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民营经济撑起江山半壁
长乐市长源纺织有限公司运用世界最先进的生产设备,使产量增多,人员却减少了三分之二。记者俞松 摄
核心提示
●全市规模以上民营企业有1830家,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61.5%;
●完成产值1827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0.3%;
●全市出口总值163.14亿美元,民营企业出口81.83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50.16%;
●规模总量不断壮大,“旗舰型”企业不断涌现,民营经济已成为推动福州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中坚力量;
●重视技术创新和品牌培育,不断实现“质”的飞跃,福州民企特色越发鲜明;
●许多行业龙头由民企担纲,民企群体相继崛起,推动产业不断集聚,产业链条不断延伸。
一周前,在上海举行的福州市民营企业产业对接项目投资恳谈会暨签约仪式上捷报频传,包括红星美凯龙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海王生物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等中国民企500强在内的一批民营企业,与我市签订了总投资超过百亿元的8个项目。
是什么吸引这些民营企业纷至沓来?恳谈会上,企业家们表示,近年来,随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发展建设的提速,区位优势明显的福州,产业转型升级步伐不断加快、城市规划建设品位进一步提升、民营经济蓬勃发展,良好的发展前景和广阔的发展空间进一步增强了他们到福州投资的热情和信心。
发展势头强劲“旗舰型”民企崛起
有数据显示,近年来福州民营经济发展势头强劲。截至去年底,全市经工商注册登记的个体工商户有12.94万户,比增12.2%;私营企业5.73万户,比增12.7%。全市规模以上民营企业有1830家,占全市规模以上企业总数的61.5%;完成产值1827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的40.3%;全市出口总值163.14亿美元,民营企业出口81.83亿美元,占出口总额的50.16%。
比规模总量壮大更令人振奋的是,“旗舰型”民企不断涌现,一批规模大、实力强、后劲足的民企集团迅速崛起。至去年,福州注册资金超过千万元的民企已有3500多家,其中亿元以上的民企已达数百家,其中不乏福耀玻璃、网龙、新大陆等在各自行业享有盛誉的知名企业。
可以说,民营经济已成为推动福州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中坚力量。
重视创新创品牌转型升级占优势
去年11月11日,新大陆科技集团发布了全球首颗二维码解码芯片,标志着我国在二维码核心技术领域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这家由18名知识分子在1994年创建的民营企业,始终视创新为命脉,如今已发展成为以物联网、三网融合通信、绿色环保科技为三大支柱产业的高科技企业集团,并在全国“创新企业”中占有一席之地。
在福州,和新大陆一样,福晶科技、福大自动化等一大批民营企业携自主创新“利器”,一路披荆斩棘,不断实现发展的新突破。
“永辉”这两个字,在许多福州市民的脑海中已经成为超市的代名词。这家今年刚满10岁的福州本土民企,已跻身全国大型商业百亿企业,将触角伸向了北京、重庆、安徽、河南、厦门等多个省市,在与国际零售大鳄的贴身肉搏中战绩不俗,其品牌战略发挥了不可低估的作用。经过多年的精心培育,“永辉YH”已于去年荣获“中国驰名商标”称号。
同在去年,与永辉一道获评中国驰名商标的茶花、亚通等5家福州企业均为民企,福州民营企业对品牌的重视程度由此可见一斑。
无论是技术的创新还是品牌的培育,都体现了福州民营企业对自身转型提升的不懈探索,在不断实现“质”的飞跃中,福州民企的特色正变得越发鲜明。
抓龙头铸链条提升产业竞争力
说起福州各地的主导产业,福清的塑胶、长乐的纺织、闽侯的工艺品、连江的水产加工、罗源的石板材加工、闽清的陶瓷等,大家都耳熟能详。
而在推动这一个个产业不断蓬勃发展的过程中,民营企业功不可没。从纺织业的力恒锦纶、经纬集团,到水产加工业的百洋、海欣,再到现代物流业的盛辉、盛丰,行业龙头均由民营企业担纲。
在民营企业汇聚老牌传统产业的同时,近年来福州民营经济正不断向新的领域拓展。在电器制造业中,中能电气已于去年成功在深交所上市;在服务外包行业中,国脉科技已成为行业标准的制订者之一;在通讯设备制造业中,网讯已连续5年入围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在新兴产业中,敢拼会赢的民营企业身影随处可见,并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与民营企业舞动行业龙头相比,更令人欣喜的是民营企业群体崛起,推动产业集聚、延伸产业链条的态势。以今年将向千亿产值发起冲刺的纺织业为例,介入纺织机械设备生产的鑫港纺机有限公司、专注服装生产的财茂服装集团等一批民企,正致力向纺织行业的上下游延伸拓展,一条完整的纺织产业链已经成形,为产业竞争力的提升作出了重要贡献。
优化发展环境服务企业解难题
曾有不少学者提出,民营经济是典型的环境经济,良好的发展环境是对民营经济最直接的推动和最有力的支持。在福州,正是优惠政策、优质服务培育出的沃土,为民营企业生根发芽、茁壮成长提供了充足的“养分”。
融资难是困扰民营企业发展的一大瓶颈,也引起了市委、市政府的关注。为了破解这一难题,福州信用担保协会于去年应运而生,成为政府、银行金融机构和企业之间的联系纽带,至今已为数百家民营企业与金融机构、担保公司对接提供了服务。
用工难是民营企业发展中面临的又一个难题。我市劳动、工商联、工会等部门不定期举办“民营企业招聘周”活动,还组织重点民营企业前往宁夏、甘肃、江西、贵州、云南等劳动力资源丰富地区开展劳务对接,在民营企业和进城务工农民工、高校毕业生之间搭建起了对接平台。
与此同时,我市近年来相继出台《关于促进民营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加快工业发展的若干意见》《关于培育高成长性企业的意见》,均有效覆盖了民营企业。市财政每年还安排3亿元以上资金,从招商引资、项目技改、技术创新、贷款担保、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用地等方面进行补贴,为民营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曾在多个场合要求,各级党委、政府要继续在优化环境、改善服务上下工夫,进一步加快行政审批速度,提升服务效能,帮助民营企业解决在经营发展中遇到的困难和问题,积极探索推出更多的扶持政策和措施,为民营经济发展创造良好的环境。如今,这些富有针对性的要求,正在转化为实实在在的举措,不断推动民营经济发展取得新的提升和跨越。(记者 李效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