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力量 提振八闽
金秋时节,梨园戏、莆仙戏、闽剧、高甲戏等共10个地方戏剧种的39个传统折子戏,在首都掀起了一股福建文化热。作为福建地方折子戏首次集中晋京展演,19个剧团登台亮相,展示了我省传承和弘扬戏曲文化的成果,得到了专家学者和首都观众的高度评价与赞扬。
事业走向繁荣,产业不断壮大,文化成为福建各项事业再上新台阶的强劲推力。
加快文化体制改革促繁荣
今年7月,全省16个剧种、39个院团共137出传统折子戏在福州展演,这场展演被专家称为“全国最大规模的传统折子戏会演”,给全国地方戏发展开了好头。作为戏曲大省,我省戏曲已连续四届蝉联“五个一工程”奖、连续六届摘得“梅花奖”。截至今年6月,我省在全国率先完成地方戏曲剧种普查工作。同时,我省电影、电视剧、戏剧、歌曲、广播剧、文艺类图书等文艺作品创作生产精品不断。在第十二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中实现“满堂红”,6部作品荣获第十三届全国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16部剧目获“文华奖”等国家级以上奖项,4人次获中国戏剧“梅花奖”,1人次获中国曲艺牡丹奖。
文化繁荣,离不开体制改革。近年来,省委、省政府从加快推进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入手,不断加快全省文化体制机制创新。
在“十二五”期间,全省6家国有文艺院团完成转企改革,33家非时政类报刊出版单位完成转企改制任务,推动海峡出版发行集团股份制改造,推进福建日报报业集团经营管理机制改革,组建福建广电网络集团……
省属国有文艺院团采取“事业单位、市场机制”的改革办法,对省属文艺院团绩效工资推行演出收入部分“上不封顶、下有兜底”的政策,推动财政补助从“养人”向“养事”转变,既做到人心不散、队伍不乱、工作不断,又不断激发文艺院团创作演出的积极性。
为推进文艺惠民演出活动,近年来省财政每年安排每个省属艺术院团创作经费50万元,从2012年起实施每个省属艺术院团免费或低票价文艺惠民演出100场、每场补贴2万元;2013年起向设区市艺术院团延伸,2014年起向县(区)延伸。这些举措,极大繁荣了我省艺术创作生产,文化惠民演出推陈出新、有声有色。
加强公共文化服务促民生
今年8月,一年一度的福鼎“中国微演艺”国际舞蹈节再次引爆当地。现场观众超过5000人,通过新媒体传播,线上线下的受众超过8万人。如此大规模的活动演出人员全部来自民间,并吸引国内及印度、墨西哥等国家的舞蹈表演(爱好)者1100多人。
从2012年开始,这个群众性文化品牌活动以“走群众路线、服务基层文化”为宗旨,广纳草根文化力量,创新公共文化服务运行机制和服务方式,搭建一个群众自我展示的“微”平台,让群众唱主角,自己演、自己看、自己评,走出一条“政府投入小、民间参与热、社会反响大、百姓受惠多”的公共文化惠民新路子。
政府主导,民间搭台,不断创新模式,全省公共文化服务水平不断提升。目前我省基本实现县有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剧院,乡镇有综合文化站,村有文化活动室的目标。全省各级公共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文化馆、纪念馆和乡镇综合文化站已面向全社会免费开放。通过组织实施艺术扶贫工程、村级文化协管员队伍建设、公共图书馆延伸服务和数字文化服务、公益性展览及社区文化服务等重点项目,让越来越多的群众参与其中,打通了“文化惠民”最后一公里,高标准通过国家验收,如艺术扶贫工程、村级文化协管员队伍建设、福州市激情广场大家唱活动、古田县溪山书画院等分别通过国家公共文化服务示范项目验收。
加速文化产业发展促提升
迄今为止规模最大、档次最高的国际漆艺双年展,今夏登陆“中国脱胎漆艺之都”福州。展览聚焦漆艺的当代发展,既着力展现传统工艺的传承与演进,又关注漆艺的探索创新。新成立的福州漆艺术研究院专门设立漆艺众创空间,让研究院不仅具有展示、学术交流功能,也有孵化器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