兴学风 树品牌 促发展
——福州扎实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进入8月,记者发现福州市主要党员干部的案头上都放有《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党员干部读本)》一书,这是他们8月份的必读书籍。去年以来,福州市开展了“月读一书”活动,党员干部每月须读一本指定书籍,并写下心得体会。
党的十七届四中全会以来,福州市认真贯彻中央战略和省委部署,通过完善工作机制、创新学习方式,大力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如今,福州各级党组织在海西建设的实践中搭建了形式多样的学习平台,有力推动了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
“四位一体”高位推动 学以致用促发展
7月28日下午,一场名为“富民强市,把改善民生摆在第一位置”的专题学习在福州市委第一会议室内举行,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袁荣祥作为福州市学习工作协调小组组长主持了这次学习,并参与了学习后的专题研究。
在福州,主要领导干部的学习活动已成常态,仅1至7月就举办了8场,多名省市专家、学者举办讲座,内容涉及创新社会管理、推进福州新兴战略产业、学习海西发展规划等。
市委重视、领导带头,是有效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关键。去年3月,福州市委专门成立了学习工作协调小组(中心组)及其办公室,领导全市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的工作。“中心组的学习并非纸上谈兵,而是投身海西建设的大课堂,用于切实推进跨越发展。”福州市委讲师团副团长王春生介绍,中心组成立后,确立了“学习-调研-决策-落实”的“四位一体”学习机制,坚持学习为专题调研提供理论指导,专题调研为科学决策提供可靠依据,科学决策为落实发展主题提供有力保证。
去年,该中心组共组织了16场专题学习,前后26次组织党员干部深入平潭实验区、马尾开发区、江阴综合服务区等地调研,推出了一批调研成果。
围绕加快海西中心城市建设,推动福州跨越发展等重大实践问题,福州市委多次实地见学:去年7月,组织为期6天的领导干部“经济大拉练”;十七届五中全会后,又及时组织开展制定福州市“十二五”规划大调研……通过学习和调研,福州市确立了“富民强市、和谐宜居”的发展定位,提出了“东扩南进、沿江向海”、“一区三轴八新城”等战略和发展目标,较好地实现了理论学习成果的转化。
在中心组的带动下,福州市还把各级领导班子和党员干部队伍能力建设作为促进科学发展的首要任务,推进党员干部学习教育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今年初以来,就有《谁在拯救中国经济》、《治理中国》、《信心与希望:温家宝总理访谈录》等多本新书成为党员干部必读书。除了“月度一书”外,“月学一课”、“月调一题”、“月阅一学习提纲”、“月看一册以上资料”也正在实施。
打造“学习品牌” 大兴学习之风
上周末,家住鼓楼区的老党员陈依伯一早便来到文儒巷内水榭戏台,等着“闽都大讲堂”开讲。“今天专家要讲‘十二五’与百姓民生,国家大事也关系着每个普通人家的柴米油盐,一定要好好听听!”陈依伯说。
如今,以传承文化、传播知识为使命的“闽都大讲堂”已成为榕城党员群众喜闻乐见的“学习品牌”。而从去年8月搬上电视后,更加方便了党员群众收看。开办4年来,讲堂已吸引了党员群众近30万人次参与学习。
在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的工作中,福州充分运用各类讲坛论坛、新兴平台、主题活动等载体,建立起形式活泼、寓学于乐的学习模式,使学习型党组织建设体现时代特点、贴近党员需求、富有实际成效。如“读书月”、“百场宣传下基层”、“福州机关党建论坛”、“福州经济社会发展”系列讲座等在全市乃至全省有影响的“学习品牌”不断涌现,“让学习成为一种习惯,一种乐趣,一种责任,一种时尚”已成为广大党员干部的潮流意识。
而在各区县党团和社会组织中,依据各自特点也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学习模式。
长乐市委推出了“书香工程”,通过开展“读一本好书、设一个书架、订一份报纸、藏一百册书籍”掀起了家庭学习的热潮。该市还先后建起63家文化场馆、39个图书分馆、近200个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基层站点、162家“农家书屋”,并向干部群众免费开放;
福清市委在24个镇街共建立32个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联系点,由中心组成员每人挂点联系1至2个单位,定期调研、宣讲,初步形成了带学帮学促学的常态机制……
利用新型载体探索“学习”法,福州也走在全省前列。
点开福州新闻网的“理论在线”频道,中央、省市有关精神、重要思想观点、理论文章,省市社科理论工作者的最新理论成果等一应俱全。从2008年8月上线以来,频道点击率已达30多万人次。去年初,福州市还建立了全市科级党员干部手机理论学习平台,每周向党员干部发送一条以上的理论信息,让他们更加及时掌握市情和理论信息。(记者 林侃 实习生 魏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