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生优先,你我的幸福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八大报告中指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
利民惠民,是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是建设一个更加优美更加和谐更加幸福的福建的题中应有之义。
“经济社会发展的目的,不是单纯的财富积累,而是要不断改善民生,增进人民福祉,提高群众的幸福感。”省委书记孙春兰强调,要把发展经济与改善民生有机地统一起来,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好民生工作,像考核经济发展一样考核民生工作。
“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的执政理念,成为决策层共识,一场又一场漂亮的民生战役打响——
教育:至2010年,我省财政预算内教育经费支出比例已连续10年居全国首位。2012年,省级财政总投入约22.5亿元,用于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加快幼儿园发展、校车安全工程等8个教育惠民项目。
就业:在全国率先建立新型就业服务平台,为求职者提供求职咨询和就业机会。省政府专门出台8条举措,继续缓解企业用工短缺,做好企业用工服务。省财政通过补贴、税费减免、服务购买等方式,着力促进城乡就业。2006年至2011年,全省各级财政累计安排的就业专项资金就达55.08亿元。
社会保障:2011年,我省在全国率先推动新型农村养老保险全面覆盖,这一原计划在“十二五”末实现的民生承诺,在“十二五”开局之年就提前兑现。同时,我省通过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发放价格临时补贴等方式,全力保障城乡低保对象补助水平,城乡居民保障水平稳步提高。
医疗卫生:城镇职工医保、城镇居民医保、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一个又一个保障体系不断完善,报销比例、最高支付限额也不断提高。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启动、支持公立医院改革试点,一项项医改重点、难点工作稳步推进。
此外,还有保障性安居工程、“菜价保卫战”、文化惠民工程、治理“餐桌污染”、清洁家园行动……硕果累累的民生工程,成就了一个个“民心工程”。
在兑现去年“三个同步增长”的承诺后,今年初,省委省政府再次向全省人民郑重承诺:在全省生产总值、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年人均纯收入预期同比增长11%的基础上,将力争增长12.3%作为奋斗目标。而数据显示:今年前三季度,全省GDP同比增长11.4%,城镇居民年人均可支配收入、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分别同比增长13.3%和16.5%,再次跑赢了GDP增幅。
2010年以来,我省财政用于民生的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每年均达70%以上。老百姓的事,就是党和政府着力解决的大事。这,就是你我的幸福。
十八大报告摘登
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提高人民物质文化生活水平,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要多谋民生之利,多解民生之忧,解决好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在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上持续取得新进展,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好生活。
数说
★今年1-9月,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1400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3%,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0.4%,比上半年加快0.8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加快2.5个百分点;全省农民人均现金收入7936元,同比增长16.5%,扣除价格因素实际增长13.7%,比上半年加快0.3个百分点,比上年同期加快1.5个百分点。
