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时政要闻 >> 聚焦榕城 >> 正文

文明创建永远没有句号

我市将在更高起点上推动文明城市建设

2011-12-21 10:37:12来源:福州日报

    有这样一项伟大的事业,让一座城市12年来上下齐心,坚持不懈;有这样一份神圣的责任,让711万人铭记在心,时刻坚守。

    这就是福州市自1999年开始的文明城市创建活动。昨日,这场历经12年之久的文明接力赛实现了它的阶段性目标:在中央文明委20日召开的全国精神文明建设工作表彰大会上,福州荣膺全国文明城市这一荣誉称号。这是全市上下711万人民负重拼搏的结果,无疑为我市站在创建工作新起点上向着更高目标奋力前行打下了坚实基础。

      近年来,在省委、省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直有关部门的支持推动下,我市始终坚持把创建工作作为打造宜居城市、构建和谐福州的重要抓手,扎扎实实推进创建各项工作,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成绩,经济社会取得了长足进步,城市面貌焕然一新,市民素质大幅提升,先后获得国家卫生城市、国家园林城市、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全国绿化模范城市、中国温泉之都等称号,多次荣膺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市、全国科技进步先进市、全国双拥模范城等荣誉。

      创建让城市更美好

      既要经济发展、更要生态文明,既要金山银山、更要绿水青山。近年来,我市通过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把生态文明理念贯穿于生产、流通、消费环节,努力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使福州的绿水长流、青山常在、空气常新,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不断提升。

      走进福州,“两江四岸”的景致美不胜收。在创建文明城市过程中,我市把城市规划建设作为文明城市创建的切入点和重要载体,走出了一条传统与现代相交融、文化与经济相促进的宜居宜业城市建设之路。“东扩南进、沿江向海”城市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建成区面积扩展到220平方公里;地铁一号线全线动建,新改扩建了福飞路等36条城区快速路、主次干道,城市丁字路、断头路改造和老旧城市主次干道“白改黑”工作有序推进,城区宽8米以上道路里程达837公里;“两江四岸”开发建设加快推进,城区75条内河整治全面展开,安泰河、白马河等目前已成为城区亮丽的景观河道,立面景观改造、缆化下地和灯光夜景工程等工作成效明显,城市宜居品质得到不断提升。

      抬头见蓝天,推窗一片绿。一座让人依恋的城市离不开良好的环境质量。近年来,我市坚持“保住青山绿水也是政绩”的理念,积极打造生态文明城市。2010年,我市共启动了通湖路、学院前路、贤南路等20多条道路的配套绿化建设项目,新增绿地面积710万平方米。截至目前,全市新增绿地面积277万平方米,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提高到40.3%,人均公园绿地面积达11.15平方米,市区每步行10分钟就有一处公园、一块绿地,是全国最“绿”的省会城市之一。在2010年中国环境规划院公布的环境宜居城市监测评价结果中,福州以综合得分最高而位居全国省会城市和副省级城市榜首。

      创建文明城市,建设生态文明,核心是以人为本,切实提升广大市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2009年以来,全市本级财政集中统筹用于改善民生的支出达375.11亿元,占总支出61.37%。在2011年中国社科院发布的《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指数报告》中,福州居民生活水平居30个省会城市和直辖市第3位。

      保障房建设可以说是“民生一号工程”。如何让群众住得更舒心、住得更放心,成为各级党委、政府心中的一件大事。2011年,我市各项住房保障责任目标为58430套(户),未来5年将建保障性住房2303万平方米。这意味着不久的将来,更多家庭的“安居梦”将得以实现。

      我市还在全省率先开展了城镇居民和城镇老年居民养老保险试点工作,城乡社会救助体系不断完善;优先发展教育事业,在全省率先实现“双高普九”,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入学、数字青少年宫建设等工作走在全国前列,公众教育满意度位居全国30个省会城市第3名;公共卫生服务水平不断提升,以“步行15分钟距离”为半径的社区卫生服务圈基本形成,居民健康主要指标处于全省领先位置。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魂魄。在创建文明城市过程中,我市积极推进旧城的保护与改造,挖掘其中的人文资源和历史内涵,以发扬和光大独特的闽都文化。

      2006年起,我市投入40亿元,按照“修旧如旧,保持总体坊巷格局、风格、风貌不变”原则,全面修复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2010年6月,三坊七巷以得票最多荣登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榜首。今年三坊七巷社区博物馆成为全国首批5个生态(社区)博物馆示范点之一。

