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时政要闻 >> 海西瞭望 >> 正文

切实重视并善用“第一资源”

2016-08-05 15:07:15来源:福建日报

  前不久召开的省委九届十六次全会,对推进创新驱动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出重大部署,其意义和影响,既在近期,更在长远。

  过去几十年,我们主要依靠资本、自然资源、廉价劳动力等要素投入和对内对外开放,赢得了经济快速发展,福建人均GDP已超过1.1万美元。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后,我省也同样面临经济下行压力增大、产业结构处于价值链中低端、产品不适应消费市场变化、部分产能过剩等问题。一部分企业举步维艰。在市场倒逼之下,如何主动引领、帮助、服务企业,实现脱胎换骨、浴火重生?这次省委全会突出强调:推进创新驱动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离不开人才这个“第一资源”,我省需要在培养和引进高层次人才上下更大的气力。这让我们自然想起了,改革开放初期,邓小平同志以战略家的远见卓识,吹响了科教兴国的号角,激励了千千万万优秀人才献身四化建设。人们称之为“科技教育的春天”。其时,福建在全国率先提出“以智取胜”发展战略,加快培养和大量引进人才,出现了“孔雀东南飞”的生动局面。

  当下,经济发展又走到了一个新的关键节点。一个领军人才可以催生一个新的产业,人才的关键作用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显得更为突出。重视人才,方能赢得新的发展。反之,在人才问题上,任何迟疑、犹豫,都将失去机遇,处于被动,甚至被淘汰出局。而人才恰恰又是我省发展中最需要补的“短板”。

  重视人才,不能停留在一般号召上,还必须深入研究和把握人才规律。不同时期、不同领域、不同层级、不同地区的人才资源,其流动和发挥效用的特点不同。就我省目前情况而言,人才培养能力与需求极不适应。在此情况下,以海纳百川的理念,加快引进人才,可以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对于那些特别紧缺、流动性较强的热门人才,以及较长时间在国外、省外学习、工作、生活,或非闽籍、缺少本土基因的人才,应当遵循尤权书记在省委全会报告中提出的“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不求常在、但求常来”的新方略。之所以提出“不求”“但求”,一方面,是因为优秀人才不仅是一种“稀缺资源”,而且他们学习、生活的基础往往不在福建,或者也不在国内,难以做到举家入闽,创新离不开团队,人才的知识、技能也需要不断更新。因此,如果只求“所有”“常在”,不仅不切实际,也非最佳选择。另一方面,从人才需求方面审视,对人才的需求也是动态的,不可能一本万利、一成不变。因此,无论从人才资源的供给侧还是需求侧分析,“柔性”引进往往比“刚性”引进更加有效。之所以强调但求“所用”“常来”,就是因为人才是创新驱动的实践者、开拓者,是产业转型升级的创客,引进人才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引进创新能力和创新成果,并把这种能力和成果在经济社会发展中高效率转化、运用,形成新的竞争力,创造新的财富。作为人才本身,也从创新实践中检验自己的成果,实现人生价值追求。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些地方和单位、企业,一提到重视人才,就热衷于聘请众多专家院士、名人当顾问,热热闹闹开大型招聘会,签合作协议,把“博士后工作站”当招牌。当遇到具体问题时,往往推诿扯皮、无人负责,或答应支持的事项不能兑现,成了空头支票。功夫并没有下在为人才创新创业营造良好环境上,其结果必然是劳而无功,还让有用之才寒心失望。

  古往今来,得人才者得天下。春秋战国时期,齐桓公励精图治,有人向他举荐管仲,而在此前齐、鲁两国交战时,齐桓公曾被管仲用箭射中衣带钩,差点丧命,但齐桓公不计前嫌,用妙计得到了管仲,当管仲到达时,齐桓公沐浴并用香料涂身后,亲自到城外迎接。后来管仲果然不负厚望,为齐国作出了重大贡献。三国时,刘备三顾茅庐,第一、二次都因诸葛亮外出未见着,而跑了冤枉路。此后,关羽、张飞不愿再去,主张派人把诸葛亮绑架来,但刘备爱才、惜才的初衷不改。第三次登门时,诸葛亮正好在午睡,刘备等便站在门外静候。这种真情实意,使诸葛亮深受感动。这些故事,至今对我们仍有启发。

  概而言之,我们既要有求贤若渴的紧迫感、伯乐识才的慧眼、善待人才的胸襟,更要深入研究人才规律,拿出看得见、摸得着的行动,努力把省委省政府关于推进创新驱动和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部署,特别是关于人才的措施落实到位,从而实现发展再上新台阶。

作者:屏山人 责任编辑:林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