★截至今年7月底,全省共有1386.50万名城乡居民参加养老保险,参保率88.67%;共有330.89万名老年居民领取养老金,累计发放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养老金36.03亿元。
★今年8月1日,我省进一步提高全省各地最低工资标准,平均增幅达11.5%。今年初以来,我省企业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累计增长16%。
★截至今年8月底,我省符合安保条件的建制村都通上班车,1.4万多个建制村开通班车率达94%,全省农村客车总数达7700辆。
★截至今年9月,我省参加新农合人数达2449万人,参合率99.28%。今年,我省新农合住院补偿封顶线提高到8万元,政策范围内统筹基金年度最高支付额度随即提高到28万元。我省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府补助标准已提高到每人每年240元;普遍开展城镇居民医保门诊统筹,城镇职工和城镇居民医保报销比例分别稳定在75%和70%左右。(杨颖 整理)
关键词
提升幸福指数
一切发展都是为了民生,作为我省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根本目的和最终归宿,已渗透到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的方方面面。省委、省政府创造性地把保障和改善民生内化为一项工程、一大战略。“像抓经济建设一样抓好民生工作,像考核经济发展一样考核民生工作,不断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省委书记孙春兰如是强调。在“十二五”规划里,我省提出三个12%:全省生产总值同比增长12%、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长12%、农民人均收入同比增长12%。这是一个生产与生活、共建与共享、增长与成长并行的民生目标。省委省政府出台保障和改善民生的举措越来越实,力度不断加大,一个更加优美更加和谐更加幸福的福建,愈发清晰可见。
保障性安居工程
我省保障房建设已基本形成较为完善的政策体系。廉租房方面,城市低保家庭实现应保尽保;公共租赁住房方面,以城市中等偏低收入住房困难家庭等“夹心层”为主要供应对象,将新就业人群和外来务工人员纳入供应范围;棚户区改造方面,实物安置和货币补偿相结合,在“拆一还一”的基础上,实行阶梯式价格。今年,我省绘制了保障房从申请、初审、复审、选房、退出等10个环节的配租配售流程图,实现了保障房分配直观透明,并率先制定《保障性住房“和谐人居”建设导则》。我省保障性安居工程累计保障到户91.4万户,住房保障覆盖面达13%以上,超过全国11%的水平。截至今年9月底,我省保障性安居工程开工率和基本建成率分别达到年度计划的107.23%和109.47%。
农村饮水安全工程
近年来,省委省政府把加快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问题作为一项最大最基本的民生工程加以落实、推动。2011年10月,我省率先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快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建设的意见》,明确我省农村饮水安全工作总体目标任务:从2011年起,按国家487.5元/人的农村饮水安全现行建设标准,总投资62.96亿元,力争5年内全面解决我省农村1255.18万人饮水安全问题。省级以上补助资金人均不少于建设标准的65%,其中,原中央苏区县补助85%、革命老区县补助75%。其余资金由市、县(区)配套及受益群众自筹。在去年超额完成任务的基础上,今年我省又投入15.17亿元,300万人饮水安全工程相继开工。
菜价保卫战
为了保障百姓“菜篮子”,2010年11月初,我省在全国率先打响“菜价保卫战”,蔬菜批发市场干预措施启动,之后菜价重回“1元时代”。去年9月,省政府及时出台加快平价商店建设、降低流通费用等稳定食品价格的十项措施。今年5月,省政府下发《农副产品平价商店管理暂行办法》,明确规定在价格波动期,平价商店销售的平价蔬菜、水果销售价格应低于当地同类市场均价15%以上,粮、油、禽、蛋和其他生活必需品价格应低于当地同类市场均价5%以上。目前,全省已建成1600多个平价商店或平价商品区,深受群众欢迎。
“三农”综合保险
