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时政要闻 >> 聚焦榕城 >> 正文

罗源向海求突破

2012-04-23 09:08:18来源:福建日报

      春天里的罗源湾北岸,生机勃发,热潮涌动。

  在央企华能投建的碧里作业区5万吨级码头,卸船机正装卸着铁矿石;紧邻的将军帽作业区,同是华能投建的15万吨级码头正加快施工;央企宝钢重组德盛后,加大投入,火热建设;松山片区岐后村广袤的滩涂上,可容纳10万人的滨海新城正在兴建……

  唤醒沉寂已久的罗源湾良港;对接央企,落地大项目好项目,撬动临港产业发展;港城联动,建设滨海新城再造一个罗源城——福州“北翼”罗源,正以“三群”联动理念重塑发展之路,转身向海,再出发,谋跨越。

思路提升:

由山向海,以港兴县

  拥山临海的罗源,矿产资源丰富,上世纪90年代兴起石材业,并发展壮大成为支柱产业。2009年,石材业产值达到31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20%,相关从业人员近10万人。但在创造经济效益的同时,污染问题也接踵而至。由于环保投入不足,一些地方粉尘弥漫,噪声刺耳,溪流变成了“牛奶溪”,群众颇多意见。

  痛定思痛,罗源县决定铁腕整治。2010年以来投入1.2亿元,加强石材业整治,拆除石材加工企业280家,占总数的62%,并引导石材加工企业转产。目前,石材污染问题初步得到治理,敖江流域(罗源段)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三类标准。

  既要堵,更要疏。罗源发展出路何在?

  站立新起点,内外观照,罗源决策层将目光聚焦于另一个宝藏——丰厚的海岸、港口资源。

  罗源湾是我省六大深水良港之一,北岸岸线全长41.2公里,可建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37个,尤其是将军帽一带可建20万至30万吨级以上大型泊位。然而,由于历史等因素,这些资源长期沉寂,2004年以前泊位码头最大只有5000吨级。

  重新审视潜力和优势所在,罗源提出新时期发展战略——发挥港口岸线资源优势,推进港口、产业、城市“三群”联动,以港兴县,工业强县,大力发展临港产业。

  沉寂已久的罗源湾,终于动起来了。罗源引进央企华能集团进行港口开发,先后建成狮岐作业区3万吨级码头、碧里作业区2个5万吨级码头,只有罗源湾没有罗源港的历史就此改写。2011年,港口年吞吐量达1299万吨,创出新高。

发展转型:

“冶金城”引领临港产业崛起

  巢好凤自来。基于深水良港易于大出大进、降低生产成本、提高效率的优势,冶金建材、机械制造、船舶修造等产业快速向罗源湾聚集。

  福建宇星实业公司注册资金达6亿元,主要生产低碳钢板、镀锌板等。项目总投资15.57亿元,一期计划年产50万吨镀锌板及冷轧板。其中,第一条生产线已于2009年初建成投产,年产20万吨镀锌板,第二条生产线去年10月试投产。二期项目正在建设中。“全部投产后,将形成年产100万吨精品钢铁涂镀层板材的能力。”公司副总经理刘军捷介绍。

  闻风而来的还有,投资18亿元的亿鑫钢铁,投资3.5亿元的晟元不锈钢,投资5500万元的恒久专用车等。服务业企业顺丰钢材市场,将吸引近300家钢铁贸易商入驻,有望成为福州最大的钢材交易市场之一。

  更大的手笔,是央企宝钢的加盟。2010年12月,宝钢着手重组德盛镍业;2011年3月,宝钢增资46.67亿元,完成对德盛的重组。宝钢德盛一期项目150万吨不锈钢生产线已基本建成,二期项目300万吨不锈钢生产线正在加紧筹建,到“十二五”中期,将形成300万吨不锈钢生产能力。到“十二五”末期,将形成400万吨不锈钢产能,年产值达600亿元,加上带动下游深加工产业,未来将形成产值超千亿元的冶金(不锈钢)产业园。

  集聚效应正在显现。2011年,罗源县完成工业总产值348.5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完成产值327.5亿元。位于罗源湾开发区的宝钢德盛、三金、亿鑫、宇星等23家规模以上企业共完成产值270.7亿元,同比增长62%,占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82.7%。

  罗源临港产业,开始发力了。

滨海新城:

港城联动,再造一个罗源城

  不仅是工业项目,一座滨海新城也正在罗源湾畔崛起。

  位于罗源县城与罗源湾之间的松山镇岐后村,一片广袤的滩涂上,打桩机、推土机工作正酣。世纪金源集团计划在此投资200亿元,建设集商贸、宜居、旅游等为一体的滨海新城,建成后将形成一个能聚集8万至10万人口的新兴城区,等于再造一个罗源城。

  滨海新城将打通罗源县城至罗源湾的动脉,拓展城区骨架,中心城区与罗源湾、温福铁路罗源火车站地区将连为一体、同步发展。“临港产业突飞猛进,必然会聚集更多人流,滨海新城就能吸纳。”罗源湾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郑卿说。

  意义不止于此。罗源全县面积1187平方公里,总人口只有25.6万人,其中,城关凤山镇总人口8万人。未来,滨海新城如果能吸引更多的其他乡镇人入住,城区总人口达到15万人以上,就意味着全县一半以上的人实现集聚。这对统筹城乡、发展服务业等第三产业的推力,不可小视。

  “我们引进优质企业高标准规划、高起点开发建设滨海新城,就是想进一步推动‘港城联动、以港兴县’,带动产业发展,提升城市品位,夯实福州‘北翼’腾飞的基础。”罗源县委书记何代钦说。

  在此驱动下,罗源跨越的目标已锁定——到2015年,罗源湾北岸港区货物吞吐量突破3000万吨大关,全县工业总产值突破1000亿元,地方级财政收入突破10亿元。(段金柱  林克诚 郑秀杰)

责任编辑:叶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