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看病 方便又省钱
——我市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成效综述
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双向转诊制度为患者提供了方便。
改善硬件:近年来新建1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市目前共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6家,覆盖率达到100%;投入1.38亿元改扩建97家乡镇卫生院,今年又投入750万元,为20家乡镇卫生院配备诊疗设备。
人才支持:仅去年就免费培训卫生院技术骨干233人、社区卫生技术骨干165人、乡村医生4035名;公立医院今年选派124名中级以上职称医师到乡镇卫生院驻点帮扶。
药价减负:今年5月,全市165家公办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品全部实施“零差率”销售,以药养医、药价虚高的现象得到根本改变。
“以前随便看个小病,都要到大医院去排长队。现在,只要在家门口就能找到医生,方便多了,花的钱也少!”提起家对面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住在亚峰社区的王淑贞老人打心眼里满意。
为市民在家门口看病提供方便,这是医改启动以来,我市基层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实现大发展的一个缩影。近年来,我市把更多的人力、财力、物力向基层医疗机构倾斜,仅今年上半年,财政对基层医疗机构经费补助就达1.04亿元。通过着力推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基层医疗卫生服务能力大幅度提升,越来越多的城乡居民不出社区、不出乡村,就能看好常见病、多发病。
让百姓不出社区、乡村就能看好病
“村卫生所的条件越来越好了。”提起医疗条件的变化,在闽侯县竹岐乡榕中村卫生所当乡村医生的刘景华很有感慨。以前,村卫生所设备比较简陋,医生看病只有“老三件”——体温计、听诊器和血压计,碰到村民大病、急病,没法及时施救,只能往更高一级医院转。
看好病,需要好的诊疗设备和就医环境。因此,提升基层设施设备成为我市加快基层医疗机构建设的一项重要举措。近年来,市级财政投入2660万元,给每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配置了价值150万元的诊疗设备;投入1.38亿元改扩建97家乡镇卫生院。今年又投入750万元,为20家乡镇卫生院配备诊疗设备;还计划投资1044万元,提升686个村卫生所的服务能力。
各地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也如火如荼,一座座新修的乡镇卫生院、村卫生所如雨后春笋般拔地而起。近年来,我市新建了15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市目前共有社区卫生服务中心46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覆盖率达到100%,这意味着社区居民步行15分钟内,就可获得方便的医疗服务。今年,我市还将改扩建8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新建5家乡镇卫生院,年底前实现每个乡镇都有一家乡镇卫生院,让更多村民不出乡镇就能看上病、看好病。
让农民不进城就能看上专家门诊
破解看病难,人才是关键。除了加强硬件建设,广泛的人才引进不断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发展注入活力。市卫生局有关负责人介绍,为了解决基层医疗机构人才不足的问题,我市每年都会公开招聘一批临床医学类专业大学毕业生,经培训后充实到卫生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工作;同时,通过加大培训培养一批优秀的学科尖子和基层全科实用型人才,仅去年已免费培训卫生院技术骨干233人、社区卫生技术骨干165人、乡村医生4035名。另外,我市还通过公立医院进行对口帮扶,为基层提供人才支持。仅今年就选派了124名中级以上职称医师到卫生院驻点帮扶,不少偏远地区的农民不进城就能看上专家门诊。
为避免一些卫生院、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养闲人”,我市专门建立了基层卫生服务人员激励机制。其中规定,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全面实行科学设岗、竞聘上岗、以岗定薪、合同管理的全员聘用制度,做到人员“能进能出”。
让市民在家门口吃上放心药、便宜药
“这里买药真实惠,外面卖七八十的药,在这里便宜了十几块,一个月买药的开销可以省三四百,一年就可以节省大几千块!”家住鼓屏路附近的李阿姨是华大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常客。因为患有糖尿病,需要定期注射胰岛素,每周她都会按时来服务中心“报到”。自从中心的药品按“零差率”销售后,李阿姨常说自己“得了大实惠”。
所谓药品“零差率”销售,是指在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中,对常见病、多发病使用的基本药品,实行按药品进价销售,也就是进价多少,就卖多少钱。2007年,我市开始在鼓楼区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试点药品“零差率”销售;今年5月,全市政府办的165家基层医疗卫生机构,药品都已全部实施“零差率”销售,争取让每位市民都吃上放心药、便宜药。
通过实施药品“零差率”销售,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以药养医、药价虚高的现象已得到根本改变,大大减轻了老百姓的就医负担。以台江区为例,2010年,该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门诊量比2009年增长25.85%,门诊人均费用比2009年降低31.36%。
让医生上门服务到“家”
如今在社区,有了大病也不用愁。这一点家住台江区的陈依伯深有体会。上个月,他吃完晚饭在社区散步时突然昏倒,被送到附近的鳌峰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经过初步的抢救,随后被迅速转入市一医院治疗。病情好转后,老伯又被回到社区,在那里拿药打针,社区家庭医生还会定期上门为他检查身体。“这就是双向转诊,居民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首诊时,碰上大病,可以走绿色通道,直接被转诊到对口的大医院,等病情稳定又可回社区康复,社区医生还会定期上门随访。”市卫生局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这种贴心的诊疗模式源于我市探索建立的公立医院领办或对口支援基层医疗卫生机构机制、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机构分工协作机制等多种创新举措。通过公立医院与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的分工协作,实现无缝转诊,从而逐步形成基层首诊、分级医疗、双向转诊的服务模式。
去年,6所省属综合性医院和市属二级以上医院与23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建立了医疗联合体,开展对口支援双向转诊试点。今年,我市还将进一步完善领办机制,力争年内实现五城区内,每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都有一所二级以上的公立医院领办或开展实质性合作。
此外,除了转诊方便,今年社区就医还新增了康复服务,凡截瘫、有颈椎病的患者,后期恢复不用经常跑大医院,在家门口就可做康复治疗。(记者 李蓓/文 俞松/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