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时政要闻 >> 聚焦榕城 >> 正文

“小秦淮河”风光年底前重现

2011-03-02 09:02:42来源:福州日报

工人正在安泰河边清淤。记者俞松 摄

      福州日报讯“红纱笼灯过斜桥,复观晕飞插斗杓。人在画楼犹未睡,满堤明月五更潮。”诗人笔下舟楫如云、商贸繁荣的安泰河,曾一度成为市中心的“龙须沟”。在原来整治的基础上,安泰河综合整治提升工程目前全面展开,清淤、违建拆除、景观整治等工作正有条不紊推进,年底前,安泰河将重现往日“小秦淮河”风光。

      各段河道各有专名

      安泰河,唐五代始为罗城护城河。它东起古仙桥,经武安桥向西沿秀冶里、朱紫坊、桂枝里、玉山涧至仓角头,通湖桥稍向西北,经斗门桥在观音桥与文藻河汇合转西行,在西关水闸与白马河相交汇。河道全长2520米,平均宽度9米。

      据了解,安泰河各段河道各有专名。其中,从观音桥至驿前桥称驿前河,驿前桥至仓前桥称仓前河,仓前桥至老佛亭桥称玉山涧河,老佛亭桥至清远桥(今澳门桥)称桂枝河,清远桥至广河桥称朱紫坊河,广河桥至兼济桥(今津门桥)称通津河,兼济桥至武安桥称打铁巷河,武安桥至古仙桥称珠妈庙河。

      综合整治全面展开

      “安泰河整治后,景观提升了,河水也变清了,我们家关闭多年的窗户全打开了。”昨天下午3点多,市民林依伯带着老伴在安泰河玉山涧巷段散步,一起欣赏沿河美景。老人告诉记者,以前的安泰河水清、河宽,河面上船来船往,景色十分迷人。随着城市的发展,安泰河两侧盖起了高楼,河水也变得乌黑发臭,成了远近闻名的“龙须沟”。

      去年下半年起,我市开始对白马河进行综合整治。今年元旦前,包括安泰河在内的白马河水系10条支河基本完成了截污、清淤等工作。

      昨天下午,记者在安泰河西关水闸至安泰楼段看到,河道两侧已安装了不少围挡,工人们正忙着拆除河道两侧的围墙、违法建设,清理河道淤泥。市城区内河综合整治工作指挥部一负责人告诉记者,在去年整治的基础上,他们将对安泰河进行再改造、再提升,努力将其打造成福州版的秦淮河。

      5个景观分区 再现“秦淮风韵”

      据介绍,安泰河有“小秦淮河”之称,福州许多历史典故和商业文化都与安泰河有关。在此次整治中,我市将结合三坊七巷和朱紫坊的保护建设,恢复安泰河的历史风貌,形成驿桥故影、烟雨空濛、河畔笙歌、榕荫伴水、古坊飘香5个景观分区,再现“秦淮风韵”。

      驿桥故影(入口过渡区)范围大致从西关水闸至金斗桥。入口西关水闸的河滨空间,以石砌牌坊为视觉焦点,河岸沿线采用粗犷质朴的古旧条石为材料,纵向铺地,体现历史的沧桑感。南向靠近居住建筑,以条形绿化带为过渡空间,同时于墙面嵌以精致的青色石刻纹镶边浮雕。结合商业空间,形成道路与滨河的衔接,风格上遵循三坊七巷的柴栏厝形式,以打造具有古典韵味的滨河公共休闲空间。

      烟雨空濛(兰竹书苑游览区)大致从金斗桥至光禄坊。沿岸的通湖路以西段规划为休闲茶楼、书画展示馆,结合原潘主兰故居位置的兰竹书苑,再现“秦淮风韵”。

      倚岸静憩(光禄坊段娱乐区)大致从光禄坊至澳门路。该区域设计展现许多地方民间传说的景点和名人文化教育展区,以及城市发展主题区。

      榕荫伴水(吉庇路段商业区)位于安泰河与八一七路的交界路段,为福州市商业繁华路段之一,也是安泰河流经三坊七巷的入口,大树的浓荫,古朴的桥栏和埠头,长长的石板路,为沿河的商业空间提供悠闲古朴的休憩场所。古坊飘香(朱紫坊段商住区),沿朱紫坊原有坊巷的空间格局,重点突出安泰河的千年古道风貌,恢复古桥、驳岸及河边石板巷道;有机结合芙蓉园古园林及重点保护的名人故居,营造出历史街区的传统环境氛围;沿线建筑采用明清民居的处理形式,利用高低错落的屋脊和封火山墙,丰富坊巷的轮廓线和层次感,形成白墙黛瓦、古榕繁茂的水巷风情。

      相关链接

      提起安泰河,不能不说安泰河上那一座座见证历史的古桥。观音桥、安泰桥、双抛桥、虹桥、金斗桥……现在还能叫得出名字的古桥就有10多座,一条安泰河就是一座“古桥博物馆”。

      观音桥:位于古城西安泰河与文藻河交汇处。桥建于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是鼓楼区现存最早的古石拱桥。据《榕城考古略》载,因桥旁祀有观音大士,故名观音桥。桥长8.5米,宽5.1米,跨度5米。

      安泰桥:位于八一七北路上。唐天复元年(901年),王审知筑罗城,南门扩至今安泰桥,称利涉门。在门外护城濠上建利涉门桥,长11米,宽10米,后改名安泰桥。宋宣和年间(1119~1125年)重建。桥下是古城运河交通枢纽,人们从这里下河登舟,东可达闽江,西可游西湖。

      双抛桥:原名合潮桥,俗称会潮桥,因东南、西南两潮合流而名。始建于唐天宝十二年(753年),历经数度修建。双抛桥的得名有两种说法,清《闽杂记》记述:“相传昔有王氏子与陶氏女相好,父母夺其志,月夜同投此桥,故名。”福州民间则传说:陈林两家男女相爱,被刘家恶少迫害,双双被抛到桥下,化作连理枝。

      馆驿桥:旧名车弩桥,因桥可通三山驿,故名馆驿桥,俗名驿前桥。位于衣锦坊西口,跨于五代罗城大濠上。先为木桥;明成化十四年(1478年)改为石桥。清道光十八年(1838年)春重建时,又改为石拱桥。桥长7米、宽5.05米,北侧桥栏板刻“馆驿桥”3字。1985年修建道路时,桥面覆盖混凝土。

      金斗桥:位于文儒坊西口,原为罗城金斗门桥。清嘉庆二十三年(1818年)修。桥为石结构,总长10.2米、宽3.7米、跨度为4.7米。桥面由四条长5.4米、宽0.75米、厚0.20米石板条铺成。1986年重修,是连接仓门街、通湖路的通道。

      二桥亭桥:位于仓前街与通湖路之间、金斗桥南。桥长9.8米,宽3.2米,跨度4.1米。木结构,桥梁由12根木柱架成,1986年重修。该桥是福州市区保存至今的唯一木构有雨盖的古桥。

      板桥:又名虹桥,俗名老佛亭桥。跨越于光禄坊南至玉山涧的古罗城大濠上,南北走向,该桥始建于五代,旧为木构桥梁,桥上有亭,明万历三十年(公元1602年)重建。虹桥长5.35米,宽3米,护栏由6根石望柱和4块栏板组成。历经400多年风雨,至今仍坚固异常。

      澳门桥:原名清远门桥,俗名鸭门桥。位于光禄坊东口澳门路与南后街之间,为石构拱桥,是罗城西南清远门外桥。桥原构仍保存在新扩建桥下,拱券、桥石俱完好。1978年重修。(记者 李强)

责任编辑:林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