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时政要闻 >> 海西瞭望 >> 正文

聚焦两会 发挥优势福建再出发

满载希望,福建再启新征程

2013-03-16 11:31:24来源:福建日报

       “欢迎大家到福建来呼吸新鲜空气,享受良好环境!”3月6日下午,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福建代表团举行媒体开放日,以十足的自信和热情,向世界发出真诚的邀约。

      连日来,全国两会不断传递出各界认同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好声音”——

      “闽台同根同源、血脉相连,福建发挥优势,先行先试,成为对台交流合作的前沿平台。”

      “福建是海洋大省,区位、资源、环境等优势突出,海洋经济步入了快速发展时期。”

      “好生态肯定会成为福建未来最重要的竞争优势。”

      ……

      福建加快发展的优势是什么?路径在哪里?两会上,福建的代表、委员纷纷建言献策——

      “深化全方位、多领域的大交流格局,迫切需要制定政策吸引台湾的人才。”

      “发展海洋经济,重在高标准规划、高起点推进,从更深层次、更广空间拓展海洋产业。”

      “既要保护好环境,让人民群众享受更多的‘绿色福利’,又要在经济发展中加快‘绿色转型’。”

      ……

      在这生机勃发的春天里,海峡西岸的福建,满载希望,再启新征程。

      抓住优势,就是抓住发展机遇;凝聚共识,才能凝聚发展合力

      海峡西岸,八闽热土,一直牵动着中央关注的目光。自2011年以来,“三规划两方案”在短短两年内相继获批。在短时间内获批如此之多的改革发展方案,在中国沿海区域发展中鲜见。

      这意味着,福建推进科学发展赢得了最大的历史机遇。

      党的十八大提出,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随后,省委九届六次全会向全省人民郑重宣示,确保比全国提前三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福建,将自身发展融入实现宏伟的“中国梦”中。

      机遇面前,当辨析优势,把握优势,在谋势、蓄势、乘势中,走有福建特色的科学发展之路。

      着力推进闽台合作,先行先试——

      先行先试,是中央赋予福建的最大政策,蕴藏巨大红利。赴京议政的代表委员们,热切关注——“产业技术升级是台资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首选途径,要积极鼓励台资企业向服务业转型,加快推进区域布局调整。”“建议国家赋予福建为拟入境的台湾本岛居民办理五年期有效台胞证及三个月一次入出境有效签证政策,让台湾民众往来大陆更加便捷。”

      作为对台前沿平台的平潭开放开发,被寄予担当先行先试“试验田”的厚望和重任。

      全国人大代表周联清说:“全国两会前,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平潭综合实验区产业发展指导目录》,赋予平潭开放开发特殊支持性政策,将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企业投资成本,欢迎更多台企到平潭投资。”

      “平潭开放开发,要让更多台湾同胞参与建设,提高台湾民众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建议全国人大授予福建省人大常委会对平潭综合实验区特别立法权,在‘共同管理’上寻求突破。”全国政协委员杜源生说。

      “中央就对台工作提出的新要求,为福建的对台工作打开了新空间、新方向。”省政府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黄端表示,“福建要紧紧围绕深化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基础,在先行先试上加大力度,力争在两岸产业深度对接上有新突破,在扩大人民交流交往上有新举措,在建设两岸人民共同家园上有新进展。”

      着力发展海洋经济,开海兴闽——

      一湾海峡,让福建坐拥丰富海洋资源。大陆海岸线长度全国第二、岸线曲折率和深水岸线长度全国第一……福建人依海而生、因海而兴。如今,福建人更深知,海洋是优势所在、潜力所在、未来所在,开海方可兴闽。

      国务院赋予建设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的使命,福建又当有何作为?

      要优化海洋开发空间布局,实现陆海统筹协调,拓展发展新空间;要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升综合竞争力。

      “发展海洋经济,须考虑陆域经济与海域经济的统筹,陆域开发和海域开发的协调,实现陆海良性互动,保障可持续发展。”省委政研室副巡视员叶穗山认为,“首先是建设陆海衔接的综合交通运输网络,促进海洋产业集聚区与都市功能区深度融合;其次是发挥陆海资源综合优势,建立陆海协调的现代海洋产业体系。”

      建立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是建设海洋强省的关键。省委党校产业与企业发展研究院院长陈明森说,要注重海洋科技的创新,加快传统产业升级,重点培育海洋生物医药、海洋工程装备、海水综合利用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同时,突破港口物流、海洋旅游以及涉海金融服务、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业,拓展新的海洋业态。

