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时政要闻 >> 聚焦榕城 >> 正文

“新”,福州经济发展关键词

2011-01-03 08:32:35来源:福州日报

    新项目、新规划、新面貌,新突破、新发展、新提升……2010年,福州不断加快发展步伐,城市面貌在快速建设中日新月异、产业布局在加快调整中不断优化、经济发展在转变方式中加速提升,“新”成为福州市经济发展的关键词,这座拥有2200多年文化底蕴的历史文化名城不断焕发新的生机与活力。

      2010年,是福州大建设、大发展的“井喷”年。东部新城海峡国际会展中心投入使用,为我市会展经济发展安上了强劲“引擎”;全面推进的“四大组团”建设,让马尾新区建设“华丽转身”;吹响改造提升号角的福兴经济开发区,用科技诠释着未来工业园区发展的方向;投资百亿的化工项目落户江阴半岛,谱写了一曲“蓝色经济”的发展传奇……所有这一切,都为打造我市发展新增长极添上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三大城市组团崛起闽江两岸

      高楼林立的总部经济大楼,风光秀丽的滨江休闲道、宽敞洁净的城区干道……2010年,紧邻中心城区的马尾厉兵秣马,结合新区拓展和老城提升,着力打造宜居宜业新城区。

      2010年,马尾的产业转型升级硕果累累,新大陆成功研制出全球第一颗二维码解码芯片,在全省软件业“十强”中,马尾就占了3席;新增上市公司2家,4家已上市企业实现再融资,还有10多家企业正在积极争取上市,资本市场“马尾板块”不断壮大;随着苏宁电器等高端品牌落户以及荣泰钢材、九洲医药等大型物流平台的初步形成,高端商贸和现代服务业提速发展。同时,马尾的新城规划建设展现新面貌,快安、马江、长安、琅岐“四大组团”开发建设全面推进,快安组团着力打造高品位的沿江住宅区和企业总部集聚区,在建的18层以上的高层建筑有43座;马江组团着力推进旧城区改造提升;长安组团以沿江岸线为规划重点,大力发展临港产业;琅岐组团以建设国际旅游度假区为重点,总投资25亿元的琅岐环岛路将于今年上半年动工建设。

      一江之隔的东部新城作为福州城市发展“东扩南进”的主战场之一,布局着众多的省、市重点基础设施和公共资源配套项目。为确保这些项目如期开工建设,仓山区举全区之力推进征地拆迁工作,去年全年完成拆迁征地7770亩,仅“五大战役”以来就完成35个项目的拆迁任务,交地3800亩,拆迁约100万平方米。2010年,东部新城不断加快推进林浦大桥、马尾大桥、环岛路、地铁1号线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义序机电园、福湾二期工业园,同时依托海峡国际会等基础设施建设,加快建设义序机电园、福湾二期工业园,同时依托海峡国际会展中心和火车南站,突出发展物流、会展、房地产、旅游等颇具特色的第三产业,一个商贸服务业发达、高科技产业集中、适宜居住的新型中心城区正在崛起。

      与此同时,晋安新城开发建设也在如火如荼进行中,鹤林一期、二期项目征迁工作基本结束,横屿组团征迁前期工作开始启动。

      三大城市组团的联动发展不断拓展着福州的城市发展空间,不断完善着城市功能,为福州的发展不断注入新鲜血液。

南北两翼谱写“蓝色经济”传奇

      推动城区工业向南北两翼积聚,发展临港产业集群,成为2010年两翼4个县市的发展主题。统计数据表明,如今两翼4个县(市)的规模以上工业产值对福州市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已达一半以上,成为全市工业重要的拉升力量。

      2010年,位于南翼的福清江阴半岛,随着大项目的相继落地,产业集聚效应不断显现,一曲“蓝色经济”的发展传奇正在谱写。投资2.9亿元启建,年设计货物吞吐能力为90万吨的港区10号泊位5万吨级液体化工码头,吸引了投资百亿元的中国化工CPP项目、投资90亿元的中国软包装集团产业上游产品聚丙烯项目、投资34.37亿元的东南电化烧碱—TDI—PVC联产装置项目等落地,同时还有总投资32亿元的耀隆化工为园区内化工、医药等企业供应生产原料。

      随着江阴开发区东、西部填海造地工程顺利推进,一个规模庞大的“海上工业园”已经粗具规模,2个年产值都将超千亿元的制造业产业园区和化工新材料园区正在形成。未来的江阴开发区,将成为一个集人流、物流、资本流、信息流、产业流汇聚的财富之地。

      乘海西发展东风,在口小腹大水深的罗源湾,一个生机勃勃的临港工业园区正在崛起。目前,落户罗源湾开发区的内外资企业已达100多家,宝钢集团、华能集团2家央企在罗源湾建设了产业基地,引进了世纪金源集团开发建设罗源湾滨海新城,三金高速线材、顺丰钢材市场、华东船厂、恒久汽车等10多个项目相继投产,临港工业呈现迅猛发展态势。同时,碧里作业区B5泊位、将军帽15万吨散货码头建设全面加快,罗源湾北岸港区年总吞吐能力达1200万吨。

园区建设紧锣密鼓添助力

      海峡高新技术产业园、福兴经济开发区、生物医药和机电产业园、长乐人创业基地、闽侯经济开发区、台商投资区、琅岐开发区……2010年,全市各级各类园区的开发建设、整合提升,犹如一个个“助推器”,为福州的发展频添新助力。

      2010年8月,福兴经济开发区改造提升正式拉开帷幕。按照规划,该区域将通过3年左右的改造提升,成为集科、工、贸于一体的“对接台湾、服务福州、辐射海西的智能化产业园区”。此次改造提升,福兴经济开发区重点引入“智能化产业”和“支撑重点产业的现代服务业”,对接和承接台湾高新技术产业,主要发展光电、精密仪器制造、工业设计研发等现代新型高成长性项目,不再发展塑胶等传统工业生产项目。不久之后,这里将成为一个现代化的都市工业园区,力争实现开发区经济总量和效益跨越式发展,实现技工贸产值千亿元的目标。

      海西高新技术产业园建设的全面推进吸引了近20个重量级项目的“目光”。其中,中科院海西研究院已落地并全面开建,占地面积200亩,计划分2期建设,项目一期建筑面积10万平方米,总投资约3.4亿元,计划3年内建成,通过原始创新和集成创新,工程化研发和成果转移转化,以及知识创新、技术创新和区域创新的有机结合,催生更多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科技成果,育成高新技术企业。

      值得一提的是,福州生物医药和机电产业园在开发建设中,在我市首次引入“BT”模式建设园区,即工程先由央企融资建设,政府再完全回购,政府暂时不用花一分钱,就可把总投资50亿元的园区基础设施建起来。高标准、高起点、专业化的园区建设马上就引来了一批“金凤凰”,其中台湾鼎元光电斥资30亿元,在产业园建设海西最大LED产业基地,建成后年产值将达30亿~50亿元;台湾友顺科技有限公司投资1.5亿美元,筹建8英寸集成电路芯片项目,预计年产值10亿元。此外,电子、电力和药业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也签约入驻园区。3~5年后,园区将形成500亿以上工业年产值。(本报记者 黄戎杰)

责任编辑:叶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