      从社区文化艺术节到激情广场大家唱,从海峡两岸合唱节到第五届全国特奥会闭幕式文艺晚会,一项项大型文艺活动,一个个文化舞台精品,一系列文化惠民举措……我市通过持续创建,文化“软实力”不断增强:茉莉花文艺奖评选活动广泛开展,闽剧《王茂生进酒》等一批文艺精品获得全国性大奖;文化事业加快发展,工人文化宫、海峡图书馆、海峡奥林匹克体育中心等一批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全面动建,文化信息资源共享、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农村有线广播村村通等文化惠民工程取得新进展;群众性文化活动蓬勃开展,2010年“激情广场大家唱”荣获第十五届全国“群星奖”,成为全国群众文化活动的先进典型;文化产业快速发展,2010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比重达6.2%。

      文明城市建设路上永不止步

      虽然已经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但是福州没有停下文明城市建设的脚步。我市将以“文明福州持续文明”为主题,以为民惠民利民为目标,不断提升文明城市建设工作的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水平,使社会更加和谐,城乡更加宜居,人民更加幸福。

      核心价值体系是一个社会意识形态的主体和灵魂。我市将持续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不断提升市民群众的文明素质。以迎接2015年第八届全国城市运动会为契机,以“迎城运讲文明树新风”主题活动为载体,积极开展评选推荐宣传道德模范、“做一个文明有礼的福州人”、“公共文明好习惯”等活动;积极筹划“市民道德讲堂”,办好闽都大讲坛、闽都乡学讲习所等各类讲座和论坛,持续推进学习型城市建设;以“爱在福州、暖在榕城”为主题,大力开展各类志愿服务活动,推动志愿服务向纵深发展。

      共建属于大家的城市,共享优越美丽的环境。我市将以承办第八届全国城市运动会为契机,用国际标准建设城市,发展壮大城市群,推进城乡一体化,全面构筑与国际接轨的硬件基础、功能内涵和生态环境,彰显现代气息与历史文化交相辉映的城市风骨;突出抓好三山两塔核心区的整体保护开发,启动实施烟台山、上下杭等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修复;大力推进“四绿”工程,持续抓好城中村和危旧房改造,加快建设山水相连的绿色廊道和慢行系统,增加高品质的城市公共空间;加快推进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建设,完成数字城管全覆盖。

      城市交通环境是城市形象、城市容貌的重要窗口,不断提升城市交通管理水平事关经济建设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和谐稳定。我市将继续深化“文明交通行动计划”活动,加大公务车辆的管理力度,加快城市快速路网建设,基本完成支路街巷改造和断头路的接通,加快建设快速公交系统,完善公交换乘枢纽系统。同时加快轨道交通建设,强化轨道交通站点与公共交通、社会车辆、自行车之间的换乘接驳设施建设。

      让百姓生活更幸福,更重要的是不断提升生活品质,包括住房质量、精神生活、文化品位等。我市将加强城乡公共设施建设,发展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健全完善再就业服务体系、社会保障体系、新型社会救助体系、布局合理的优质教育体系、公共卫生服务和医疗体系、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满足群众的基本权益,为社会公众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等提供保障。

      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是一篇需要全市上下共同书写的大文章。在文明城市建设中,我市将精心培育“三位一体”社区教育示范点,共同搭建社区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平台;加快建设大型省示范性中小学生社会实践基地,加快建设“乡村(社区)学校少年宫”,努力为未成年人提供更多更好的活动场所;全面推进以“福州数字青少年宫”为主体的网上德育平台建设,加快德育数字化进程。

      加强文化建设既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重要内容,也是提高人民群众幸福指数的迫切需要,体现了科学发展观的本质要求。我市将持续提升昙石山文化、船政文化、三坊七巷文化、寿山石文化和“福”文化等闽都文化品牌,积极推介闽都文化体验游,着力打响文化游、温泉游、闽江游等旅游品牌,把福州打造成世界旅游目的地;组织好读书月、激情广场、全民健身、“我们的节日”和海峡两岸民俗文化节等大型主题系列活动;推动“三下乡”“六进社区”“走进美的小区”“文明小戏进农村”等文化惠民活动制度化、常态化。(记者 吕路阳)

责任编辑:叶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