      发展海洋经济和保护海洋环境,不可偏废。全国人大代表戴仲川建言,岸线开发、围海填海都要围绕需求科学规划,为未来发展预留足够的空间;海域使用,要在符合海洋功能区划的前提下,引入科研机构,开展环境评价、风险评估。

      着力建设生态文明,惠民富民——

      海之蓝与山之绿,在闽山闽水间交相辉映。山美、水美、空气美,水、大气、生态环境全优,是福建后发赶超的最具竞争力的优势。

      “加强生态文明建设,是一项涉及生产生活方式根本性变革的战略任务。对福建来说,就是要在生态省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展领域,进一步深化内涵,大力推进绿色发展、循环发展、低碳发展,加快形成有利于人与自然和谐、有利于实现永续发展的观念理念、生产生活方式、体制机制。”省委书记尤权一再强调。

      发挥生态优势,是对加快转方式、调结构的倒逼。

      既然生态资源是最宝贵的资源,生态优势是最具竞争力的优势,那么生态文明建设同样应当是最花力气的建设。以牺牲环境、浪费资源为代价,求一时的快速发展,不是目标;百姓富与生态美齐头并进,才是终极追求。

      “福建和全国一样,在发展中面临资源环境压力加大的难题。”省南方科技经济研究院院长王开明说,特别是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的福建,工业快速重型化特征明显,发展遭遇的环境压力在增加。

      正如全国人大代表张玉珍所言,离开经济发展抓环保是缘木求鱼,脱离环保发展经济是竭泽而渔。发展与环保,不是二取一的选择题。环境问题的本质,是经济结构、生产方式和发展道路问题,既要加快发展,又要加强保护,出路在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发展只要找对路子,就可与环保相互促进,而非对立。

      全国两会期间,从省旅游局传出一则消息:“福建生态游”今年将向欧美推介。“清新福建”继走向全国之后,将漂洋过海,拥抱世界。而这块“金字招牌”是不是越擦越亮,恰恰取决于,福建将走出什么样的发展路子。

      发展思路愈清晰,发展方向愈明确。凝聚共识,激发合力,融入“中国梦”的福建发展,必将谱写更华美的篇章。

      乘势而上,真抓实干成就伟业;山海交响,八闽大地亮点频现

      烟花三月,莺飞草长,最是一年春光好。

      3月4日一早,50名来自上海,身着黄白相间上衣、头戴安全帽的“白发骑手”,踩着自行车横穿平潭闹市区,浩浩荡荡骑向澳前客滚码头,搭乘“海峡号”前往台中港。之后,将骑车游遍台湾。

     “‘ 海峡号’只要两个半小时就到了,很适合我们这样的骑行。”他们说。

      像这些骑手一样,越来越多的人往返两岸就像郊游一样便利。

      便利的背后,是日益深化的闽台合作。春运期间,闽台海上直航运输旅客超过15万人次。从4月起,平潭至台中航线客滚轮“海峡号”将在每周六固定增开一班,使每周往返开航达到10个班次。

      密切往来的背后,是闽台经贸合作纵深推进。全省六大台商投资区、六大台湾农民创业园,成为深度对接台湾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的重要平台。至去年底,全省实有台资企业3953家,占大陆台资企业总数的15.8%,列大陆各省份第三位。同时,对台投资继续领跑大陆各省份。去年,经商务部核准,闽企对台投资超800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25倍。双向投资、优势互补,产业发展步步登高。

      厦门和平潭,两颗镶嵌在蔚蓝海岸线上的明珠,在对台合作中领海西风潮。

      在厦门,省委省政府出台25条政策,支持两岸区域性金融中心建设。目前,两岸112家金融企业率先入驻,厦台12家6对银行签订人民币跨境清算的协议,厦门8家银行获新台币双向兑换的业务资格。就在全国两会期间,厦门市出台了《台湾特聘专家制度暂行办法》,从现在起到2020年,将累计选聘300名台湾专家。

      在平潭,“台味”越来越浓。台企数量由实验区成立前的4家增至近百家,协力(平潭)科技、宸洪科技、冠捷科技等一个个台资大项目正加紧建设,最早动工的协力(平潭)科技封装厂预计10月投产。

