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时政要闻 >> 聚焦榕城 >> 正文

海西发展中的“福州元素”

——市发改委主任林钟德谈《海西规划》获批后的福州发展机遇

2011-05-04 09:05:58来源:福州日报

    日前,国务院正式批准《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以下简称《海西规划》),进一步明确细化了加快海西建设的总体要求、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是福建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海西规划》明确表示,支持福州发挥港口优势,完善城市布局,推动产业做强、规模做大、功能做优、环境做美,增强其对区域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能力和综合服务能力。《海西规划》将给予福州怎样的发展机遇?未来的海西,福州将扮演什么角色?昨天,市发改委主任林钟德接受本报专访,畅谈《海西规划》中的“福州元素”。

      我市实施意见已三易其稿

      记者:据了解,《海西规划》一经获批公布,市发改委就着手代起草《福州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实施意见》(以下简称 《实施意见》),目前进展如何?

      林钟德:在国务院正式批准《海西规划》之后,市发改委立即根据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的指示精神,第一时间组织精干力量认真学习、研究文件,并代为起草《实施意见》。

      在代起草阶段,市发改委先期列出了《实施意见》的提纲,并向数十个市直部门征求意见。根据全省贯彻落实《海西规划》动员大会、市委常委(扩大)会议的部署要求,《实施意见》目前已三易其稿,并仍在进一步修改、完善和提升之中。下一步,《实施意见》还将与实施我市“十二五”规划纲要结合起来,从福州具体实际出发,认真提出实施意见。

      《海西规划》22处提及福州

      记者:福州是海峡西岸经济区唯一的省会城市,《海西规划》中是如何定位福州的,将给予福州什么样的发展机遇?

      林钟德:《海西规划》进一步明确了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总体要求、发展目标、空间布局、主要任务和规划实施的保障措施等,是指导福建、福州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文件。《海西规划》涉及诸多城市,而福州是区域内唯一的省会城市。规划中22处直接提及福州、5处直接提及闽江口,这说明福州在海西发展全局中分量很重,地位重要、作用重要,充分证明了中央和省委、省政府对福州发展非常重视,并寄予厚望。我们要倍加珍惜这一重大机遇,主动承担起肩负的重任,按照市委、市政府“和谐宜居、富民强市”的发展定位,认认真真抓好落实。需要强调的是,发展中要特别重视生态环境的保护,特别重视经济发展与自然环境的协调发展,特别重视着力改善民生,让人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

      紧抓重大发展机遇

      记者:《海西规划》开篇即谈海西发展基础,特别指出海西的发展优势和机遇、挑战。对照《海西规划》,您认为如何更好地发挥福州的优势?

      林钟德:《海西规划》在第一章就全面分析展示了海峡西岸经济区的发展优势:区位优越,对台合作优势独特,山海资源丰富,生态环境良好,经济发展水平较高,具有加快发展的有利条件。这些优势,在省会中心城市福州也无不凸显。

      作为省会城市,福州是福建省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人流、物流、资金流、人才密集。还有,福州沿海向外,海洋港口资源丰富、侨台优势明显、生态环境良好,是真正的“有福之州”……这些独特的人文优势、地缘优势、产业优势和政治优势,为福州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巨大活力和动力。

      但不必讳言,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比照福州的发展实际,我们对福州所具有的优势的认识还有待进一步深化,特别是目前福州的经济总量、质量等方面与省会城市应当发挥的龙头带动作用还不太相称。当前,我们学习贯彻《海西规划》,很有必要“跳出福州看福州”,紧紧抓住历史重大机遇,进一步认识和发挥好福州的优势,力争3年~5年实现经济总量、质量和城市管理水平等方面有明显提升,不辜负省委、省政府对福州的关心和厚爱,不辜负广大人民群众的期待。

      力争有所突破

      记者:《海西规划》将成为今后推动福州市经济社会科学发展的纲领性文件,您认为,今后福州应从哪几方面着手,更好地实现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林钟德:实现福州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必须贯彻落实《海西规划》和中央和省市一系列部署要求,从以下几方面取得突破。

      首先,可以从基础设施建设、城市建设管理等方面进行突破。要进一步完善已有的公路、铁路、港口等基础设施,加快推进郊县与主城区“1小时经济圈”的形成,加快地铁建设,使其尽快与公共交通相接驳。同时加强城市建设和管理水平,使福州城区进一步绿化、美化、彩化、香化,内河经整治后实现“水清、河畅、景美、路通”的目标。

      其次,可以从产业经济、旅游产业、社会事业等方面进行突破,目标是把第一产业做稳、第二产业做强、第三产业做大,进一步夯实发展基础、增强发展后劲。在经济发展的同时,还要抓住惠及民生项目,把“富民强市”落到实处,提升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

      最后,可以从体制机制方面进行突破。要围绕先行先试,进一步在简化审批、优化服务、提高办事效率等方面取得突破,同时要充分发挥已有政策的优势,出台一些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进一步推进提速增效、保障民生的体制机制创新。(记者 刘复培 朱毓松)

责任编辑:林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