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时政要闻 >> 聚焦榕城 >> 正文

创新管理 共享平安

——迎接市第十次党代会特别报道之十

2011-09-22 09:15:22来源:福州日报

      金秋的榕城,行走在五四路,车辆有序穿行,行人的脚步从容稳健;漫步在西湖公园、白马河畔,三三两两的市民或散步或闲坐,悠然自得,享受生活……

      和谐宜居,富民强市,平安是前提。市第九次党代会以来,市委、市政府坚持从省会中心城市实际出发,切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为推动福州科学发展、跨越发展营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据调查,榕城公众对社会治安的满意率从2005年的90.48%提高到今年第一季度的95.04%。

创新社区管理机制——便民利民

      20日下午,一位群众来到安泰街道五一广场社区“一站式”服务管理站,想找社区出具证明办理生育服务证。社区服务协管员陈钦云热情地迎上前,很快就把证明办好了。一年多前,陈钦云对计生事宜还很陌生,她只是街道的一名市容管理协管员。

      去年,市委、市政府对计生协管员、劳动保障协理员、流动人口管理员、市容管理协管员“四大员”进行整合后,陈钦云被分到五一广场社区。现在,她感到自己比任何时候都忙碌。“我们忙一点,但是给群众带来了方便,值得。”陈钦云乐呵呵地说。

      据五一广场社区居委会主任程桂峰介绍,社区像陈钦云这样的服务协管员共8名,有的由街道安排,有的向社会招聘。以往社区仅有计生和综治协管员各一人。“我们采取一站式服务管理模式,办事找谁都能办,群众反映现在办事效率大大提高了。”

      据统计,我市四城区共有社区308个,社区服务协管员整合后共有2087名。他们实行统一工资标准、统一服务内容、统一考核标准、统一培训教育,每个人都可以做到“一员多能”。这项社区服务管理机制的创新有效盘活了基层一线人力资源,实现了便民利民。

      为了让居民在社区享受到更好的服务,我市不断提升社区服务体系。10万多人的社区志愿者队伍活跃在社区帮困助困;区、街、社区三级便民服务网络使6万多名下岗失业人员通过社区实现再就业;省、市、区三级单位与社区共驻共建使群众享受到了大量设施资源。

构建“大调解”体系——化解矛盾

      家住苍霞街道中平社区民房区的两户邻居,前段时间因房子漏水一事吵得不可开交。原来,几年前其中一户人家为了使房子居住面积大一点,对房子进行了改造。今年8月,改造的房屋出现漏水,邻居家也受到影响。中平社区老党员、人民调解员江依金得知后,到两户人家分别走访劝说。在她的调解下,两户吵红脸的人家都承认了自己的过错。如今,漏水问题解决了,两家也握手言和了。

      在我市,像江依金这样的人民调解员有2万多名。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创新“大调解”工作机制,推进多元调解衔接工作,逐步建立完善人民调解、行政调解、司法调解三位一体的“大调解”工作体系,建立了劳动争议、医疗纠纷、交通事故等领域的专业性调解仲裁组织。5年来,全市各级人民调解组织共调处各类矛盾纠纷103395件,调处成功98949件,调处成功率达95.7%。

完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安居乐业

      在晋安区红光村有一个特殊的“110”号码,那是红光村襄阳党支部书记唐爱兵的手机号,租住在这里的2200多名湖北襄阳老乡几乎都知道这个号码。有介绍就业、工伤纠纷、权益维护等问题,大家首先想到打电话找唐爱兵。

      唐爱兵来榕务工15年了,早年就租住在红光村。他带领党支部组建了卫生督查队、治安协管队,在襄阳流动人口聚居区实现了环境整洁和治安“零发案”。他还帮助不少老乡解决了就业问题和工伤争议,帮他们的孩子解决了上学问题。

      为了给100多万流动人口营造温馨的“第二故乡”氛围,我市广泛发动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构建“以证管人、以屋管人、以业管人”三位一体的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格局。有的流动人口聚居地建起了像襄阳党支部这样的党组织,实现流动人口自我服务和管理;流动人口“一站式”服务管理规范化建设持续推进,流动人口到社区(村部)一趟就能办完暂住证、婚育证明审验、劳动就业咨询等事项;“出租屋视频门禁系统”让流动人口更有安全感;教育、医疗、保险、住房等公共服务逐步惠及流动人口,仅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就读生近年来就安排12.3万人。

      此外,我市在所有乡镇(街道)建立维稳工作队,为矛盾化解在基层提供了保障。

服务管理特殊人群——安置帮教

      2010年10月,刑释解教人员阿勇(化名)来到福清华信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陈荣华安排他参加技能培训,并不时关心他、激励他。经过培训,阿勇掌握了一技之长,成为一名正式员工。望着阿勇脸上久违的笑容,陈荣华感到无比欣慰。他明白,只有解决刑释解教人员的就业问题,才能真正帮助他们重新回归社会,减少社会不稳定因素。于是他主动承担,先后在企业内帮扶安置刑释解教人员23人。

      近年来,我市积极整合社会资源和力量,解决刑释解教人员基本生活保障等方面的困难和问题。2006年至2010年,我市共接收刑释解教人员1.5万多人,安置率和帮教率均超96%。去年共有2935名刑释解教人员参加各类职业技能培训,1386名城镇刑释解教人员通过公共服务机构指导就业。我市还对符合低保条件和生活特别困难的刑释解教人员实行应保尽保或临时救助。为重点解决“三无帮教对象”的安置和过渡性就业问题,我市还建立或议定刑释解教人员过渡性安置基地7个,累计接收154人。

      2009年底,社区矫正试行以来,我市累计接收社区服刑人员4845人。基层司法所还配备社区矫正社工321名,加强对社区服刑人员的帮困扶助。(记者 程仁山 李白蕾)

责任编辑:林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