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时政要闻 >> 聚焦榕城 >> 正文

马尾 升级转型雄姿展

2011-05-18 15:48:04来源:福州日报

日新月异的马尾城区面貌。记者杨勇 摄

     马尾与台湾一水之隔,素有“千年古港、百年船政”之称,是中国近代造船工业的发源地、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

      自1985年国务院批准在马尾设立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后,马尾已累计批准来自美国、日本、香港、台湾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外商投资项目1091项,合同利用外资35.5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31.1亿美元,其中台资项目230项,实际利用台资8亿美元。2010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31亿元、财政收入32亿元、地方财政收入近20亿元,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居福州市第一、全省前列,对福州市经济增长贡献率从2005年的2.1%提升到2010年的9.2%。

      经过20多年的开发建设,昔日古港小镇今已发展成为集国家级开发区、保税区、台商投资区、科技园区、显示器件产业园、出口加工区、生态工业园区、国家科技兴贸出口创新基地等特殊经济功能于一体的产业聚集突出的外向型工业园区和创新型和谐之区。

      今天,马尾又跨上新的征程: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总部经济以推动产业转型,全力开发建设琅岐以拓展空间,启动新市区规划布局以加快新城建设,由单一的经济技术开发区向积极打造宜居宜业的新城区转变……

      自主创新——引领产业转型

上润生产线

      为了突破土地资源这一瓶颈,马尾区着力实施“腾笼引凤”“50聚龙”“标准创新”“品牌创建”等策略,深入开展“企业技改年”“项目落实年”等一系列活动,加大服务和扶持力度,区财政每年投入扶持资金不少于3亿元,保证每年有超过50家企业技改、2~3家企业上市、一大批企业开展品牌和标准化创建;通过关、停、并、转产能和技术相对落后的企业,腾出空间引进了中铝、万德电气等一批技术含量高、后劲强的企业,培植壮大了新大陆、飞毛腿、冠林科技等一批成长型高新企业。

      据介绍,2010年全区完成工业总产值597.5亿元,增长18.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593.6亿元,增长18.1%。城区工业整合、技改提升步伐加快,东亿食品、福龙生物等20家企业实施搬迁改造,东南造船、力鼎动力等21家企业通过技术改造,实现了产品结构调整优化和规模扩张。

      现在的马尾区,已经形成包括先进制造业在内的七大产业集群。为了加快建设新城区的步伐,电子、食品、冶金压延等四大支柱产业正在进行重点发展调整,其中饲料、轻工等产业加速外迁步伐。

      于此同时,开发区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也在不断增强:“国家创新型企业”新大陆成功研制全球第一颗二维码解码芯片,伊时代创建福州首个企业“院士工作站”,三澳数字播控系统等17个项目入选国家火炬计划或省自主创新产品,数字家居智能终端等7个项目获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扶持……并且,创新成果也加速转化,生物医药纳米制剂等60个项目成功对接。

      总部经济——扶持企业上市

      马尾坚持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重点扶持国脉科技等国家、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的技术创新,扶持伊时代、冠林、升兴等一批自主创新能力强的高新技术企业上市融资。全力推进江滨沿线企业总部集聚区建设,积极引进企业总部、研发中心、工业设计、电子商务等项目。

      总部经济、现代服务业不断聚集,也渐渐成为开发区经济发展的重点。新日鲜、国脉科技等企业总部基本建成,荣泰钢材物流、九州通医药物流等大型交易平台初步形成,物联网等战略性新兴产业成为经济发展的新增长点。海峡水产品交易中心一期建成开业,苏宁电器、名城豪生酒店等品牌连锁企业落户马尾,有效带动了旅游、购物、餐饮等消费热点。2010年全年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49.5亿元,增长22%。

      “引资”“引智”——助力对外开放

      “十一五”期间,马尾区在发展过程中坚持“引资”与“引智”相结合,累计新批外资项目177项,实际利用外资8.19亿美元。新增院士、博士后科研工作站5个,国家、省、市级技术研发中心20个,专利授权量537件。

      马尾区以“5·18”“6·18”“9·8”为平台,开展多形式招商活动,突出外资对自主创新和产业升级的促进作用,重点引进一批产业链关键项目、现代服务业配套项目、增资并购和企业境外上市再投资项目。

      2010年,马尾区新增对外贸易经营权企业25家,70家企业获得外贸扶持奖励1900万元,29家企业列入首批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试点。对外贸易实现恢复性增长,完成出口总值22.3亿美元,增长33.9%,其中机电、高新技术产品出口增长38.2%,华映显示、华映光电、省华闽、中铝瑞闽等7家企业出口超1亿美元。全年新增合同利用外资2.23亿美元,增长3.64倍,实际利用外资2.55亿美元,增长62.6%。

