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时政要闻 >> 聚焦榕城 >> 正文

耕海牧渔 开放发展

——在更高起点上加快建设“海上福州”系列综述之三

2012-06-07 10:44:05来源:福州日报

     

海上养殖业蓬勃发展。黄立新 摄

      好风凭借力,扬帆正当时。

      当前,国家正以发展海洋生物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为抓手,支持海洋经济创新发展。东海之滨,千年文明古城福州怀抱大海,正迎来经济社会发展新的战略机遇期。

      这是海洋的时代,也必将是滨海福州的时代。

      在历届市委、市政府的共同努力下,再造一个“海上福州”已经有了较为坚实的产业基础。凭借丰富的海洋自然资源、产业资源、科技资源、文化资源和突出的对台区位优势,海洋经济正日益成为海西省会中心城市的重要增长极。

      进军海洋,福州的脚步铿锵有力。

      夯实基础

      增添临港工业新优势

      一艘艘巨轮缓缓停靠,带来了大洋深处新鲜的气息;一个个码头向大海伸展,就像陆地的臂膀一样拥抱海洋;一架架钢铁巨人似的风车随风而舞,雨后春笋般矗立在海岸上……

      进军海洋,福州已然打下坚实的基础,临港基础设施日趋完善,船舶制造业、能源产业、石油化工产业、冶金产业以及其他先进制造业等现代临港工业蓬勃发展。

      福清江阴港区从平面逐渐走向立体。两年前,东南电化项目所在地还是一片沙地。如今,一座座建筑拔地而起,耀隆化工、中国化工集团CPP项目、中国软包装集团项目、国电二期项目、中国化学工程集团己内酰胺项目等一批重大产业性项目摆满港口,一个立体、高效、快速的产业集聚平台正在形成。未来,这里将建成石油化工、盐化工、煤化工三大产业体系,年产值达千亿元的现代化工产业集群正在崛起。

      长乐松下港区日渐繁忙起来。作为大陆首批对台直航港口之一,松下已是福州港最大的散杂货码头,日接卸能力达4万吨以上。松下码头计划建造16个大型泊位,一期6个泊位将于2015年全面完工,届时货物年吞吐量可达2000万吨,成长为海西粮食现代物流中心和散杂货集散中心。

      连江可门作业区呈现“满园春色”格局。华电集团、神华集团、印尼三林集团等央企、外企、民企相继入驻,总投资额超千亿元。连江经济开发区形成“一区四园”布局,初步吸引了船舶修造业、钢铁冶炼业、生物化工业、机电与通用设备制造业等产业的231家企业入驻,临港工业粗具规模。“冶金城”引领罗源临港产业崛起。宝钢德盛一期项目150万吨不锈钢生产线已基本建成,二期项目300万吨不锈钢生产线正在加紧筹建,到“十二五”中期,将带动上下游形成产值超千亿元的冶金(不锈钢)产业园,冶金建材、机械制造、船舶修造等产业快速向罗源湾聚集。

      优化布局

      助推转型升级增动力

      改革开放以来,福州经济一直保持高速增长。如何让发展的势头不衰?

      福州从优化海洋经济布局着手,“一带一核两翼四湾”新格局是主要的手笔。新格局将成为福州新的增长极。面对海洋,福州有这样的战略目标——力争到2015年,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3%,海洋三次产业结构比例调整为11∶47∶42,海洋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海洋产业增加值的比重达到45%,形成2~3个海洋经济总量超500亿元的海洋经济强县(市);力争到2020年,海洋生产总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达到38%,基本实现再造一个“海上福州”。

      美好蓝图如何变成现实?要靠产业来支撑。

      福州正择优发展现代临港工业,着力构建现代海洋产业体系,船舶制造业、能源产业、石油化工产业、冶金产业等先进制造业正提升发展层级。在连江,恒联集团与神华集团合作开发的煤港电一体化、中石油渤海装备钢管制造等项目动工建设;在罗源,亿鑫钢铁、三金钢铁、宇星彩板、永荣不锈钢项目已投入生产,产销良好;在福清,中国化工集团CPP项目年底前将动工,中国软包装集团项目一期将于明年建成投产,项目全部建成达产后,单厂生产聚丙烯树脂和丙烯单体的产能将居世界第一位。

      海洋新兴产业、现代海洋服务业将成为重要抓手,海洋生物医药业、邮轮游艇业、海洋可再生能源业、海洋工程装备制造业、海水综合利用业以及滨海旅游业、港口物流业、海洋文化产业、海洋信息服务业、涉海金融保险业等将成为新的增长点。福州生物医药与机电产业园中,在建的兆元光电LED项目投产后,将聚集一批有实力的LED封装和应用产品厂商,在2015年将形成超过100亿元产业链规模。福州保税区内,福州宏东远洋渔业有限公司研发的新一代海洋生物医药正加快报批,产业化生产已进入关键阶段。连江苔菉,北茭风电项目24台机组并入华东电网发电,开始向外输送清洁能源。

      地处海峡西岸,福州在承接台湾产业转移上具有自身的优势。闽台蓝色经济高新产业园在环福清湾加快规划建设,未来这里将积极融入、对接平潭综合实验区,深入对接涉海产业,形成以涉海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海洋服务业为支撑的滨海城市新区和蓝色经济密集区,打造两岸海洋经济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

