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依托“数字青少年宫”
探索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新途径
4月6日,福州市群众路小学老师在校内“数字青少年宫”指导学生上网。新华社 发
福州市教育局针对网络对青少年的影响,积极探索依靠网络开辟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新途径,2007年创建了具有综合性德育功能的青少年专门网站——“数字青少年宫”,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引导青少年绿色上网,不断拓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新领域。截至目前,这一网站已注册16万余人,首页访问量达1230多万人次,成为开展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工作的重要阵地。
阻断网络不良信息打造网络“绿色通道”
“上网作为生活的技能是必需的,网络已成为青少年成长不可或缺的新空间。”福州市电教馆信息资源部主任傅瓒说,“但网络上鱼龙混杂,包括一些不良信息、暴力游戏,学生上网必须要有正确的引导,这需要有健康的网络空间。”
福州市教育局德育处处长陈颖说,福州市有大约83万中小学生,大部分有上网经历,许多学生有QQ号、电子邮箱,甚至开通了个人博客、微博。“网络对青少年学生的影响力如此巨大,不能一味消极封堵。”她说,“相反,利用网络开展德育工作,具有开放性、交互性、趣味性、隐匿性等特点,对学校德育工作是一个机遇。”
2007年,福州市教育局依据“体现福州教育特色,为素质教育服务,为学生健康成长服务”的思路,以青少年喜闻乐见的方式,建立了“数字青少年宫”网站,旨在为未成年人营造一个文明、健康、快乐、安全的网络学习和娱乐环境,为他们的课外生活提供一条健康的“绿色通道”。
福州市“数字青少年宫”网站依托福州市教育网的信息资源,设立了“心灵家园”“知识空间”“科技馆”“娱乐天地”等30多个主题板块。记者点击网站看到,网站的画面风格生动活泼,内容充实,互动便捷。文明礼仪网页通过讲解展示礼仪知识,引导青少年重礼仪、讲文明;“法制你我他”专栏,利用青少年违法犯罪案例制作了专题片,提高青少年法制意识等。
“所有内容都是经过专家筛选的,贴近学生的喜好和生活,寓教于乐,减少了学生接触不良信息的机会。”傅瓒说,“同时,还可以渗透网络法规、网络道德与网络安全教育,引导学生辨别网上是非,养成健康的网上人格。”
在福州市群众路小学6年级读书的潘心那告诉记者,他们全班的人都经常上“数字青少年宫”,她最喜欢“心灵家园”这个栏目,“有什么困惑不好意思当面问大人,都可以在这里提问,网上的老师会耐心解答”。
创新网络德育平台拓宽未成年人教育领域
福州市教育局以“数字青少年宫”网站为平台,通过开展形式多样的活动,对青少年学生实施思想道德教育,获得了福建省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新案例二等奖。这一网站连续4年推出感恩教育网页,以“浓浓拗九节、深深感恩情”为主题开展“真情感恩书信大赛”“情浓拗九照片分享”等活动。
在每年“五四”青年节期间,福州市“数字青少年宫”都开辟主题活动网页,增强团员青年的归属感与责任感。通过“青春寄语”“青春誓言”“青春风采”等栏目留下家长、学长对走上成人路的青年学子的殷切期望,展示青年学子的蓬勃风采。
每年“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月”期间,福州市“数字青少年宫”均围绕不同主题,推出相应内容,通过“爱国影片我来看”“爱国歌曲我来听”“英烈故事我来讲”等专栏,让广大中小学生了解新中国建立的艰辛历程和祖国建设的伟大成就。
针对外来工子女、留守儿童、单亲家庭子女等群体的需求,福州市“数字青少年宫”开设了“心灵鸡汤”“在线沟通”等栏目,由20多名心理健康专业教师组成团队,全时段免费在线进行心理咨询、提供心理健康服务。
福州市小柳小学学生杨洋每天放学回家,打开电脑的第一件事就是上福州市“数字青少年宫”,“在这里可以学到很多东西,有许多同龄人一起玩,和老师交流起来也像哥们一样”。
福州市小学老师魏海英说:“原来像礼仪文明等等都是发稿子给学生背,学生兴趣不太大,后来在数字青少年网上用知识竞赛的办法,他们很容易就记住了。”
陈颖说,通过“数字青少年宫”,教师可以利用8小时之外的时间进行个性化德育,扩大教育的覆盖面。丰富多彩、鲜活生动的网络德育内容和活动,也使传统刻板的德育灌输变得生动立体,比单纯的道德说教更容易被学生理解并引起共鸣。
同时,在“数字青少年宫”,学生可以敞开心扉,说真话、吐真情、讲真事,更容易消除学生与家长、教师之间的沟通障碍,更利于激发青少年交流兴趣,教育效果也非常明显。
构建“绿色网络”空间引导学生健康上网
福州市“数字青少年宫”还为青少年学生提供了一个自主学习的天地。在“知识空间”板块,储藏了数十万条与学生现有教材配套的教学资料、动画影片;在“数字图书馆”里有10万多册正版电子图书;“电子期刊阅览室”有600多种正式出版电子期刊,与纸质刊物同步更新;“话说三坊七巷”专栏从佳节习俗、饮食文化、俚语俗谚、才子佳人、建筑特色等多方面介绍闽都文化。
记者看到,“安全岛”提供了百部青少年安全教育片;“数字科技馆”开辟了趣味科技、植物王国、动物世界、海洋探奇、火星探秘等栏目;“在线虚拟实验室”可以进行物理、化学、生物等学科的网上虚拟实验;在“舞蹈室”里可以在线学习各种舞蹈、掌握舞蹈技巧等。
为丰富青少年暑期生活,做到“学校放假、育人不停”,福州市教育局从2006年暑期首次尝试运用网络举办网络夏令营,短短一个月中共有420多所中小学4800多名中小学生报名参加了活动,访问量达17万多人次。目前已成功举办五届网络夏令营。
“让学生在‘数字青少年宫’学习,我们作为老师很放心。”福州市小学老师李文静说,“益智类的游戏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网上图书室也开阔了学生们的视野,学到了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对他们成长很有帮助。”
福州市教育局副局长翁桂香说,福州市在全市中小学持续推进“数字青少年宫”活动室建设,经过4年多的运行,实现了“数字青少年宫”进校园、进班级,做到了广覆盖、常运用,已建设成为青少年学生业余学习、生活的幸福家园,发挥了网络对青少年教育的积极影响。
福建省社科院副院长黎昕认为,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福州市变“堵”为“疏”,扬长避短,构建“绿色网络”空间,净化网络环境,把现实中的德育基地搬上网络,用优秀的文化来占领网络阵地,潜移默化地引导青少年,使网络真正成为现代化的育人工具,走出了一条网络德育工作的新路径。(新华社记者 沈汝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