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良港发展临港经济集聚区
福清港城联动促县域经济再提速
本报讯 (记者 王凤山 通讯员 吴凌峰) 进入“十二五”开局之年,福清建设再提速,一季度,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02.55亿元,同比增长13.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0.34亿元(不含高速公路和铁路的投资额),同比增长88.4%;三次产业全线飘红,其中,第二产业继续在福州“领跑”,实现增加值64.88亿元,同比增长17.5%。
“在全省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工作会议上,孙春兰书记强调,加快县域经济发展,要突出特色,发展优势产业;要结合县情,选准定位,突出重点,因地制宜,把优势产业做出特色,把特色产业做出规模,使特色产业成为拉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支柱。福清今后发展,关键就是要贯彻落实这次会议精神,发挥临海优势,依托江阴、元洪两港,大力发展融侨、元洪、江阴三大开发区等临港经济集聚区,加快推进2个千亿产业园区和6个百亿产业集群建设,拉动四大产业带。”福州市委常委、福清市委书记陈大强向记者介绍了该市推动县域经济跨越发展的“路线图”。
江阴港区10#泊位附近海域,运输船来往穿梭,把石头运到南泊岸的修筑工地,进行抛石;东南电化项目工地,施工队忙着进行地下管网工程施工和桩基验桩,铁路专用线、热电站软基处理工程已进入扫尾阶段。福清正充分利用江阴港这一新的优势,向海峡西岸现代化港口工业城市迈进。
江阴港是天然深水良港,仅一期建设的江阴壁头作业区规划岸线就长达14.6公里,可建泊位55个,为全国之最。立足这一优势,福清提出“以港兴市”、“工业强市”,锻造省会中心城市坚强“南翼”。如今,江阴面貌焕然一新,数公里长堤,宛如巨龙横卧;昔日荒凉沉寂的盐滩上吊臂挥舞,一派繁忙;码头上,整齐摆放着的集装箱色泽缤纷;环境优美的经济区内厂房林立。
目前,江阴建设不断提速,已建成1个滚装码头、5个5万吨级集装箱码头和国电配套7万吨级煤码头,正全力推进6#、7#集装箱码头和10#化工泊位建设;开辟了欧洲、美国、西非、韩国等国际航线和港台直航航线;化工新材料产业园区内,已落地的东南电化等四大化工项目将从明年开始陆续投产,中国软包装集团聚丙烯等多个项目将于近期相继开工建设;总面积超3.5万亩的东西部填海造地工程正快速推进,现已完成1.5万亩;疏港新江公路已建成,高速公路、铁路支线等基础设施配套项目正加紧建设,年内建成通车后,江阴港将实现海陆无缝对接。
去年5月,国务院正式批准在江阴港区设立福州保税港区。该港区是集港口作业、物流和加工为一体,具有口岸功能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具备港口作业、国际中转、国际配送、国际采购、转口贸易、出口加工、商品展示等七大功能的保税港区的设立,为江阴的腾飞插上了“翅膀”。
在加快港口建设的同时,福清全力推进港城联动,临港产业发展平台也不断壮大,目前,已拥有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元洪投资区、出口加工区、国家新型工业化产业示范基地和国家平板显示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等5个国家级园区,以及江阴、龙田等一批省级经济开发区。依托园区,福清先后引进投资额超1000万美元的项目近百个,既发展壮大了电子、塑胶、食品、玻璃、医药等支柱产业集群,也培育出了机电、新能源等新的优势产业。2010年,福清主要工业园区共实现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超90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产值近九成。
在发展园区经济过程中,福清还充分发挥近台区位优势,规划建设了福清光电科技园、洪宽台湾机电园、台湾农民创业园、海峡商品贸易中心等专业园区,加强承接台湾相应的产业转移。目前,福清全市在产的台资企业167家,总投资达13.8亿美元,实际利用台资4.4亿美元。
“当前,福清要抓住海西发展规划发布的机遇,加快实施‘以港兴市’、‘工业强市’战略。未来,福清将借高铁提速,加紧融入福厦泉1小时经济圈和长三角、珠三角5小时经济圈,再创新的‘福清速度’、‘福清效益’。”陈大强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