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进作风:政风清新,实干兴闽
——福建推进科学发展新亮点述评之四
党的十八大后的第一个春天,实干兴闽的清新政风,拂遍闽山闽水。
这些天,在长泰经济开发区,省级重点项目宏全食品的第一条饮料生产线正在调试。这个项目去年6月入驻、8月动建,今年5月底将试投产。
“多亏了开发区干部的全程帮扶。”项目负责人黄崇川说,“干部三天两头到项目现场,一线了解困难,第一时间协调解决问题,效率非常高。”
开发区纪委书记杨碧成是最常到宏全食品项目现场的干部之一。“十八大以来,各种会议该合并的合并,该压缩的压缩,该精简的精简,该撤销的撤销,让基层干部集中更多时间和精力,下农村、进社区、走访工厂企业,多解实际问题,多办实事好事。”杨碧成对基层转会风、转政风带来的变化深有感触。
去年底,省委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出台了26点要求。省委书记尤权强调,要以求真务实、真抓实干的作风确保各项工作落实。讲真话、干实事、求实效,在全省上下进一步凝成共识。
此前,去年3月,全省启动为期一年的“下基层、解民忧、办实事、促发展”活动;4月起,省委又决定,在每月第一周实行无会周,推动“下解办促”再掀高潮。
会风变了,作风也变了,真抓实干落到实处。
春节刚过,省经贸委组成10个工作组,赶赴相关工业企业现场解决、答复26个问题,带回分解了46个问题,跟踪督办、限时解决。6月底前,10个工作组将再次出发,针对年初以来省政府出台的稳定工业增长“6+5”政策,赴各设区市和平潭综合实验区调研工业企业,了解政策执行进展,掌握企业实际需求,协调解决重大困难。
改进作风,实干兴闽,关键在探索建立一种长效工作机制,真正问政于民、问计于民、问策于民,变被动的坐等听取诉求为主动的谈问题、提建议、找办法,在工作一线推动科学发展。
2月起,永春县以仙夹、下洋两镇为试点,启动“访民情、议民生、聚民力、办民事、请民评”活动,领导带头访、干部逐户访、党员随时访,对民生难题议方案、聚合力,一抓到底。两个试点镇梳理出群众反映最强烈的问题和需求最迫切的项目,召开党员或村民代表大会商议、确定本村年度为民办实事项目,提出解决问题的思路、时限及责任人,接受群众评判,让走访走出真成效。
在南平,从2011年7月起开展“我与百姓拉家常”活动,要求干部“下得去,干得好,有实效,受欢迎”。在活动中,将群众最迫切的需求直接反映给决策层,并在较短时间内得以解决,从而赢得百姓信任。武夷山市五夫镇党委书记周建平说:“以前是被动地与村民打交道,现在是主动去了解村民的困难和想法。”
进村入户访民情,同坐一条板凳拉家常,无不生动地折射出基层政风之变。
改进作风是不是收到效果,效果多大,群众最有发言权,群众是否满意是检验作风建设成效的重要标准。宁德市蕉城区洋中镇推行了解民意说事、高效快捷理事、科学决策议事、真心为民干事、跟踪服务评事的工作机制,让群众打开天窗说日常事、矛盾事、突发事、急难事,为排忧解难开辟出了一条绿色通道。“以前村里交通闭塞、经济落后,村民办事跑断腿、磨破嘴。”溪富村村民林郑串说,“自从有了‘五事’机制,抓基础、引项目,村容村貌一天天改善,干群关系越来越融洽。”
当前,我省经济社会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但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一些深层次问题尚未破解,各种社会矛盾依然复杂多变。5月14日,我省再次做出部署,推进领导干部“四下基层”工作,推动人进基层、心进基层、解决问题进基层,带着感情、带着责任为民多办实事,带着问题、带着办法解决现实问题,进而突破发展瓶颈,化解社会矛盾,助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
新作风,新活力,人们期待,政风之变带来更多发展之变,更多惠及民生之变。(记者 谢贤伟 通讯员 陈金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