      蓝色海洋,孕育着蓝色的发展希望,八闽一路向海高歌。

      随着《福建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发展规划》获国务院批准,去年8月至9月,省委、省政府密集出台有关意见和具体举措,支持和促进海洋经济发展,加快发展港口群,促进“三群”联动,有序推进发展港口经济、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推进海洋科技创新、加强海洋生态保护、提高海洋综合管理水平等工作。

      海洋传统产业在转型。年初以来,一批又一批装载福鼎桐江鲈鱼的台轮从福鼎沙埕港启航赴台。据口岸部门统计,1月份,福鼎销往台湾的鲜活鲈鱼达300吨。近年来,福鼎鲈鱼在发挥工厂化育苗、冷水养殖等优势技术的同时,学习台湾渔业的养殖管理经验、加工技术和营销模式,“借船出海”,进入国际市场。去年,福鼎鲈鱼产值突破5亿元。

      海洋新兴产业在崛起。诏安,以引进广东润科生物工程有限公司为龙头,从引进一家企业到形成一个产业,从一片贫瘠的荒地到海洋生物产业园,发展壮大海洋生物产业。如今,诏安海洋生物产业园已正式入驻海洋生物产业项目6个,并于去年底被认定为国家科技兴海产业示范基地,成为全国四个海洋经济试点省中唯一拥有这个“国字号”品牌的园区。

      绵延的海岸线背后,八闽满眼皆绿。

      “尽管森林覆盖率连续35年位居全国第一,已是全国最绿省份,但仍可更绿更美。”省绿化办主任庄晨辉说。福建治水保土、造林绿化的脚步从未停止。2013年,全省又下达治理水土流失400万亩,造林绿化任务300万亩的硬任务。截至3月10日,全省完成造林绿化总面积198.5万亩,占总任务的66.2%。

      然而,山清水秀但贫穷落后,不是美丽福建。

      在山的一方,闽西北林农致富不再只靠砍树。三明市三元区目前人工草珊瑚种植面积近3万亩,每年仅干品一项收益就达3000万元,相当于少砍伐2500亩林木,释放了林业综合效益。“绿色福利”效应尽显。

      去年,全省实现林下经济产值620亿元,资源和生态优势转化成经济优势,有效提高了森林经营效益,促进了林农增收。根据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快林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13年起,省级财政每年还将安排3000万元补助林下经济。

      殷实小康但资源枯竭、环境污染,同样不是美丽福建。

      发展循环经济,既关乎经济,又关乎生态。福清江阴半岛在开发过程中,坚持以循环经济促绿色发展。引进项目时,重点考虑是不是符合循环产业链的需要,对非循环链的项目和污染严重的项目不予放行。在建设时,通过各种管道,把园区内的企业连接起来,实现原料直接输送,变成一个循环综合体,使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

      节能减排带来了丰厚的回报。位于南靖高新区的万利公司,研发烧成窑热能回收技术,充分利用每条生产线的余热,每天可节省能耗2万多元,48条生产线全部达产后,每年可节省3亿多元。在生态环保与节能减排设备投入上,公司多支出了6000多万元,却实现了所有废气、废品、废水100%循环利用,赚回了更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生态是后劲,更是底线。守住底线,发展规划有的放矢。

      今年初,省政府正式颁布《福建省主体功能区规划》。优化、重点、限制和禁止四类开发区域实行不同的绩效考核评价办法,不再唯GDP。其中,限制开发区域要坚持保护优先、适度开发、点状开发,加强生态修复和保护,禁止开发区域要实行强制性保护,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最终构建科学合理的生态安全格局。

      为此,省委省政府还专门建立生态保护财力转移支付制度,加大对限制、禁止开发区域补助力度,提高财政转移支付水平,增强提供基本公共服务的能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实现“人往沿海走,钱往山区拨,沿海发展产业,山区保护生态,发展‘飞地’经济,促进山海互动”。

      蓝图已绘就,激情正飞扬。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要用改革的思路去解决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在中央的总体部署之下,大胆试、大胆闯,敢为人先。正如省委书记尤权在接受新华社记者专访时所说,我们一方面要有干事创业的热情和激情,“敢拼会赢”,奋发有为,锐意进取;另一方面要树立“功成不必在我任”的理念,弘扬“滴水穿石”精神,多做打基础、利长远的事,一任接着一任干,一张蓝图绘到底。

      走进春天,万象更新。福建,正一步一个脚印,奔向更加辉煌灿烂的明天。(记者 谢贤伟 方炜杭)

责任编辑:胡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