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年化蛹成蝶
——从福州保税区到福州保税港发展启示录
12月16日,福州保税港区通过国家验收,成为继上海、大连、宁波、厦门等港区之后挂牌成立的第十四个保税港区。十数载散枝,今朝兴秀。从福州保税区到福州保税港区,一字之差,却犹如新生,标志着新活力、新内涵、新功能的注入,更昭示新使命的到来,意味着新模式的开启。唯一不变的是保税港人十年不变的拼搏热情、争先意识和科学发展观念,依然落地有声。
科学决策,建立内生成长机制
2001年,当何建平第一次走进福州保税区时,视野所及,只有两栋保税区大楼和不远处长满野草的烂泥滩。作为彼时福建物流通道有限公司的负责人,何建平受命构建园区进出口通道,服务福州保税区内企业。“当时,保税区内的企业不多,我们则是第一批入驻的物流企业。”何建平回忆道。
对于1993年3月8日正式挂牌营运的福州保税区而言,2001年正处于最黯淡的低谷。深受1997年亚洲金融风暴和国家政策调整的影响,福州保税区企业难以开展国际贸易,招商引资深陷困局。到1999年,保税区企业从1998年的600多家萎缩至200余家。
外部环境不是园区所能改变,理顺内部机制成为决策层选择的突围路径。当时马尾经济技术开发区和福州保税区是一套人马,两块牌子,人、财、事权责混杂,不利于保税区的独立运作。2000年7月,福州市委、市政府就保税区管理体制作出调整,对保税区实行独立的人事、财政管理体制;当年9月,福州海关出台了《福州海关关于进出保税区货物通关管理的暂行规定》,对进出口货物采取直通式的通关模式,实行“区港联动、直提直放”。2003年4月,福州市委、市政府向福州保税区下放了包括计委、外经、国土局、建设局、规划局、人事局等部门的行政审批管理权限。
独立行政管理体制和直通式的通关模式一举解除了束缚保税区发展的体制枷锁。福州保税区管委会敏锐地抓住了这一有利时机,将政策东风转换为发展驱动力。根据福州保税区独特的地理区域优势,结合未来的发展趋势,他们制定了新一轮发展战略思路,重点拓展物流功能和对台经贸。
如今已是福州保通物流有限公司董事长的何建平介绍说,保税区管委会独立行政机制调整伊始,便对保税区功能重新进行科学划分,将有限的财力投入到仓储基础设施等建设上,为物流业的发展筑巢引凤。以改制前的福建物流通道有限公司为例,从零开始发展,到2004年就位列国内进出口商142位,经手代理通关的货值超过10亿美元。
目前,福州市70%以上的与码头作业有关的物流企业都已经入驻保税区。昔日野草疯长的荒凉早已转换为厂房和堆场密布的繁华,如今保税区内已是一地难寻。
务实创新,实现跨越式发展
善弈者谋势,不善弈者谋子。2002年,福州保税区的建设正如火如荼,管委会已经准备挥师江阴。随着重化工业向沿海转移的趋势成为定局,福州对港口的依赖迅速提升,马尾港作为内河港,航道水深难以适应大吨位船只的停泊和装卸,加之保税区土地开发殆尽等原因,大型远洋口岸的开发布局要尽早提上议程。
从0.6平方公里拓展至9.26平方公里,福州保税港区的转变进程由此拉开序幕,犹如闽江奔海,气贯长虹。2002年12月18日,福州港新港区1号泊位运营投产;2003年10月7日,第一条国际远洋集装箱干线——西非线顺利开通,结束了福州港没有深水海港区和远洋航线的历史;2006年5月,福州市政府正式提出了福州保税区二期异地置换建设并与福州港江阴港区开展“区港联动”试点的思路,获得海关总署调研组的支持。2008年7月,福州保税物流园区正式封关运作。
抱着“务实创新,先行先试”的精神,福州保税区管委会结合经济发展和企业成长需求,以项目为抓手带动保税区功能不断提升。至2008年,福州市就拥有了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出口加工区等多种类型的海关特殊监管区域,为福建沿海经济融入全球产业链提供了坚实的软硬件支持。
不过经过一段时间运作后,福州保税区领导班子就敏锐地发现,福州保税物流园区、福清出口加工区和福州港江阴港区虽然地理位置紧邻相连,然而受制于政策的不配套和功能的不完善,货物流转不便利,三个区域之间还无法发挥联动效应。
秉承务实创新的科学发展观精神,福州市政府不失时机地将福州保税物流园区、铁路物流园区、福清出口加工区及福州新港1—9号码头等四个区域整合建设福州保税港,并于2008年12月24日经省政府向国务院申报。
历时多年布局,2010年5月18日,福州保税港区获得国家批复,成为国内保税港区俱乐部的一员。今年5月16日,福州保税港区通过预验收,12月16日,福州保税港区终于跨过终点。随着福建沿海经济的升级,对港口功能的要求也在升级,保税港区的打造正是在以往几大海关特殊监管区基础之上,发挥“区港一体”的优势,实现区域港口、航运、物流和加工产业联动发展,为福州和周边城市参与国际城市群,尤其是港口城市群的竞争加上了重要的筹码。
先行先试,向海峡航运中心迈进
从“福州保税区”到“福州保税港区”,尽管只是一字之差,但其内涵却大有不同。从空间上来看,由最初0.6平方公里扩展到现在9.26平方公里的保税港区,为福州市外向型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舞台;从政策功能上来看,保税港区实现了港口和保税区、保税物流园区、出口加工区的特殊政策功能的完美结合。
然而,与上海、大连等老牌保税港区相比,年轻的福州保税港区目前存在起步慢、腹地经济总量偏小、经济地缘优势不突出等劣势,面对激烈的城市港口群竞争,福州保税港区如何突围呢?
“福州保税港区最大优势和特色就是对台”,福州保税港区有关人士一句话,点出了福州保税港区未来的发展方向。
福州保税港区与台湾仅一水之隔,距台中100海里、基隆150海里、高雄170海里,又处于长三角与珠三角两大经济圈汇集中心,是发展对台经贸、对接台湾产业转移的最佳承载基地,也是与台湾港口对接的最佳基地。
此外,福州面对的台湾海峡,本身就是世界货运的主航道。作为全世界货物运输最繁忙的航道,每天有200多艘大货轮从台湾海峡通过。
福州保税区自2008年以来积极探索与推进与台湾基隆自由贸易港区对接合作,分别在福州与台北多次召开专题会议,就区域监管、货物直通、增值服务等十点对接思路上达成一致意见,并于2010年5月与台湾基隆自由贸易港区正式签署了战略合作协议,开启了海峡两岸自由贸易港区互利双赢对接的历史进程。
福州保税港区的正式设立,将有利于福州江阴港与台湾基隆港在地缘优势、区位优势、港口优势和政策功能优势上紧密地结合起来,促进腹地经济与港区产业联动,实现资源共享,提升口岸增值能力和区域经济综合竞争力,共同打造海峡航运中心。
就在外界为福州保税港区从内河走向蓝海,从区到港,实现跃升喝彩之时,福州保税港区人依然在时不我待推进福州保税港区开发大潮:敢为人先建设全国一流的电子信息化平台,夜以继日推进填海造地,全力以赴推进汽车口岸建设,先行先试启动“内陆港”的合作……一个承载着海峡西岸经济区全面振兴梦想的福州保税港区,正以崭新的姿态向我们走来。我们完全有理由期待“化蛹成蝶”的福州保税港区一定能够在不久的将来实现“凤凰涅槃”的升华,真正建成世界一流的自由港。(郑光生 张伟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