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创新为国企改革开路
福建日报近期在一版显要位置陆续刊发中国武夷、福能集团、星网锐捷等国有企业改革发展的报道。几篇报道虽关注点各异,但却透露出一致的信号:创新是国企改革的动力源泉,唯改革者进,唯创新者强。因为创新,机遇才能把握。中国武夷抓住国家鼓励国企实施“走出去”战略、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对接融合、加强国际产能合作的机遇,从被动接手项目到主动争取项目,在海外市场高歌猛进。
因为创新,布局才能优化。福能集团虽仍在经历去产能的阵痛,但进退之间,坚持有所为有所不为,推动国有资本向新兴的主导产业、优势产业集中,在调整产业布局中彰显龙头企业的影响力。
因为创新,技术才能进步。星网锐捷以工匠精神推动技术变革,将竞争的红海变成蓝海,抢下网络技术的多个市场“第一”,通过产品技术融合形成优势叠加,壮大业务矩阵。
国企改革的目的在于,通过产业转型升级,真正做大做强做优,实现国有资本保值增值。达此目标的过程,就是回答国企如何卸下历史包袱、重新焕发生机的过程。创新,无疑是找到答案的那把钥匙。
但创新不易。对国企而言,要打好创新牌、改革牌,先要敢打市场牌。
活力源自市场。遵循市场经济规律和企业发展规律,国有企业才能真正成为独立的市场主体,迸发市场竞争力和发展引领力。
作为市场主体,国企当引领创新,积极适应市场化、国际化新形势。因为市场的力量,能够倒逼国企变革体制机制,形成权责对应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规范绩效导向的薪酬分配制度;能够推动国企放开手脚,发展混合所有制经济,向不同所有制资本取经,放大国有资本功能,提高国有资本配置和运行效率;能够促使国企加快产品、技术、服务、商业模式等全方位创新的步伐,以市场化手段集聚创新资源,实现创新成果转化。
另一方面,国企改革绝非企业一家之事。激发创新活力,同样还需要有形之手提供鼓励创新、尊重创新的环境。
30多年前,福建55位厂长、经理大胆发出给企业“松绑”放权的呼吁,振聋发聩。没有自主权的企业不会有创新的能力和可能。始终坚持简政放权,落实政企分开、政资分开、所有权与经营权分离,依法赋予企业本就该有的自主权,才能彻底激活企业创新潜能、形成创新自觉。
国有企业改革的过程,总会伴随新情况、新问题的出现。关停企业和空壳企业如何清理退出?去产能之后员工如何分流安置?退休人员如何实行社会化管理?建立政企共担、分摊改革成本的机制,减轻企业负担,纾解企业后顾之忧,就是为企业全力创新提供了保障。
创新不会一帆风顺,更不可能一蹴而就。尊重企业和企业家首创精神,就当建立容错机制,在依法合规的前提下,适度允许创新犯错,分析失败原因,既不因暂时的、偶然的失误而气馁,更不因此否定创新、逃避创新。在实践中纠正创新的偏差,找到解决的路径,方为正确之态度。
一位省属国企负责人经常说,国有企业要成为现代企业,就要用创新的文化来引领,停下了创新的脚步,才是真正的失败。
用创新为国企改革开路,路的前方,会是“老树发新芽”的春天,会是“芝麻开花节节高”的丰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