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时政要闻 >> 聚焦榕城 >> 正文

文明花开正芬芳

——迎接市第十次党代会特别报道之十一

2011-09-23 10:00:24来源:福州日报

      不久前,在福州家园网上,一名叫“我爱虎揪”的网友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对于一座拥有厚重历史感的城市,文明应当有更丰富的内涵,山与水的沉静,夕阳里的马头墙,十番艺人的椰胡声……文明给我们带来最直接的快乐,以此为基点,生发出创造力,生发出和谐。

      在新一轮全国文明城市创建活动中,福州市着力推动省市共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志愿服务等工作,铸造体现时代风采、富有地域特色的人文精神、城市气质,奋力抒写“爱我有福之州、创建文明城市”的新篇章。

省市共建 凝心聚力

      台江区凤凰、怡园社区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成的无物业小区,下水道堵塞、化粪池满溢、道路塌陷、路灯不亮等现象极为普遍。要解决这些问题,仅靠社区的力量远远不够。省文化厅、白马河公园管理处和星艺都大酒店有限公司等共建单位向街道伸出了援手。各方齐心协力筹措180万元,用于凤凰、怡园、丹桂、荷泽4个重点社区的基础设施改造,完成了4000多米小区道路改造,200多米危旧墙修补粉刷,208个化粪池清淤,并安装了路灯124盏。

      同饮一江水,同住一座城。省直机关是福州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的重要力量。5年来,省直部门、驻榕部队、在榕高校对福州市包括精神文明建设在内的各项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和积极配合,有效推动了我市经济社会的持续健康发展。2010年8月以来,省直机关单位广泛开展结对共建文明社区活动。据不完全统计,截至目前,省直机关单位与我市300多个社区建立了共建关系。

      通过共建活动,福州市在资金、项目、政策、舆论等方面得到了省里的帮助,形成省市共建文明城市的强大合力,促进了城市文明程度的持续提升。

全民参与 共建共享

      随着文明创建的深入,福州街头涌现出越来越多的志愿者、文明使者,他们以实际行动宣传和带动身边人,为这座城市增添新的人文景观。只有文明的市民,才有文明的城市。福州把全国文明城市创建作为一项惠民实事,通过全民参与、共建共享,让创建活动历久弥新。

      ——组织开展“百万市民看福州”主题宣传活动,编写并发放了5万多份《福州市公共文明建设知识读本》,设立五四路交通文明公益广告一条街,建设福州文明网和福州志愿者网,实现创建宣传工作的全覆盖。

      ——在福州日报、福州电视台等市属媒体开辟“城市文明观察哨”“做文明人、创文明城”等10多个创建专栏,持续营造创建工作良好舆论氛围。

      ——通过“万名干部进社区、进家庭”志愿服务活动,帮助社区改善环境卫生、基础设施、安全设施,共同促进文明和谐社区建设。

      ——深入推进志愿服务,成立福州市志愿者联合会,组织40多万志愿者广泛开展扶贫帮困、心理抚慰等志愿服务活动。

公德之歌 越唱越响

      福州市坚持把提高人的素质放在重要位置,以市民公德教育为切入点,让创建文明城市的理念深入人心,福州城里的每个人都成了创建文明城市的主动参与者,也成为福州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协奏曲中一个个最生动的音符。

      ——举办全市文明礼仪骨干培训班,编辑出版了《福州市民文明礼仪手册》,组织开展“讲文明、树新风”礼仪知识竞赛活动。

      ——积极推动“做一个文明有礼的福州人”活动,开展公共文明建设“五个好”和“八个十佳系列”评选工作,精心组织“道德模范”“感动福州十大人物”“我推荐、我评议身边好人”推荐评选工作,举办全国道德模范与“身边好人”现场交流活动。

      ——开展“祝福祖国”文明公益短信传递、网络签名活动,连续3届成功举办短信文化节,积极开展“福”段子传递活动,400多万名福州市民参与了手机“福段子”创作或传递,开展“文明公益手机动漫大赛”活动,从全国各地(包括台湾省)征集5000多幅(条)作品。

      ——组织开展“做一个有道德的人”“祝愿海西明天更美好”“中华经典诵读”等一系列道德实践活动,建设市级未成年人课外阅读实践基地,建设青少年心理健康网等。

      ——持续推动“我们的节日”系列活动,每年都开展“倡导新风、文明过年”“百万市民闹元宵”活动,连续举办6届“邻里节”,举办“心香同怀”清明节祭先贤、端午节“午时书”以及中秋节“摆塔”等活动,将传统节俗文化资源与现代文明完美融合。

城市文化 持续彰显

      福州人文资源丰富,文物古迹众多,现有市级以上文物重点单位200多处。在创建文明城市过程中,福州市积极推进旧城保护与改造,彰显文化风貌,延续城市文脉。

      2006年起,福州市投入40亿元全面修复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此外,还投入巨资保护和修缮屏山、乌山、于山历史文化风貌区,修建修复屏山镇海楼、文庙大成殿、于山大士殿、高士其故居、邓拓故居、鳌峰书院、林则徐纪念馆新馆等一批历史文物场所,为市民陶冶情操、旅游休闲提供了好去处。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城市历史文化的结晶。福州市先后投入3亿多元保护经费,将传统表演艺术等六大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保护范围。脱胎漆器、闽剧、评话、伬唱、十番音乐、寿山石雕等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数量居全国省会城市前茅。

      群众文化活动发展蓬勃。5年来,举办了海峡两岸民俗文化节、闽剧票友大赛等文化活动;组织新福州人音乐会、“美在西湖”传统艺术展演、合唱音乐周等形式多样的文艺演出;培育“激情广场大家唱”“走进美的小区”和“新福州人歌手大赛”等一系列群众文化活动品牌,大大丰富了居民的文化生活。

      有福之州,文明常在。文明创建,为在更高起点上推动福州科学发展新跨越添上了浓浓一笔。一个开放、文明、和谐、幸福的新福州,正向人们走来。(记者 刘复培 吕路阳)

责任编辑:林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