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气度 大开放 大发展
——福州市实施大开放战略纪实
在推进福州新一轮跨越发展的创业进程中,更加突出开放这一主题,始终坚定不移地实施大开放战略,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在持续扩大开放中深度拓展、全面提升、实现跨越,努力建设更加开放的新福州。
——省委常委、市委书记 杨岳
要着眼于发挥省会城市龙头引领作用,坚持以产业发展为支撑,以“三维”项目对接为抓手,大力实施大开放战略,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并全力打造最优的投资环境,努力使福州成为投资“福地”。
——市长 杨益民
有了开放的心态,有了开放的气度,才有赢天下的能力。回溯2200多年的历史足迹,福州因开放而令人瞩目;30多年的对外开放实践证明,福州因开放而成为海峡西岸熠熠生辉的明珠;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实施大开放战略必将为福州的大发展赢得先机。
去年9月召开的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要实现新跨越,就要让福州更“开放”,要有大开放的气度、作为和环境,加快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大开放格局;去年12月召开的市委十届二次全会,正式作出实施大开放战略、促进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决策部署,提出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顺应时代潮流,强化开放理念,坚定不移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在新一轮跨越发展的进程中,福州正在高奏开放这一时代最强音,着眼于“开”、致力于“放”,在科学发展新跨越征程上昂首阔步。
树立开放的思维
福州的对外开放有基础、有条件、有优势,如何将其转化为推动福州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强大推动力,成为摆在新一届市委、市政府面前一道新的课题。
去年12月召开的市委十届二次全会正式作出了实施大开放战略、促进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决策部署,提出要从全局和战略的高度,充分认识扩大开放的极端重要性,顺应时代潮流,强化开放理念,坚定不移以开放促发展、促改革、促创新。
开阔视野才能不断更新观念,理清开放思路,凝聚发展共识。今年2月,由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杨岳,市长杨益民带领的福州市党政代表团赴“珠三角”“长三角”地区学习考察。“发展的差距,归根结底是开放上的差距。”一路走来,代表团成员更加坚定了实施大开放战略的信心和决心,“只有敞开开放的胸怀,迈大开放的步伐,才能实现福州大发展大跨越”。
思路决定出路,实干决定实效。榕城大地上解放思想、开放发展的气息越发浓厚,做好开放这篇大文章成为广大干部群众的共识。
在晋安,一座座总部经济大楼在福兴经济开发区拔地而起,一个个由废弃厂房改造而成的文化创意产业园区展露新颜……晋安区在开放发展中敢想敢干,努力将比较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后发优势和竞争优势。
用好用活政策、破除路径依赖、摒弃思维定势,闽清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通过实施梅溪新城、白金工业新城、东桥产业新城建设,促进人口集中、产业集聚,辐射带动周边乡镇发展。
……
与此同时,各级各部门对开放也有了更加深刻的认识,一项项借鉴开放经验、服务跨越发展的政策、措施频出,为推动我市科学发展新跨越提供了坚实的保障。“用好用足用活中央和我省赋予的优惠政策,鼓励大胆尝试新的改革措施和办法,凡法律和政策没有明令禁止的,都可以探索和实践……”市纪委、监察局出台了《关于纪检监察机关服务保障福州科学发展新跨越的若干意见》,提出6个方面20条举措,努力营造政令畅通的政治环境、廉洁高效的政务环境、公平正义的法治环境、规范有序的市场环境与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日前,我市首批33名干部启程赴广州、杭州、南京,接受为期半年的挂职锻炼,学习“三地”先进的社会管理理念和技术,通过挂职进一步促进观念的更新、眼界的开阔、思想的解放、能力的提升。据了解,我市计划连续3年向“三地”选派百名中青年干部挂职锻炼。
发展开放的经济
发展开放型经济,产业是基础、是关键。为此,市委、市政府提出,要以产业的发展推动开放型经济大提升、大突破,再创福州发展的新优势。
