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5”模式奏响社区和谐乐章
我市深入推广“135”社区党建工作模式,以区域化党建引领基层社会管理创新
名词解释
“135”社区党建工作模式,即以实现“美在社区、爱在社区、乐在社区、安在社区、和在社区”为目标,强化社区党组织一个领导核心,建设社区工作者、党员和志愿者三支队伍,建立健全共同参与组织机制、民主管理监督机制、基本建设保障机制、服务群众长效机制、党建责任落实机制五项工作机制。
26日16时,鼓楼区东街街道军门社区四楼会议室,社区大党委兼职委员扩大会正在进行。“七一”开展哪些活动?孩子们的社区夏令营怎么安排?议题是普通社区活动,但参会的共建单位党组织代表却比社区工作人员多得多。
议题一抛出,就引得大家积极献策。“七一”要走访慰问的社区困难党员,很快被各个单位“认领”完毕。会议虽短,但解决问题的效率极高。在军门这个全市率先实行“135”社区党建工作模式的社区,这样的会议十分常见。
“在‘135’模式下,辖区单位党组织、全体党员和居民群众共同参与和谐社区建设。他们不仅是‘智囊团’,还是推动社区发展的主力军。有了这股中坚力量,社区发展遇到的许多难题都迎刃而解。”经过2年多的实践,军门社区党委书记林丹深有体会地说。
今年4月,作为开展“基层组织建设年”活动的重要内容,“135”社区党建工作模式在全市深入推广,在社区奏响一曲曲和谐幸福的乐章。
强化一个核心
从小共建到大覆盖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推进,社区正在发生新的深刻变革。社区党员和党组织呈现多样化的发展趋势。
如何强化社区党组织在社区中的领导核心作用?2010年起,军门社区开始创新基层党组织设置的尝试,构建“纵向到底、横向到边”的网格化社区组织体系。“纵向到底”,即构建1个社区党委、6个小区党支部和17个楼栋党小组的“三级核心网络”。“横向到边”,即由社区党委牵头,与辖区单位党组织签订共驻共建协议,同时吸纳省疾控中心、鼓二小等8家共建单位党组织联络人担任社区党委兼职委员,参与社区建设重大问题的研究、讨论和决策。
2年来,军门社区的组织架构逐步跳出以往相对零散的“小共建”模式,构建起“多层次、大覆盖”的区域化组织体系,社区党组织管理协调能力大大增强,服务方式更多、范围更广,社区群众得到更多实惠。
2010年底,闽清人余广付携一家老小来到福州谋生。租住在军门社区的他们花了3.5万元从别人手中盘下一间店面经营粮油生意。没想到,才经营了几个月,店面房东找上门来,说租约已到期,租金要从原来的3500元提高到6000多元。余广付这才发现自己被之前的经营者骗了。走投无路的余广付向林丹求助。恰逢社区共建单位省疾控中心有间店面租期已到,林丹多次找共建单位协商,最终以优惠的租金,为余广付争取到了店面。“谢谢社区党委和省疾控中心,为我这个外乡人做了这么多。”时至今日,余广付依然感激不已。
不只是社区困难群体,生活在军门的每个人都能感受到“135”模式带来的实惠。鼓二小开辟了社区青少年宫,福州电信在这里建起全省第一个“智慧社区”,新华图书城常年送书共建社区综合文化站,省疾控中心的“职工之家”每周3次无偿向社区居民开放……
军门社区的经验在鼓楼乃至全市迅速铺开。目前,全市共建立社区党委(党总支)255个,小区党支部637个,楼栋党小组1291个;组建街道党建联席会43个,社区党建联席分会475个。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到了社区每个角落、每位居民。
与此同时,我市还积极推进党组织和各类经济社会组织多样衔接,加快在社区内的集贸市场、商务楼宇、工业园区、特色商业街、行业协会、流动人员服务组织等领域建立党组织。城区133座大型商务商贸楼宇普遍建立了党组织,并由“一楼一支部”向“一楼多支部”拓展,实现了城区规模以上非公有制企业全组建。
近日,由鼓楼区温泉街道党工委搭建的党建互动平台——东煌大厦楼宇党建共建联席会正式挂牌成立。不仅实现大厦内国企与非公企业间的“内循环”共建,还实现大厦企业与辖区党政机关、辖区企业的“外循环”共建,促进政企资源共享,推动楼宇党建与楼宇经济创新发展、互利双赢。
建设三支队伍
