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筑立体交通网络 崛起海西能源新城
——我市贯彻落实海西《规划》系列报道之一
“高铁时代”,市民出行更便捷、快速。
编者按
《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规划》的制定实施,是党中央、国务院支持海西建设和福建发展的又一重大战略决策。一段时间来,全市上下围绕科学发展这一主题,加快转变、跨越发展这一主线,富民强市、和谐宜居这一发展定位,紧密结题,加快转变、跨越发展这一主线,富民强市、和谐宜居这一发展定位,紧密结合各自实际,认真贯彻落实海西《规划》,成效明显。为全面展示福州市贯彻落实海西《规划》的新举措、新成效,展示福州全力推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良好态势,本报今日起推出以交通能源、旅游发展、城市建设、大市场建设、产业发展、民生改善、体制机制创新和效能建设等为主题的系列报道,敬请关注。
核心提示:近年来,福州拉开了交通大发展的序幕,大物流、大港口、大通道建设如火如荼,铁路、公路、海港、空港在此立体交汇,天堑变通途;依托良好的港口优势,福州的核电、风电、太阳能等新能源产业也得到蓬勃发展。随着海西《规划》的实施,福州的交通、能源建设迎来了一个新的历史机遇期。今后,福州将构筑起通江达海、连结四方的重要交通枢纽,以及服务海西发展的新能源基地。
四通八达 交通末梢一跃成为交通枢纽
“晴天‘沙尘路’,雨天‘泥泞路’,出门基本靠走,肩挑、背负为主。”一段看似诙谐、实则无奈的顺口溜,道出了曾经从福州出行的艰难和窘境。长期以来,地处山区的福州一直被视为全省交通的“神经末梢”。崇山峻岭,不仅阻断了福州与外界的联系,也成为了城市经济发展的“拦路虎”。
随着城市建设步伐的不断加快,福州开始了铁路、公路、飞机齐头并进的交通大建设。
2009年9月28日,福建史上首条高速铁路——温福铁路正式开通运行,福建自此跨入“高铁时代”。
2010年10月1日,绕城高速公路、机场高速公路二期同时建成通车。至此,福州中心城区东、西、南、北4个方向均实现了近距离与高速公路网对接。
与此同时,福州的“空中通道”建设也在加紧进行中。福州长乐国际机场自投用以来,已先后开通80多条航线,每周出港840多次航班,年吞吐量逐年大增,今年预计将达755万人次左右。
这些都只是近年来福州加快海西交通枢纽建设的一个个缩影。围绕“大通道、大物流、大港口”的建设目标,福州以高速公路为龙头的干线公路网日趋完善,四通八达的铁路运输,不断壮大的福州空港,都已经成为海西省会城市经济发展的有力支撑。
据了解,建好的加上在建的外福、温福、福厦、向莆、京福、城际、沿海货运等7条铁路干线将在福州交汇,福州铁路将打造成为十字架型大交通网络的中心,成为全国十大铁路区域客运中心之一;围绕构筑“两环、八射、十联”高速公路网布局结构,福州将实现县县通高速路;福州空港争取在“十二五”末期国内航线覆盖全部省会城市及主要旅游城市,3年内迈入大型机场行列。
以港兴市 港口群成经济发展强力支撑
发展港口经济,福州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也承载着福州人外联四海、通达五洲的梦想。伴随着福建跨越发展的号角吹响,福州大力实施“以港兴市”战略,曾经的内河小港——福州港,正大步向海港发展,疏港铁路、公路等配套设施加快建设,腹地不断扩大,多条远洋航线开通,对台轮渡滚装运输发展迅速,拓展中西部腹地凸显成效。截至去年底,福州港“南北两翼”共建有深水泊位17个,其中5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14个,海港吞吐能力2010年达4876万吨,全面超过河港。
目前,福州港已经成为河口港和海港共同发展的大型港口。日前,《福州港平潭港区总体规划》通过部省联合审查,这意味着福州港江阴港区、罗源湾港区、松下港区、闽江口内港区“一港四区”的格局就此升级,迈入“一港五区”时代。
与此同时,根据我省部署的“福州宁德港口体制一体化整合”决策,我省北部将以福州港为主体,加强与宁德港的整合,成为集装箱和大宗散杂货运输相协调的国际航运枢纽港。
当前,福州新一轮的港口建设浪潮已经掀起。今年,福州港将新开集装箱外贸航线2条;全港将力争完成货物吞吐量7600万吨。港口建设方面,今年还将续建、拟建万吨级以上泊位19个;重点推进罗源湾港区将军帽30万吨级码头建设,并将江阴航道建成10万吨级集装箱船全天候进出航道。
整合港区,拓展腹地,支撑港口经济跨越发展,一个面向世界、连接两岸、服务中西部地区发展的海峡西岸港口群雏形初显,福州港将提前跨入亿吨大港行列。
前景广阔 打造海西新能源产业基地
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交通是基础,能源则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动力和支撑所在。
在福清,一场以核电、风电、垃圾发电、生物质能等新能源产业发展为主导的“新兴产业革命”正演绎着别样的精彩。目前,福清有5个风电项目已投产、动建或签约,这些项目达产后将实现产值15亿元以上;福清核电1号、2号机组将于2013年、2014年分别建成投产,可实现产值50亿元;通过着重发展生物柴油、燃料乙醇等新型燃料,福清的替代能源和可再生能源产业正形成规模化的发展。新能源将成为福清又一个产值超百亿元的产业集群。
不仅仅是福清,在连江、长乐,借助丰富的风能资源,我市正着力打造国内顶尖的风力发电厂;红庙岭垃圾焚烧发电厂二期工程将动工建设,位于闽侯青口的福州第二垃圾焚烧发电厂建设正在加紧推进中;福州生物质能源产业基地即将形成,以中源新能源等为代表的生物质能源生产企业生产能力不断增强。
市经委相关负责人表示,我市将突出核能、风能、生物质能、太阳能的应用,通过吸引国内外新能源龙头或技术优势企业落户福州,引导有实力的企业进入新能源领域,形成新能源产业链和产业集群。到2012年,形成年产值100亿元的产业规模,其中太阳能光伏、光热产业及应用产业新增产能30亿元;生物质及煤基清洁能源产业力争实现新增年产能30亿元;实现全市风电总装机容量30万千瓦以上,新增年产能5亿元,初步建成以风能、生物质能、太阳能的应用为基础的海西新能源产业基地。(本报记者 黄戎杰 常诗纯/文 俞松/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