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战略助马尾腾飞
——福州开发区建设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综述
2006年12月,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4年来,示范区内高新技术企业共参与制修订并发布的国家及行业标准82项,国际标准2项。
福州开发区这片热土,正以开拓进取精神、稳健踏实步伐,奋力向标准化制高点攀登。
全省首家“国家级示范区”
作为首批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2006年12月,马尾又迎来新机遇:获批建设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
建设全国第九个、全省唯一的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意义重大,各级政府部门对此高度重视。试点期间,省、市召开了标准化工作会议,出台了标准化工作实施意见,并设立标准化专项资金和福建省标准创新贡献奖。福州开发区成立了示范区工作领导小组,区科技、财政、经发、发改等10个相关单位作为成员单位参与其中。
试点伊始,开发区就对区内248家企业进行摸底、建档,并依据调研结果,建立了企业标准化信息电子档案,确定示范区产业中电子信息、冶金压延、轻工食品、装备制造、生产性服务业等5个领域标准化发展重点方向,5家龙头企业以及28家企业为重点企业,并进行跟踪辅导。
福州开发区还出台了《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和《关于实施技术标准战略的若干意见》,确定了示范区建设的主要工作。为确保示范区建设工作有效有序开展,2007年至去年底,开发区财政先后投入9100多万元支持示范区试点工作。
标准化水平实现飞跃
在示范区建设期间,福州开发区积极引导企业参与标准化活动,在市、区质监部门推动下,区内企业参与2项国际标准的制修订工作,获批成立2个国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获批筹建1个国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18家企业参加了21个全国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分技术委员会或工作组。
试点工作开展以来,有104项产品制订了企业标准并进行备案,这些产品标准每项都有专利技术或软件著作权作为技术支撑;有8家企业承担了32项国家、行业标准制修订;有3家企业获得3项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5家企业获得5项省标准创新贡献奖。
据统计,2006年至去年,示范区内高新技术企业共参与制修订并发布的国家及行业标准82项,比未开展示范区建设时参与制修订并发布的国家及行业标准数38项增长了115.8%,其中国家标准44项,行业标准38项;参加2项国际标准的制订。
截至目前,示范区已有124项企业产品的技术指标、检测方法等采用了国际标准或国外先进标准。
示范区建设硕果累累
4年多的努力耕耘,福州开发区建设示范区迎来了丰收的季节。
示范区建设提升了企业自主创新能力。新大陆电脑科技集团有限公司成功研制出全球第一颗二维码解码芯片;福建伊时代信息科技有限公司创建了福州首个企业“院士工作站”;区内有17个项目入选国家火炬计划或省自主创新产品。
示范区建设有力促进了创新成果的加速转化。示范区企业研发的生物医药纳米制剂等60个项目实现了成功对接。通过标准先行,开发区名牌数量猛增。目前区内企业已获中国名牌产品4项、福建省名牌产品51项。
示范区建设推动了马尾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现代服务业不断集聚,总部经济如火如荼,现有超过30项企业总部大楼建设项目正在推进;以新大陆、上润精密等为代表的企业龙头,推动了二维码解码芯片、智能传感等关键核心技术的应用,完善了物联网产业链条。
示范区建设也成为开发区经济发展的引擎与助推器。示范区生产总产值由2006年的118.7亿元,逐年上升为2007年的151.9亿元、2008年的178.85亿元、2009年197亿元以及2010年的235.1亿元,实现了经济指标不断增长。(通讯员 项志高 阮彬彬 许捷本报记者 刘家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