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时政要闻 >> 聚焦榕城 >> 正文

从保税区到保税港区:19年蜕变路

2011-12-17 09:39:41来源:福州日报

      这里注定是一块不平凡的区域,是福州乃至海西经济区对外开放的桥头堡。

      昨日,福州保税港区通过由国家海关总署、发改委、财政部、国土资源部、住房城乡建设部、交通运输部、商务部、税务总局、工商总局、质检总局、外汇管理局等11部委组成的联合验收小组的验收。

      回顾过去,19年来,福州保税区搭乘时代浪潮,一路乘风破浪,完成了从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保税港区的成功蜕变。

      顺应开放潮流,福州保税区对接国际

      1992年,在邓小平同志“要在内地再造几个香港”的号召下,福州保税区于当年11月19日由国务院批准设立。

      保税区是指经国务院批准设立受海关监督和管理的可以较长时间存储商品的区域,是我国目前开放度和自由度最大的经济区域。

      诞生伊始,福州保税区带动了我市、我省及周边地区的外向型经济发展。但受制于体制,在2001年前,福州保税区发展得相当艰难,除保税仓储外其他功能发挥得差强人意。

      为转变福州保税区发展的不利局面,2000年~2003年,福州市委、市政府赋予福州保税区独立的行政管理体制,并下放一批行政审批管理权限。福州海关出台政策,对进出口货物采取直通式的通关模式,实行“区港联动、直提直放”。这些举措解除了长期以来束缚保税区发展的枷锁。

      2001年,中国加入WTO,全球经济一体化和自由化的浪潮席卷而来。福州面临前所未有的发展机会。当年,福州保税区对功能进行重新定位,致力于国际物流中心的建设,大力发展现代国际物流业,吸引了伯灵顿物流、马士基物流等一大批国内外大型物流企业进区运作,形成了出口拼箱、进口分拨和贸易配送等三大物流特色,促进了保税区经济裂变式发展。

      到2006年,福州保税区实现进出口总额13.72亿美元,海关征收关税7.47亿元,财政收入1.0181亿元,为福州市及周边地区的进出口企业提供30亿美元的物流配送服务,分别较2000年增长了55.5倍、75倍、4.8倍和4.2倍。

      乘海西东风,挥师江阴打造保税物流园区

      2006年,支持海峡西岸经济发展首次写入当年《政府工作报告》。福州的发展迈入快车道,尤其是临港工业迅猛发展。福州保税区原有的政策功能已无法满足经济发展需求。当时,中华映管、冠捷电子、福耀玻璃等一大批全省大型三资企业对保税物流政策特别是出口退税提出了迫切的需求。

      升级,福州保税区势在必行。

      2006年,福州市委将福州保税区二期1.2平方公里置换到江阴,申报建设福州保税物流园区,福州保税区正式挥师江阴。次年12月27日,国务院批复同意设立福州保税物流园区。

      2008年7月2日,福州保税物流园区正式封关运作。厦门象屿、中外运、八方物流、宏高物流、瑞格物流、越海物流和万达物流等17家企业先后入驻,一期仓库和土地基本被预订一空。除了冠捷、华映光电、LG麦可龙、清禄鞋业等企业及10多家关联企业已将外地运作的“一日游”业务拉回园区运作外,区内冠捷供应商LG和CMO公司开展了VMI(供应商库存管理)业务,福建捷联电子开展了宏碁和联想项目“一日游+特殊监管区域间转关相结合业务”,胜狮物流开展了出口拼箱海运出境业务。园区内业务模式呈现多样化,进出口业务蓬勃发展。

      2009年,福州保税物流园区实现进出口货物总值35.91亿美元,进出园区货物流量2.17万标箱,缴纳海关税收8.24亿元。

      破茧成蝶,福州打造“自由港”

      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的深入实施,呼唤着自由港的诞生。目前在我国保税港区是最接近于“自由港”的形态。

      于是,保税物流园区封关运作不久,2008年底,省委、省政府和市委、市政府将福州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福清出口加工区、福州港江阴港区1~9号泊位和江阴铁路物流园区整合建设福州保税港区,并上报国务院。历经一年多的孕育,2010年5月18日,福州保税港区获得国务院批复。

      成立保税港区,空间上,由最初的0.6平方公里扩展到现在9.26平方公里;政策上,实现了港口和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出口加工区特殊政策功能的完美结合,具有口岸、物流、加工、贸易等功能,临港加工优势更加凸显,与境外、区外经济联系更加紧密。

      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再到保税港区,福州保税区破茧成蝶。自此,不但福州市大力发展临港工业有了依托,整个海峡西岸经济区更深入融入全球经济生态圈也具备了一个难得的平台。(本报记者 卓文俊)

责任编辑:叶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