壮大社区服务力量
毕业于大连外国语学院的章欢芳2007年放弃白领工作,到军门社区跟着林丹学习。2008年9月,她调至后县社区担任党委书记、主任;2010年通过公推公选担任鼓西街道党工委委员。建起福州首家社区“爱心银行”,成立老爸义工队、妈妈鹊桥队、红帆义学队等志愿者队伍……这位“80后管家”的社区工作赢得了居民的普遍赞誉。
当前,我市正积极探索打造“社区工作者—社区党组织书记—事业编制社区党组织书记—街道副职”和“社区工作者—助理社会工作师—社会工作师—高级社会工作师”并行的社区人才“培养成长链”。全市已公开选聘事业编制社区党组织书记111名,并从中公选街道副职4名,章欢芳便是其中之一。
通过实施“千名大学生服务在社区计划”和“社区工作者素质提升工程”,全市共招聘690名大学生社区工作者,368名社区工作者取得“社区服务与管理”大专学历证书,467名社区党组织书记和4157名社区工作者取得岗位资格证书,整支队伍充满生机活力。
新时期的社区事务涉及方方面面,党员队伍和志愿者队伍成为社区工作者服务社区的左膀右臂。
目前,我市有6.2万多名机关事业单位党员参与社区党员登记和服务活动,8213名流动党员主动亮出身份,2357名党员将组织关系转入社区。
有难题,找社区党员志愿者。在鼓楼区鼓东街道开元社区,居民家里的电器坏了,小区公共环境卫生不到位,甚至是智障儿童在家中无人照看等问题,都可以到社区的党员工作室求助。在庆城社区的睦邻小屋,热心社区事务的老党员常为邻里调解纠纷。在台江区中亭街,“两新”组织党员争创“党员诚信店”,党员商家带头诚信经营,积极参与各种社会公益活动。
在福州,每个社区都活跃着数支以党团员为骨干、社会成员广泛参与的志愿者队伍。全市共拥有各类志愿者队伍3000多支40多万人,“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文明新风吹遍每个角落。
建立五项机制
创新管理服务民生
家住水部街道乐天泉社区的赵伟明,退休后每天的生活很规律:读报、下棋、锻炼。而这些活动,社区文化服务站都为他“一手包办”。这个社区文化服务站,原是社区共建单位省机械科学研究院的“职工之家”。自从开辟为全社区的文化站和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这里就成了居民最爱来的地方。有社区工作人员和志愿者轮流照顾,老人们可在这里用餐、休息、锻炼。
在福州,像老赵这样在社区乐享晚年的老人越来越多。遍布城区的社区文化服务站、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是社区整合辖区资源,创新社会管理、服务民生的一个缩影。
在共同参与组织机制、民主管理监督机制、基本建设保障机制、服务群众长效机制、党建责任落实机制5项机制的保障下,“美在社区、爱在社区、乐在社区、安在社区、和在社区”正在福州城区全面“开花”。
在鼓楼鼓西街道后县社区,“老爸义工队”深入无物业小区,打扫环境卫生、给铁栏杆上油漆,小区面貌焕然一新。
在鼓楼洪山镇锦江社区,“锦桥连心站”广泛发动居民群众将家中的闲置物品及时捐赠到社区爱心屋,为困难群众献爱心。
在仓山金山街道金洲社区,党总支成立文体志愿者服务队,为居民组建扇子舞队、健身队、戏曲队等文体团队;与辖区单位联合开展厨艺比赛、家庭运动会、邻里节等社区文化活动,营造欢乐和谐的邻里氛围。
在鼓楼安泰街道加洋社区和圣庙社区,党总支组织有经验的老党员为居民上消防知识课,组织社区党员成立义务消防队,打造“平安社区”。
在台江洋中街道横街社区,3个流动人口工作小组定期走访流动人员,为他们腾岗送岗,免费提供劳动技能培训,帮助外来工子女入学。
与此同时,全市有90%以上的单位与驻地社区党组织签订契约式共驻共建协议,有986个机关单位向社区开放活动场所1031处近28万平方米;市财政每年下拨城市各社区办公经费4.8万元,把社区活动场所建设纳入旧城改造、新区建设规划,全市71.7%的社区活动场所面积达200平方米以上。社区党建已基本实现有人管事、有钱办事、有场所议事,为创新社区管理提供了有力保障。(记者 杨莹 黄璐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