化、专业化、市场化经营等。

      我省涉林人口占农民总量超过七成,在三明、南平、龙岩,比例更高。

      1998年,永安市洪田镇洪田村村民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延伸到林地,在全国率先完成分山到户,被誉为“中国林改小岗村”。

      为了挖掘山的潜力,发挥林的优势,省委省政府审时度势,推进林改。2002年,时任省长习近平对武平林改作出重要批示,给予肯定支持,推动了全省林改试点工作;2003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开展以“明晰产权、放活经营权、落实处置权、确保收益权”为主要内容的新一轮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并把它作为加快林业发展的根本动力、破解“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持续加以推进。

      2009年,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持续深化林改,建设海西现代林业的意见》,对现代林业建设进行全面动员部署;2010年,我省全面开展林改“回头看”工作,进行了联户发证股份到户的探索;2011年,省政府将造林绿化和登记发证工作列入政府考核项目,巩固林改成果。

      改革不断深化,福建的山更加葱郁,林更富生机,初步实现了“国家得绿、林农得利”的目标。2011年,全省农民人均涉林收入增加365元,为全省农民增收速度贡献5个百分点;今年1-8月,全省农民人均涉林收入增加325元,对全省农民增收贡献约占四分之一。

      新的起点再出发。省政府日前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快林业发展的若干意见》提出,到2015年实现森林覆盖率65.5%,到2020年实现森林覆盖率65.5%以上,森林蓄积5.42亿立方米,林业产业总产值突破6000亿元,农民涉林收入年均增长12%以上,努力建成生态环境优美、林业产业发达、森林文化繁荣、人与自然和谐的林业生态强省。(记者 方炜杭)

责任编辑:胡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