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科学发展中实现新跨越
——迎接市第十次党代会特别报道之一
今年上半年,福州市工业增加值增速位居我国东部沿海省会城市第一位。图为繁忙的连江可门港码头。记者黄立新 摄
鲍海峰制图
开栏的话:
中国共产党福州市第十次代表大会即将召开,这是福州市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处于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重要会议,全市党员翘首以盼,全市人民满怀期待。
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福州经历了发展史上极不平凡的5年,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辉煌业绩。对福州而言,这5年,是社会经济总量实现跨越发展、国民经济综合实力全面提升的5年,是践行科学发展、转变发展方式的5年,是积极攻坚克难、实现提速增效的5年,也是改善民生、群众得到更多实惠的5年。
为全面展示福州这5年辉煌成就,鼓舞和激励全市人民同心同德、继往开来,加快富民强市、和谐宜居进程,为实现福州科学发展新跨越而努力奋斗,本报今起开辟《科学发展 辉煌5年——喜迎市第十次党代会》专栏,将连续推出12篇特别报道,敬请关注。
从2006年10月市第九次党代会召开至今,历史的车轮走过了5年。这5年,省会福州攀登了一个又一个高峰,收获了一个又一个硕果。
在这样一个激情涌动的金秋时节,站在科学发展的新起点上,福州人民心潮澎湃。今天的福州,正在谱写海峡西岸省会中心城市壮丽的诗篇;今天的福州,正以一种崭新的姿态迎接着世界的目光。
扩总量提质量综合实力大幅提升
历史,总是以令人惊叹的方式创造奇迹。
回望5年历程,我们欣喜看到,福州经济总量年年有新跨越,发展质量年年上新台阶。自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福州人民众志成城,先行先试,交出了一份科学发展的“福州成绩单”——
2007年,地区生产总值突破2000亿元;
2008年、2009年,在国际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地区生产总值仍保持了13%以上的增长速度;
2010年,地区生产总值跃上3000亿元新台阶,达到3123.41亿元;
2011年上半年,全市经济延续快速增长势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1490.13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3.1%。
经济总量的提升,是城市综合实力不断增强的最好诠释。令人欣喜的是,福州在经济总量稳步增长的同时,人均创造价值水平也得到不断提高——人均地区生产总值在2007年突破30000元后,2010年跨越40000元大关,达到44000元。
数字是枯燥的,但最能说明问题,因为这些数字是用“真金白银”打造出来的,折射出福州5年来平稳较快的发展道路。的确,5年前,当我们带着“要发展,更要科学发展”的理念开始这个5年时,我们遇到了一系列困难和严峻考验:经济发展方式粗放、产业结构不合理、城乡发展不协调、城镇化率较低……
面对经济结构的深层次矛盾,特别是国际金融危机的严重冲击,福州变压力为动力、化挑战为机遇,在考验中化危为机。这几年,福州着力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促和谐,消费、投资、出口“三驾马车”多轮驱动,保持了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民生持续改善、社会和谐稳定的良好局面。
——2010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1624.28亿元,比2005年增长1.44倍。消费持续升温,城镇、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分别为15778元和6071元,年平均增长13.5%和11.6%。
——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不断扩大,基础设施投入快速增加。2006年至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累计6950.66亿元,年平均增长30.9%,2010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317.44亿元,城镇以上固定资产投资2231.69亿元,规模达到历史最高水平。
——2010年全市进出口贸易额246亿美元,年平均增长12.4%,其中出口贸易额163.14亿美元,年平均增长13.5%。出口市场呈现多元化趋势,美国、欧盟、日本等传统市场继续保持快速增长,非洲、拉丁美洲、东盟、中东、俄罗斯等新兴国际市场出口贸易额均比2005年实现翻一番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福州利用外资也不断跨上新台阶,实现量质并举。2010年,全市新批外商直接投资合同数186项,年平均增长7.5%。投资热点由第二产业转向第三产业,第三产业新批合同数所占比重由2005年的14.9%提高到69.9%,合同金额比重由14.8%提高到42.6%。
最新数据显示,来榕投资或设立机构的世界500强企业已从2005年末的52家,增加到了2010年的86家。数字的变化,印证了福州新时期的发展优势,也凸显了省会福州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调结构转方式经济发展注入强大动力
一幢普通的写字楼,一年产生的税收竟能过亿元!没错,这就是“楼宇经济”释放出的巨大魅力。
