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整产业结构 实现跨越发展
——福州市贯彻落实海西《规划》系列报道之六
飞毛腿(福建)电子有限公司加快技改提升
截至“十一五”末,福州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11.7∶45.0∶43.3调整为2010年的9.2∶44.5∶46.3,初步形成以服务业为主体、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两翼”为重心的产业结构和布局。“十二五”开局之年,我市提出了“做稳第一产业,做强第二产业,做大第三产业”的结构调整思路,城市发展后劲持续提升。
调整结构培育壮大产业集群
生活在福州,我们每天见证着这座城市的变化:环形交通日趋完善,出行越来越顺畅;商贸服务网点加密,购物越来越方便;公园景点陆续开放,休闲度假越来越多选择……
惬意生活的背后,是福州财力的壮大,更是福州产业结构不断调整的结果。来自市发改委的一组数字,为百姓的惬意生活提供了注脚。
大力培育重大机械制造、电子信息、纺织服装、冶金等重点产业集群,2010年上述产业集群共完成产值约3000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60%以上。
充分发挥港口优势,打造“南北两翼”新增长极,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 11.7∶45.0∶43.3调整为2010年的9.2∶44.5∶46.3,初步形成以服务业为主体、高新技术产业为主导、“两翼”为重心的产业结构和布局。
优化的产业结构带来了福州欣欣向荣的发展,仅在中心城区鼓楼便可见一斑。去年该区实现第三产业增加值454.93亿元,占全市近1/3,全区三次产业比重调至0∶23∶77,服务业当之无愧成为该区的“拳头产业”。座座高楼拔地而起,一座楼宇创造的税收就超过了一个工厂,人们对现代服务业助推经济的巨大魅力不得不叹服。
市发改委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海西《规划》获批后,省委、省政府提出,福建跨越发展,福州要发挥龙头带动作用,在今后3~5年内,福州经济总量、质量和城市建设水平、管理水平要居全省第一位,这为福州发展创造了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重点发展第二产业,加快发展第三产业,建设海峡西岸先进制造业基地和现代服务业中心已成为我市产业发展的新定位。
破解矛盾夯实产业发展基础
面积最大、资源丰富、风光旖旎的城乡接合型城区,这是不少老福州对于晋安区的印象。如今,随着改造提升工业经济、大力发展商贸旅游业步伐的不断加快,老晋安正发生着脱胎换骨般的质变。
同样是城市“后花园”的永泰县,过去是全市唯一没有铁路、没有高速公路、没有港口的“三无县”,发展旅游业基础薄弱。认识到这个问题,市里加快了福永高速公路的建设,向莆铁路通车后,永泰没有一寸铁路的历史也将画上句号……
一项项针对产业基础薄弱的“加固”行动已经展开,福州发展的矛盾正在逐步破解。
——加快推进现有企业技改提升。市里提出,要重点抓好青口镁合金、华东船厂等260项工业新增长点项目,大力扶持星网锐捷等15家规模10亿元以上的高成长性企业,力争今年产值增长50%以上。
——加快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对“十二五”期间省级以上认定的高新技术企业给予10万元一次性奖励;对年工业销售收入在10亿元以上、企业连续3年税收比上年增长超过15%的高新技术企业总部,在我市新建研发大楼的土地价格实行优惠地价。
——加快发展大市场、大物流、大商贸。今年全市安排的商贸建设项目有近40个将于年内开工、投产,其中不乏闽侯奥特莱斯城市综合体、晋安泰禾城市广场、仓山万达广场等。
——加快发展旅游业。第十三届海交会上,福清东龙湾海上温泉项目、三江口旅游文化城项目、连江东雁文化旅游综合体项目等旅游业好项目签约落地。
——加快发展文化创意产业。第二届中国·福州海峡版权(创意)产业精品博览交易会上,10个版权创意重点项目上台签约,包括“逗逗虎”等系列卡通动漫形象文具开发合同项目等。
壮大总量构筑现代产业体系
“十二五”期间,我市提出了工业总产值的新目标——突破1万亿。朝着这个目标,我市从五方面提出了第二产业发展规划。
——发展壮大产业集群。重点做大做强电子信息、机械装备、石油化工、纺织服装、轻工食品、冶金建材6个突破千亿元的产业集群。
——大力发展新兴产业。到2015年,新兴产业总体规模和水平位居全省前列,重点打造新一代信息技术、生物与新医药、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新兴产业。
——加快载体建设,完善工业布局。加快工业经济向以江阴罗源湾两大港区为重点的“南北两翼”集聚,打造先进的临港产业带。同时积极调整提升中心城区的工业,发展高新技术产业和都市型工业。
——大力实施品牌带动战略。力争电子信息产业创福建名牌产品30项;冶金建材产业争创中国名牌产品2个、省名牌产品10个。
——加大产业政策支持力度。通过贷款贴息、补助和奖励等方式,加大对企业技术创新和技术改造的支持;保障工业项目用地,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强化水、电等要素保障。
第三产业方面,要重点推进城市外围的海峡汽车文化广场、钢贸城、医药城、建材市场等一批大型批发交易中心建设,进一步以大市场带动和促进大流通发展,中心城区的浦上万达广场等一批大型商贸综合体建设也要加快推进,促进商贸和服务业的提档升级。(本报记者 朱毓松 李白蕾/文 俞松/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