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岁”青年会 又成“新青年”
重修后的福州青年会
青年会老照片
昨日下午,记者来到位于解放大桥桥头的青年会时,偶遇两位兴致勃勃前来参观的老者。“里面都修好了吗?可以进去看吗?”得到在场工作人员肯定的回答后,两位老人高兴地踏进已修葺一新的青年会主楼,寻找50多年前的记忆。游泳池、电影院、篮球场、西餐厅……往昔青年会内的热闹场景依稀还在眼前。
在许多上了岁数的“老福州”心中,青年会是他们风华正茂时最向往去的时尚休闲场所。但很多人并不知道,抗战胜利后,这里还曾是中共福建省委设立的地下秘密交通站。
地下交通站藏身青年会
1910年,62岁的闽籍爱国侨领黄乃裳接任福州基督教青年会会长。为了让青年会成员有固定的活动会所,便于联络各界人士,黄乃裳于1912年在台江苍霞洲筹建青年会会所。这座占地面积3000多平方米、建筑面积8156.4平方米的大楼于1916年建成,曾是福州近代最早、最大的一座综合大楼。
台江区党史办工作人员介绍,抗战胜利后,中共福建省委曾在青年会401房的美国新闻处驻榕特派员办公室设立地下秘密交通站,由专门成立的特别支部领导。这个特别支部的书记,由当时任中共福州市委书记的孙道华兼任,成员有傅孙焕、陈文龙、蔡龙同等。
蔡龙同是美国新闻处驻榕特派员,同时也是中共地下交通员、联络员,当时地下党领导同志进出福州都由蔡龙同陪同。闽浙赣区党委书记曾镜冰曾在青年会暂住。蔡龙同利用美国新闻处驻榕特派员的公开身份,护送曾镜冰到马尾登船赴上海。曾镜冰撤离时,也是由蔡龙同护送其到仓山的湾边。曾任闽东地委书记的阮英平第一次从上海来福州,也是蔡龙同去马尾接他。
除掩护中共高级干部外,蔡龙同还利用美国新闻处驻榕特派员的头衔作掩护,进出伪政府有关部门或报社、通讯社等处了解情况,为中共提供情报。1947年3月25日,中共领导学生开展游行请愿活动,蔡龙同奉命前往伪警察局、伪市政府等处掌握动态,为游行活动提供了重要情报。
记录“老福州”的青春回忆
今年82岁高龄的林孝平老人,上世纪50年代曾是出入青年会的常客。“当时,每天晚上我都要去青年会的业余大学上文化课,经常学到晚上11点多。青年会里的活动很丰富,当时台江只有两个地方可以看电影,年轻人都知道其中一个便是桥头的青年会。”林孝平说。
在青年会广场展出的数幅青年会老照片印证了林孝平的回忆——那是在游泳、排球、篮球比赛或活动结束后,风华正茂的年轻人聚在一起的合影,留下了他们青春的见证。
据记载,青年会主楼由红砖砌成,前楼3层,后楼4层,中间有天井相隔,地板全用上等楠木铺设。前楼右边2至3层为青年会教室和学生宿舍,1层为西餐厅、学生会部、理发厅和淋浴室;左边1层为电影院、总干事办公室、女青年会部、会议室,中间是大厅。后楼地下室为游泳池,楼上还有健身房、乒乓球室、台球厅、图书馆、阅览室等。
此外,大楼内设有福州当时唯一的室内灯光篮球、排球两用球场,2层四周均为观众席,可容纳数百观众。福州第一部无声电影就是在青年会放映的。1936年至1938年,郁达夫曾在青年会4楼住了五六个月,他的作品中有多处提到青年会。
打造新世纪青年时尚生活圈
时光荏苒,拥有近百年历史的青年会建筑逐渐破败,墙体也开裂了,被鉴定为D级危楼,目前只有主楼保存了下来,老照片上的教堂与其他附属楼设施都消失在人们的视线中。此前,青年会还曾作为福州十三中的校舍。
2008年,台江区规划建设滨江旅游街区,作为街区的节点工程,青年会的修复开发被提上议事日程,当年红极一时的“时尚地标”迎来了重生。
昨日,记者探访重修后的青年会主楼,大楼内原有的结构、错层等都被保留了下来。不同的是,原先已不稳固的木质结构框架,全部换成了钢筋混凝土。替换下来的木头则用于铺设地面。原先放映电影的场所,已扩大改造成主题影院;当年的游泳池已被填平,取而代之的是大楼中庭部分的亲水休闲区。青年会大楼的修复工程去年就已基本完成,目前招商工作已进入尾声,预计9月份向市民开放。
修葺一新的青年会将延续它作为青年时尚休闲场所的历史使命。青年会投资运营方有关负责人介绍,重修后的青年会将引进中兴主题影院、咖啡厅、酒窖、酒吧、高档餐饮等业态,着力为年轻人打造工作之外的时尚生活圈。同时,与周边的南星澡堂、滨江休闲广场等节点一起,串联成滨江旅游黄金带。
■红色档案
地下交通站藏身青年会
抗日战争胜利后,中共福建省委曾在青年会401房的美国新闻处驻榕特派员办公室设立地下秘密交通站。由中共地下交通员、联络员蔡龙同,掩护中共高级领导进出福州,并利用美国新闻处驻榕特派员的身份,收集伪政府相关情报。青年会的地下秘密交通站存在时间虽然不长,却为党的地下工作作出突出贡献。(记者 杨莹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