革命老区龙岩的“三农”综合保险,从试点到推广,步伐越来越快。在总结古田镇示范点经验的基础上,2011年龙岩研究制定《推进三农综合保险工作方案》,进一步探索建立政策性支持、商业化补充相结合的农村保险新模式。“三农”综合保险被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切入点和打造民生龙岩品牌的重要内容,列入龙岩市“十二五”规划及新农村建设规划,要求2011年在22个乡镇实施,2012年在60个乡镇实施,2013年实现全市全覆盖。截至2011年12月31日,全市已有12.5万户农户、43.55万人、3000亩经济作物参加了各类保险,保费收入达1138.45万元。在龙岩市推行的涉农保险已有17项,涵盖农村社会民生的关键领域和重要环节。(杨颖 整理)
访谈
上了岸,有了家
——访福安市下白石镇下岐村渔民林义珠
11日,从20多海里外的渔排回来,连家船女林义珠和丈夫连成弟把小船停泊在村边的小渔港,上岸走400多米再上100多个台阶,就到了在横山上的家。这是福安市下白石镇下岐村连家船民上岸的第一个定居点,依着岸边的山势,一排排楼房面海而建。整齐的楼房,让人感觉到这个渔民新村人们生活的殷实,有不少人家门口堆着砂石。林义珠说:“还有一个月才到出海捕鳗鱼苗的季节,趁清闲不少人家正在给房子装修。”
连家船民祖祖辈辈漂泊在海上,1999年,在省委省政府领导的积极倡导和推动下,连家船民“分期分批、全面搬迁”上岸定居。林义珠家是一座4层小楼,每层近100平方米。一楼店面出租,二楼大弟一家住,四楼住二弟一家,他们一家4口住在三楼。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深入推进新农村建设和扶贫开发,全面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通过造福工程,我们上了岸有了家,在扶贫开发的政策下,日子一天天好起来了。”林义珠夫妇上岸后在村委的帮助下,贷款搞海上网箱养殖,在离村不远的海域养殖200多箱黄鱼,去年养殖收入20多万元。
林义珠家客厅的墙上有一幅十字绣,上面绣着:人是漂泊的船,家是温暖的港湾。“十八大报告都说了,要着力促进农民增收,保持农民收入持续较快增长。我现在有两艘小船和一艘大木船,只能在近海作业。去年在近海捕捞鳗鱼苗挣了10多万元。”林义珠说,村里已明确要扶持他们家增强海捕能力,相信来年的收成会更好。(黄琼芬 郭雅明)
见证
十八大报告提出,加强社会建设,必须以保障和改善民生为重点。在我省,一场又一场漂亮的民生战役打响,“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就是其中之一
放心食品这般来
7日,临近中午,永辉超市福州黎明店迎来一天中第二个购物高峰。生鲜区里,攒动的人头渐渐多了起来。
家住附近的林大爷,常来这里买菜。挑菜前抬头看看购物区上方悬挂的食品安全检测公告栏,已不知不觉成了习惯。“蔬菜后面的试纸如果是深蓝色,就说明没有农残。我们买回家,放心!”
2001年,我省在全国率先启动“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此后,这项工作连续12年被省委省政府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作为全省最大的连锁超市,永辉既是治理餐桌污染的参与者,更是见证者。
在永辉超市副总裁翁海辉看来,餐桌污染治理最根本性的革命,正是当年为改变农贸市场脏、乱、差而推行的“农改超”。农改超直接催生永辉建立起全国最早的农超对接模式,实行生鲜产品基地直采。此后,该模式由商务部、农业部向全国推广。
“超市按农业部标准示范园区的标准,给基地定出严格的生产标准,从源头上控制产品质量。”翁海辉说,“同时,由于直接采购减少流通环节,流通过程中造成食品污染的可能性被降到最低。”
2002年,永辉还建立生鲜产品的快速抽检机制。如今,抽样检测已覆盖基地收摘、物流配送和进店上货等生产流通的各环节,环环相扣。
超市卖场是蔬菜上市前的最后一道防线。一进永辉超市黎明店入口,左侧便是食品安全检测台。永辉在每个门店都配备2名经工商部门培训的生鲜产品检测员,专门负责抽检进场产品。
7日的早班检测员是翁家伟。“不到凌晨4点就上班了,超市6点要开门,要赶在之前完成。”翁家伟说,每天固定抽检16个品种的蔬菜、16个品种的水果和11种水产品,而每天检测的品种,又都不一样。
抽检结束后,不合格产品或退回或销毁,合格产品的抽检结果则将被挂上卖场相应区域。
眼下,永辉超市还在做两件事:与世界最大、历史最久的民间第三方从事产品质量控制和技术鉴定的跨国公司SGS合作,在各物流配送中心自建现代化的食品检测室;委托农业部优质农产品开发服务中心,建设良好农业规范基地,今后可在超市卖场通过二维码对基地生产的每批产品进行追溯查询。
永辉只是代表之一。与2000年相比,如今全省生猪产销环节“瘦肉精”尿样检出率从70%降为零,蔬菜农药残留抽检超标检出率从30%降到3.1%,水产品药物残留抽检超标检出率从30%降到2.1%。这期间,全省未发生较大以上食品安全事故。(谢贤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