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力拉开城市框架 更加注重显山露水
——“新加坡规划之父”刘太格谈福州城市规划建设
刘太格博士(左五)参观三坊七巷保护修复成果展示馆。
8月26日下午,被称为“新加坡规划之父”的刘太格博士来到福州这座与他渊源颇深的城市。这里是他母亲的故乡,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他曾担任福州城市规划顾问,主持编制福州城市总体规划咨询方案。
在福州停留的短短一天半时间里,已过古稀之年的刘太格博士不辞辛劳,参观考察了福州海峡国际会展中心、福州城市规划展示馆、乌山历史风貌区、朱紫坊、三坊七巷保护修复工程、镇海楼、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琅岐岛等地。一路看、一路了解,他对福州城市面貌发生的巨大变化赞赏不已,对福州的城市规划建设提出了不少意见和建议。
城市规划要立足于远景
“这次来到福州,给我的第一印象就是城市管理非常好,很有秩序,卫生、绿化都做得很不错,尤其是新城区的海峡国际会展中心等一批新的建筑,设计施工水平都非常高,已经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富有现代感。我的夫人到这里后,连称这座城市让她感觉十分舒服。”重回福州,刘太格对这座城市的变化给予了很高的评价。
当了解到福州正在做未来10年的城市总体规划,打算进一步做大城市规模时,刘太格说:“你们致力于拉开城市框架是非常正确的,规划是城市发展的指南针,一份好的规划将能很好地促进城市有序发展。”
刘太格认为,一座城市的规划只做到10年、20年期限仍嫌太短。“在其他城市我都建议他们把规划做到五六十年之后。就好比我要从海峡国际会展中心坐车去屏山,但上车之后,我只告诉司机先到闽江北岸,那么司机自然只会选择一条去江北最近的通道,但到江北之后我再和司机说去屏山的时候,司机估计就要问我干嘛不早说,那样他可以提前选择另一条通往屏山更为便捷的线路。城市规划的道理也一样,首先要明确城市需要什么,先确立长远的规划目标,我们实施起来才能更好地从长远去统筹,才能根据自身的资源优势及城市发展不同阶段的需要,分期逐步推进,这样城市发展才会更具科学性和目的性。”
科学确定人口规模密度很重要
刘太格认为,在对城市进行规划时,首先得预测人口的规模,其次是确定合理的人口密度,最后才是土地的面积。
他作了个很形象的比喻:“一座城市的土地面积好比一个饭碗,而人口则是碗中的饭。在对城市进行规划的时候,我们首先要考虑有多少饭,然后选择足够大的饭碗。如果饭太多、饭碗太小,饭碗就装不下,就像城市人口密度过大,会造成基础配套设施不能满足人口增长的需要,出现道路塞车、城市居住环境恶化等一系列问题。如果饭装不满饭碗,可以再加一些汤、加一些配料,就像城市人口密度控制在合理范围之内时,就能有更多的空间用于完善城市居民的服务配套设施。福州作为省会城市,旅游资源很丰富,对外交通也越来越便利,集聚人口的能力应该很强,因此城市规模不宜太小,应该通过科学预测人口规模,控制合理的人口密度,最后确定我们城市的规模,预留发展空间。”
像做“蛋炒饭”一样保持功能多样化
在参观考察中,刘太格了解到福州目前正在对南台岛、马尾新城以及乌龙江南岸的大学新区、高新区、青口等区域进行开发,他对这种组团式、成片式开发的规划建设理念表示肯定。同时他也提醒,虽然福州的跨江大桥已经修了不少,但闽江、乌龙江所造成的城区分隔,将形成越来越大的跨江交通压力。为此,他建议要注重各分区功能配套上的相对独立完整,在一定人口规模的前提下,尽量做到各分区在居住、就业、购物、娱乐等方面能够配套完善,以减少人流来往。
刘太格笑称,现在中国不少城市的规划就像在做一份西餐,城市里的居住区、工业区、商业区就像西餐,肉是肉、蔬菜是蔬菜、米饭是米饭,各自功能过于单一,每天大量的人流、车流往来于各个区域,造成了交通的拥堵和资源浪费。“其实我很反对这种‘西餐式’、各个分区功能过于单一的规划。最好能像做中餐的蛋炒饭那样,尽量保持规划的各个分区内功能的多样化。拿位于两江之间的南台岛来说,我建议,要让岛上的居民尽可能在区域内解决就业、购物、娱乐等问题,减小过江交通与老城区交通的压力,从而避免无止境地新建桥梁、拓宽道路,有利于进一步保护老城区的风貌。”
保护好传统街区建筑彰显城市特色
“这次看了三坊七巷保护修复工程,介绍得非常仔细,工作的确是做得非常仔细,不但在硬件方面做得非常好,非常合格,可以说是达到国际水平的工作方式,而且软件上对文化的保留,经过了相当详细的思考。我过去在福州时,总是觉得三坊七巷必须完善地保留,因为所谓中国的建筑风格,一般人感觉上是大致一样,可是福州因为有山脉的分隔,跟中原的建筑风格有显著的不同,这些古建筑保留下来,对国家的建筑传承有重要意义。”刘太格先生对福州的历史城区十分关注,他列举了欧洲一些城市的成功做法,建议福州更好地做好这方面工作,让福州城市传统文化特色得以延续。
将山、水、海、城融合得更紧密
“从小就听我母亲说福州又被称为‘三山’,城内山多、水系发达,令我很向往。但上世纪80年代我来到福州,山景、水景都被建筑所遮挡,几乎看不到城里的山水。”刘太格说。
“这次来看,这种状况改善了很多,从乌山、屏山到内河、闽江,漂亮的景色已经显露出来。”作为新加坡“花园城市”理念的实践者,刘太格在这方面眼光独到,他觉得福州还应更加注重显山露水,开拓山边、水边的城市空间,在山脚、河边修建景观道,甚至在海边也要打造一些景观通道,既满足交通功能,又兼顾景观。“因为福州的发展思路是沿江向海,现在山、水、城的融合已经做得很不错了,未来要把大海与福州的距离拉近,更好地将山、水、海、城四者紧密衔接融合,那时候的福州将变得更大、更美。”刘太格充满憧憬地说。(记者 李效翔/文 郑帅/摄)
人物名片
刘太格,1938年出生,毕业于美国耶鲁大学,是新加坡“花园城市”理念的实践者和新加坡规划设计经验的典型代表。现为新加坡国家艺术理事会主席,曾任新加坡建屋局局长,新加坡市区重建局局长与总规划师,其间完成了新加坡概念图的调整,被称为“新加坡规划之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