      马尾区充分发挥国家科技兴贸出口创新基地和出口加工区优势,推动加工贸易向研发设计、营销服务等产业链、价值链两端延伸;巩固传统出口市场,开拓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市场和新兴市场,确保出口稳定增长,并推动有条件的企业赴境外建立国际营销网络和售后服务体系。

      先行先试——拓展对台优势

“两马”闹元宵灯会

对台码头

      马尾与台湾一水之隔,在对台交流中先行先试。自2001年1月28日签订“两马协议”以来,马尾区在与台湾产业对接、经贸文化交流、双向直航等方面不断取得新突破,为两岸“三通”创造了经验。全区现有台资企业73家,2010年产值179亿元,税收3.5亿元,出口总额5亿美元,华映、统一、顶新等台湾大财团在开发区不断增资壮大,新大陆科技集团成为大陆首家赴台投资的企业。

      马尾区按照一类口岸标准全面改造福州港客运站,开通两岸邮件专船,马尾港成为台湾活鱼搬运直航港口。截至目前,“两马”航线海上直航超过6000航次,旅客客流量超过30万人。

      船政文化对台交流系列活动列入国台办2010年重点交流项目,成功举办船政文化入台展、船政文化论坛、少年儿童体育夏令营等活动。同时,两岸民间交流日益密切,“两马同春闹元宵”灯会活动成功举办9届,规模不断扩大,为两岸交流打开了一扇窗。“马尾马祖元宵节俗”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马祖地区民众到福州和其他地区朝拜进香的团组达50多个、近万人次。

      生态宜居——提升新城品质

快安城市综合体效果图

马尾城区一瞥

滨江文化长廊效果图

      2010年,马尾区按照建设“宜居宜业新城区”的要求,高起点、高标准启动了马尾新城规划编制和建设工作,在近年投入50多亿元的基础上,决定在“五大战役”中新增投入超过100亿元,用于新城区建设。

      环山观光道、经五路等重要通道开工建设,新建或完成改造铁南路等7条市政道路,滨江休闲道建成开放;百万平方米旧屋区改造工程全面展开,年度完成改造任务62.9万平方米,新建安置房45万平方米;新建城市中心广场、科技馆、图书馆、青少年活动中心等一批公共配套设施和社会事业项目;长安、快安、青洲污水处理厂新改扩建工程竣工投入运行,畜禽养殖污染等专项治理成效明显;完成造林2000亩,抚育幼林4500亩,新增各类绿地面积1033亩,种植乔木4.48万株;完成港口路等6条主次干道电网缆化下地,更新城区公交车17辆,交通违规、户外广告等整治工作取得新成效;结合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创建“绿色村庄”10个,完成亭江新店、浩溪和琅岐幸福、龙虎山等水库除险加固,新建或改造农家书屋17个、省级农民健身工程项目6个、乡镇农民体育健身活动中心2个,农村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断完善。

      此外,马尾围绕琅岐国际旅游度假区的发展定位,加快实施琅岐闽江大桥、环岛堤路工程、琅岐总体规划工程、琅岐雁行江景观工程、琅岐全岛安全供水工程等五大工程。琅岐大桥已于2010年9月动建,预计2013年建成。目前,马尾正举全区之力加快琅岐开放开发,争取“两年打基础、三年出形象、五年上规模”。

      民生优先——筑牢和谐根基

      马尾区政府坚持“以人为本、服务民生”的理念,始终坚持像抓经济工作一样抓好民生工作,新增财力60%以上投入民生领域。近五年共组织实施113项为民办实事项目,及时有效地解决了一批事关群众切身利益的突出问题。

      为深入推进职业教育与行业、企业合作对接以及促进学前教育、职业教育的加快发展,马尾区在全省率先实行高中阶段免费教育,22所共可接纳14600名学生的中小学为“人人有书读”提供了保证。

      为了积极推进城乡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和重大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镇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规范化建设水平不断提高,同时,马尾区率先启动覆盖城镇居民、农村农民、被征地农民的养老保险制度;率先实施城乡低保一体化,农村低保标准保持全省最高水平;率先为环卫工人办理社保、医保;率先启动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分别达95%和98.5%;新增、优化公交线路8条、公交车100多辆,实现“一元一票”制,极大方便了群众出行。

      近几年,马尾区累计投入近10亿元资金,实施教育、文化、体育、卫生等基础设施项目32项,有力推动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落实各项惠农强农政策,促进农民增收、农村稳定;深化“平安马尾”建设,落实安全生产责任,成为全省首批命名的“平安县(区)”,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稳居前列。

责任编辑:林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