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时政要闻 >> 聚焦榕城 >> 正文

连江下屿:革命基点村 红旗永不倒

2011-05-28 09:13:32来源:福州日报

下屿村民大多从事水产养殖业。

昔日狭窄的街道、低矮的楼房。

今日的下屿村,高楼鳞次栉比。


      从连江城关驱车前往坑园镇下屿村,宽敞的水泥路旁,高楼鳞次栉比,在建的滨海公园绿意盎然,一条条舢板在罗源湾的碧波上穿梭,好一幅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丽画卷。

      4年前,记者采访途经此处时,却是另一番景象:道路狭窄不平,村居凌乱地散落在各处。头顶上,纵横交错的电线如同蜘蛛网。

      如今,沿着2.5公里长、18米宽的村道前进,头上是连片的晴空,再也不见“蜘蛛网”。下屿村党支部书记郑德钗自豪地告诉记者,2009年,村委会投入300多万元,对电信、闭路电视、电力等线路进行改造,全部改走地下,天空一下子亮堂起来,该村也因此成为我省第一个“无线村”。

      村民郑德贵带着记者参观了他的新家。位于住宅楼6层的这套房子,有250多平方米大,四室两厅。2009年,郑德贵从旧房搬出来,和4户村民一起,搬进了这栋村民自建的新楼房。海边地少,以前村民只能在弹丸之地见缝插针盖房,造成整个村居杂乱拥挤。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村委会鼓励村民拆除旧房,联合建房。如今,和郑德贵一样告别旧房的还有500多户村民。

      下屿村民多以养殖业为生,除了养殖美洲石斑鱼、台湾青石斑鱼等高优新品种,这几年,村民们又发展了龙须菜、江蓠养殖和海带加工,全村产值超过2亿元。

      郑德钗告诉记者,下屿村各项事业的发展,离不开一个能发挥战斗堡垒作用的基层党组织,离不开全村106名党员组成的党支部。

      下屿村是个有革命传统的渔村。上世纪30年代初,从下屿走出的穷苦渔民跟着共产党闹革命。1933年,在杨而菖带领下,下屿村建立了村苏维埃政府和赤卫队。这个村还走出了让黄岐半岛一带土豪劣绅闻风丧胆的郑敢。1935年1月31日,中共连江县委扩大会议在下屿郑氏宗祠举行,党员们沉着应对国民党对苏区的“围剿”,保存了革命火种,下屿村因此有了“红旗不倒”的美名。解放后,下屿村被评为“革命基点村”。

      近年来,下屿村在发展经济、维护社会治安等各个岗位上,都活跃着大批党员身影。

      在实施旧村道路改造项目中,党员郑德章主动拆除上世纪70年代的占道违章搭盖建筑,为全村村民带了个好头;可门港开发建设要征用下屿村4000多亩海域时,党员郑德茜带头搬迁了养殖物;党员郑德永带头发展养殖生产,传送养殖技术和经验,带领全村养殖户奔小康;由青壮年党员组成的“抗风抢险兄弟连”,在每次台风来袭时,都奋战在抢险第一线……

      在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下,一个由国家交通部批准建设的300吨级客运通用码头建起来了,一座原来陈旧的礼堂改建成了能容纳1000个座位的村文化宫,一所功能齐全的镇级文化站建成了,占地5000多平方米的下屿公园也即将开园……

      去年,下屿村被评为我市新农村建设综合示范村、全市党建工作示范点。(记者 朱榕 通讯员 吴炘 文/摄)

责任编辑:林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