走进福州的中心城区,随着一幢幢商务楼、金融大厦、写字楼的拔地而起,全新的经济业态——“楼宇经济”逐渐走入百姓视野。向蓝天要空间,向空间要效益,“楼宇经济”成为时下福州新的“聚宝盆”。“楼宇经济”只是福州市加快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产业结构的一个缩影。5年来,福州市的三次产业协调发展,三次产业年平均增长速度分别是3.0%、14.0%和16.0%,三次产业结构由2005年的11.7∶45.0∶43.3,优化为2010年的9.0∶44.9∶46.1,形成了壮大第二产业、提升第三产业、带动第一产业的发展格局。
5年来,农业产业化水平不断提高,农业龙头企业向现代企业和品牌农业转变,农业生产向规模化、设施化、标准化全面推进。2010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达到480.01亿元,年平均增长4.9%;全市共有209家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和481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年带动农户93万户;各类设施农业面积19.46万亩,约占全市耕地总面积的9%。
5年来,工业经济快速增长,2010年完成全部工业总产值4869.05亿元,年平均增长18.8%;实现工业增加值1127.59亿元,年平均增长13.5%。总量扩张与效益提升趋于同步,工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持续上升,从2005年末的151.7%上升到2010年的223.9%,提高72.2个百分点,达到历史最高点。今年上半年,福州市工业增加值增速位居我国东部沿海省会城市第一位。
与此同时,福州的产业布局也在进一步集聚,有计划、有步骤地推进中心城区工业企业搬迁改造、梯度转移,工业企业加速向南北两翼集聚,两翼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占全市总量的比重由2005年的47.4%、2010年的50.8%,提升到2011年上半年的52.0%。
发展理念决定走向和出路。5年来,福州市第三产业发展步伐加快,在国民经济中重要性日益提升。2010年,第三产业在地区生产总值比重由2005年的43.3%提高到46.1%,对国民经济增长贡献率达到39.5%,拉动GDP增长5.6个百分点。现代物流、金融、信息服务、商贸、旅游、文化产业、服务外包等现代服务业快速发展,加快推动第三产业发展提速、比重提高、水平提升。
5年的实践,表明了福州市委、市政府立足科学发展,不再简单地盯着数量的增长,而是更多地关注增长的质量和效益。正因为有着科学发展的理念,福州经济才实现了令人瞩目的大跨越。
做大财政蛋糕居民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2007年,福州市财政总收入突破200亿元,2009年超越300亿元,2010年跃上400亿元新台阶,达到402.51亿元,5年内实现3次跨越,年平均增长19.5%;地方财政收入在2006年突破100亿元大关后,2010年达到247.82亿元,年平均增长20.5%,财政总收入、地方财政收入均实现了翻一番以上……
财政蛋糕的做大,进一步增强了福州经济实力,使我们有更多的财力做更多惠民的实事。5年间,福州的财政支出结构日益优化,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卫生等民生领域的财政资金投入不断加大,广大市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日益提升。仅以今年上半年为例,福州市财政民生支出达92.07亿元,占一般预算支出的63%。在中国社科院今年发布的《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指数报告》中,福州市居民生活水平指数居30个省会城市和直辖市的第三位。
让我们从一组数据去领略这份幸福感:
——居民的生活水平提高首先体现在“钱袋子”上。5年来,城乡居民收入快速增长,生活水平显著提高。2010年,全市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34806元,年平均增长13.7%。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22723元和8543元,年平均增长12.4%和10.5%。
——5年来,福州居民消费正由生存型向享受型和发展型转变。城镇、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分别达0.39和0.45,分别比2005年下降0.05和0.02。2010年底,城镇居民家庭平均每百户拥有家用汽车14.80辆,比2005年增长4.54倍;平均每百户拥有家用电脑117.11台,增长95.2%。
——2010年末,全社会从业人员389.24万人,比2005年末增加59.24万人,大量乡村富余劳动力不断向城镇转移。2010年城镇从业人员从2005年的121.29万人增加到170.83万人,所占比重由36.8%增加到43.9%。
——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完善,构建成五大险种齐全、功能基本完备、规模持续扩大、制度不断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人数373.93万人,参合率97.7%。
——2010年地方财政教育支出为55.99亿元,比2005年增长2倍,年平均增长24.6%。教育支出占地方财政支出的比重为21.3%,比2005年提高0.9个百分点,公民文化素质显著提高。
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我们有理由相信,福州一定会继续奏出科学发展的最强音,创造更加辉煌的业绩。因为,福州在科学发展道路上的探索,永不停步!(本报记者 刘复培 黄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