      不仅要充分利用海洋资源,还要化资源优势为产业优势,从而带动海洋经济转型升级。丰富的海洋资源变成了强劲的海洋动力,在人们充满期待的眼神中,福州经济即将展翅腾飞。

      协调发展

      构筑特色优势产业链

      衡量一个地区海洋经济水平高低,科技贡献率是主要因素。要提高海洋经济发展水平,就必须拉长科技这条“短腿”。

      不甘人后的福州人已开始行动,许多工作已经破题。在琅岐开展的“有益菌在南美白对虾池塘养殖生产中的应用”实验,产量提高了30%。福州市海洋与渔业技术中心和高校共建专家工作站,提升高层次人才培养和渔业科研实力。“一简易赤潮预警方法”专利,通过现场监测,即能预测赤潮发展的趋势,为海洋渔业生产保驾护航。

      优势特色传统产业不断提升发展层级。福州精品金鱼年出口量全国第一,作为活的艺术品游向了全球,也带动了海峡(福州)渔业周暨海峡(福州)渔业博览会向国际化迈进。据初步测算,今年渔业周活动签约金额可达77亿元以上,比增20%,境外参展商可望占总参展商25%以上。

      科技助力,不断推动水产加工业向精深发展,粗放式海洋渔业经济模式开始改观。福清东华村从冻库到水产加工,带动龙田镇建起了全国农产品加工示范基地,产业链延伸到养殖基地、远洋捕捞,产品远销美国、加拿大、墨西哥、日本等国家。福建坤兴海洋生物有限公司生产的海鲜冻品、水产寿司、鱼糜制品就达70多种,产品畅销10多个国家和地区。

      远洋渔业是福州渔业经济发展的亮点,2011年全市远洋渔业产量位居全国首位。在福州宏龙海洋水产有限公司、连江县远洋渔业有限公司、福州宏东远洋渔业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带领下,摆脱了海洋的束缚,福州远洋渔业从过洋性为主向大洋性为主的格局转变,走出了多元化、规模化、综合经营之路,初步形成了产、供、销、运等较为完善的产业链,增强了参与国际竞争能力和抵御风险能力。

      我省规模最大的集水产加工、贸易为一体的海峡西岸水产品加工基地落户水产大县连江。基地争取经过3~5年建设,建成水产品精深加工区、海洋生物开发科技园、台湾水产品加工保税区,以及物流集散的综合性园区,渔业和水产加工业将进一步做大做强。

      创新机制

      耕海牧渔推动大开放

      产业的发展,离不开政策,特别是针对性强的政策支持。

      调动一切力量去耕海牧渔,福州各界携手努力——过去,海洋开发,对民营企业设有许多禁区;现在,除了政府全力向海洋进军外,福州还创新机制,鼓励民营经济公平参与海洋开发,使之成为海洋开发建设的生力军。

      为了营造民营经济参与海洋开发良好环境,福州大力清理不利于民营经济参与海洋开发的各种障碍,支持民营企业参与海洋资源开发建设,鼓励支持民间资本以独资、合资、合作、联营、项目融资等方式,参与港口物流设施、临港制造、海洋新兴产业、滩涂等开发建设,对于属于投资鼓励类海洋产业项目,额度超过2000万元、且建成投入使用的,可按实际投资额予以分档补助,投资额1亿元以上的可实行“一企一策”……

      为了推进海洋产业发展,福州将设立“海上福州”建设专项资金,用于海洋经济公共服务平台和涉海国家级基地建设、我市鼓励发展的海洋产业项目建设、海洋基础科学和关键技术研究、海洋重大科技攻关和成果产业化、海洋经济重要基础设施建设和生态保护、海洋企业总部引进等重点领域和薄弱环节发展。

      福州鼓励金融机构加大对海洋核心产业、新优项目、重点工程信贷支持,鼓励金融机构设立海洋经济专业服务部门,支持符合条件的企业发行债券、短期融资券和中期票据,组织符合条件的涉海中小企业申请发行中小企业集合债券和集合票据……

      当前,我省着力建设海峡蓝色经济试验区,并形成“一圈一带一体六湾十岛”的发展新格局,海峡西岸海洋经济发展繁荣带区域正走向一体化发展,闽江口将成为我省现代海洋经济发展的产业聚集区。

      争舞潮头意气豪。海纳百川的福州,必将挺立在海洋经济发展的潮头!

    短评

建设海洋经济桥头堡

      时值国家发展海洋经济战略机遇期,积极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建设“海上福州”恰逢其时。

      面朝大海,如何让大海成为福州发展引擎?

      其一,要把福州视为海西海洋经济发展的桥头堡。福州通过发展海洋经济、建设海洋战略新兴产业,不仅可以促进全省经济发展,进而推动海西区域协同发展,还可继而影响内地、影响全国,最终融入世界的总体经济。

      其二,要实现福州科学发展、跨越发展。做好优势特色传统产业、临港工业、海洋战略新兴产业等文章,还要防止把海洋经济发展简单化为大开发、拼资源,避免急功近利。

      其三,要做好福州陆海统筹、联动发展。海上有福州,陆上也有福州。发展海洋经济的同时,要进一步深化对口协作机制,通过产业转移、产业链延伸、对口帮扶等具体措施,兼顾好沿海山区县(市)的协同发展,让全市人民共享发展成果,一起奔向海洋世纪。(记者 朱毓松)

责任编辑:胡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