加强“三维”项目对接,狠抓央企项目落实、民企项目回归、外企项目引进,构筑具有省会特征、福州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成为市委、市政府发展开放型经济的头等大事。
去年12月11日,北京人民大会堂。福州市与中央企业项目合作洽谈暨签约仪式在此隆重举行。这是福州市有史以来规模最大、规格最高的与中央企业合作洽谈签约活动,82家中央企业、金融机构和大型国企齐聚一堂,共有21个项目上台签约,总投资2256亿元。中石油、宝钢、神华集团等国企“大腕”对“有福之州”情有独钟,纷纷布局海峡西岸省会中心城市这片热土。
像这样大规模的招商引资活动越来越多。短短数月,市委、市政府主要领导先后3次进京拜访大型央企洽谈项目,转战“珠三角”“长三角”举行大型民营企业产业项目投资推介会等,取得了丰硕成果。随着一大批投资额几十亿元乃至上百亿元的重量级项目在福州落地生根、开花结果,“三维”联动正成为福州加快转变、加速发展的强劲引擎。
央企入榕,目前已有15个央企项目落户福州,总投资达2000多亿元,项目的落地正逐步扭转福州市过去经济结构中存在的“轻重失衡、大小不均、产业链不完善”局面,经济体量和后发动力大大增强。目前,宝钢德盛、中国石化集团CPP、福建福清核电厂3~6号机组、华能集团罗源湾电厂一期及港口码头、中建福州市工业产业园综合开发等5个签约项目已开工建设,进展顺利。截至2011年底,央企在福州累计完成投资90.7亿元,位列全省第一。
民企崛起,海峡钢铁集团、金纶集团这两家民营企业跻身我市百亿企业之列,改变我市多年来仅冠捷电子一家百亿企业的局面。在新增的机械装备、纺织服装、轻工食品等3个产值超千亿元产业集群中,民营企业也成为主力军。
外企壮大,东芝照明、泰德机械等企业纷纷在榕设产业基地、增资扩产,为福州产业发展注入新鲜血液。
现代服务业发展摆上日益重要的位置,其中又以金融业发展为首。
今年1月13日,市政府与国家开发银行、兴业银行、招商银行、中国进出口银行以及兴业证券等5家在榕金融机构分别签订了“十二五”期间战略合作框架协议,签约合作资金近2000亿元;
3月20日,市政府与建设银行福建省分行、中国银行福建省分行、中信银行福州分行分别签订“十二五”期间战略合作框架协议,3家金融机构将加强对福州大都市区的重点项目、基础设施、优势产业、新兴产业、对台经贸、小微企业、民生事业等领域的金融服务和信贷支持;
3月29日,市政府与国开金融有限责任公司签订了《推进城市开发合作框架协议》,双方将共同组建投资平台,积极参与福州城市开发、建设、经营项目等……
与金融机构的密集签约为福州构建海西现代金融中心奠定了坚实基础。同时,会展经济、电子商务信息、文化旅游等产业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两江四岸”高端服务业产业带已初露端倪。
瞄准海洋经济,我市经济发展的又一大利器即将“祭出”。6日,市委、市政府《关于在更高起点上加快建设“海上福州”的意见》正式出台。《意见》提出,要通过优化海洋经济空间布局、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推进海洋经济开放合作、完善滨海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体系、加强海洋生态文明建设、加强海岛开发建设和保护等措施,将福州建设成为具有国际影响力、国内一流的海洋经济强市,力争到2020年基本实现再造一个“海上福州”的战略构想。
建设开放的城市
城市要“变强”、城市要“变大”、城市要“变美”,这是建设海西省会中心城市的必由之路。为此,市委、市政府提出,要坚持以国际视野来规划城市,用国际标准来建设城市,按照国际惯例来管理城市,将福州市建设成为滨江滨海的国际化、现代化大都市。
马尾新城建设已成为城市东扩南进、沿江向海发展的主战场。在马尾江滨路,新日鲜、国脉科技、福建船舶、海西物流等一栋栋总部大楼拔地而起;琅岐闽江大桥、环山观光道、滨江文化广场、马尾科技馆、图书馆等大型市政基础设施加紧建设中……一个宜居宜业、开放现代的新市区正逐渐呈现。
不仅如此,福清、长乐、闽侯、连江等周边县(市)的城市化进程也在统筹推进,福州在不断“长大”……
3月21日,《构建福州大都市区推进福莆宁同城化发展框架协议》正式签订,福莆宁同城化的美好生活已越来越近。协议提出,三市将全面推动区域协作,推进城市规划统筹协调、基础设施共建共享、产业发展合作共赢、公共事务协作管理,加快提升中心城区功能品位和同城化进程,逐步形成一体化融合发展新格局。在不久的将来,从福州乘轨道交通或“城际公交”就可以到莆田、宁德走亲访友、旅游观光;三市区域内,居民医保费用可实时结算、存取款按同城标准、通信资费统一;“一卡通”在手,市民坐公交、打的、旅游,在三市畅行无阻……
良好的城市品质是城市吸引力和竞争力所在。顺利评上全国文明城市,成功申办第八届全国城运会,福州的城市建设着眼建设现代化、国际化新城,在更高起点上提升城市宜居品质,让文明福州持续文明。
行走在福州街头,花团锦簇的绿地点缀其间,环境幽雅的步行道依傍内河,枝繁叶茂的榕树遮天蔽日,碧波荡漾的闽江风光旖旎……在“中心城区只做减法,不做加法”,坚持多拆少建,“显山露水”突出城市文化之魂等疏解老城、提升宜居品质的城市发展理念之下,越来越多的钢筋水泥建筑已经为绿地所取代,福州这座文明古城已成为全国最绿的省会城市之一,城区市民出门步行500米便有公园、绿地和广场,福州俨然成为一座大花园、大公园。
今年1月14日,市政府先后与省发改委、厦门翔业集团以及厦门航空公司签订了战略合作框架协议,为福州跨越发展插上了腾飞的翅膀。根据协议,省发改委、福州市、翔业集团将共同加大对福州民航运输和航空相关产业投入,共同努力争取更多航班航权和起降时刻,力争在2012年引进一家新基地航空公司,“十二五”期间引进2~3家基地航空公司,形成福州航空运输业良性发展格局;厦航将逐年增加福州机场运力投入,在“十二五”末达到35架以上驻场飞机,运力总投入达50架,确保2015年末厦航在福州机场旅客运输量突破700万人次。
围绕“大通道、大物流、大港口”的建设目标,福州以高速公路为龙头的干线公路网日趋完善,四通八达的铁路运输,不断壮大的福州空港,都已经成为福州开放发展的有力支撑。
打造开放的环境
每个工作日刚过上午9点,位于福州市温泉公园路69号的市行政服务中心就开始热闹起来。各单位办事窗口前,秩序井然。
去年12月25日,市行政服务中心正式启用,45个部门和单位591个审批与服务事项入驻。该中心的启用,使全市约90%的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实现集中办理,有效整合了行政审批资源,缩减了办事流程,提高了办事效率。数字显示,截至3月20日,该中心累计受理申请8.36万件,办结8.21万件,其中当场办结5.87万件,当场办结率达71.51%,平均每个工作日受理1408件。采访中,不少市民称,“现在办事方便多了”。
要加快开放发展,打造投资环境至关重要。对此,市行政服务中心负责人表示,下一步,将持续加强队伍建设,坚持“马上就办、特事特办”理念,提升中心各窗口干事能力水平,努力打造服务型政府建设的新平台。
省会福州的开放发展,离不开社会方方面面的支持与帮助。去年10月中旬,新一届福州市委从省会城市所应具备的服务功能出发,明确提出要提升省会意识,改进工作作风,做好“四个服务”。承诺是金,服务是真。所谓“四个服务”,即为省直机关、在榕高校和中直驻榕机构服务,为驻榕部队服务,为全省各市县服务,为海内外客商服务。为此,市委、市政府领导还身体力行,带队主动上门走访驻榕部队与省直机关,或表达真诚谢意,或表明省会的服务职责,或直面困难与问题,寻求支持与帮助。
“强化‘四个服务’,既是省会福州的职责所在,也是发挥省会城市龙头带动作用的重要要求。”杨岳、杨益民等市领导在各个场合都反复强调,“我们将从省会城市的服务功能出发,进一步强化服务理念,用最真诚、最优质的服务赢得真心帮助和最大支持。”
真诚服务赢得赞誉,优质服务赢得支持,是省会福州进一步强化服务理念、展示良好城市形象的生动实践,也为实施大开放战略赢得了积极效应。
江阴半岛,港深海阔。近日,记者前往福清江阴工业集中区采访。“因施工用电量加大,需要增装3台变压器。在福清市委、市政府和工业集中区管委会的协调下,电力部门特事特办,在确保安全的前提下,仅用40天就完成了安装,节约了一半的时间。”在中景石化科技园项目工地,中国软包装集团董事局主席翁声锦对记者说,“事实上,从开工到现在,我们的项目一直都很顺利,这离不开当地党委、政府和管委会的鼎力支持与真情服务。”
翁声锦的肺腑之言,代表了在江阴港投资的企业家们的心声。对此,福清市领导指出,实施更加开放的政策,关键在于打造最优投资软环境,吸引更多央企、外企、民企入驻福清,“当前,我们将继续深入开展‘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发展’活动,实现以优质的服务凝聚民心、推动发展”。
这是我市深入开展“三服务”活动的一个缩影。
今年2月,市委决定,用一年左右时间,在全市深入开展以“大调研、大下访、大服务”为主要内容的“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发展”活动。近期,不管是各县(市)区,还是市直各个部门,都在按照市委部署要求,走向基层,真诚服务,“三服务”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
值得一提的是,3月底,全市第二次集中服务企业行动拉开序幕。城乡之间,到处都是党员干部扑下身子为民解难题、办实事的身影。下基层、接地气,察民情、办实事,抓基层、打基础,促“三为”、强作风……这些实实在在的举措接连而出,“三服务”活动已成为各级党员干部的自觉行动,全市每个层面、每个领域都沐浴在“真诚服务”的春风之中,放开手脚、干事创业的氛围越来越浓。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当今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开放则进、开放则活。在这样一个生机盎然的春天,福州的开放大潮激情涌动。今天的福州,正在谱写这个时代最壮丽的开放诗篇,必将以一种崭新的姿态迎接世界的目光。(记者 吴金垵 刘复培 黄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