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时政要闻 >> 聚焦榕城 >> 正文

海洋渔业开辟崭新天地

——“海上福州行”系列报道二

2012-07-03 10:12:50来源:福州日报

在福清市东威水产食品实业有限公司,工人正在生产线上进行紧张作业。

      靠山吃山,靠海吃海。许多福州人祖祖辈辈临海而居,一直过着海上捕捞的渔家生活。随着岁月的年轮不断扩展,现代科技手段飞速发展,沿海渔民传统的劳作方式也在悄然发生改变——他们勇敢掉转“船头”,广泛应用新技术,利用新政策,从单一捕捞到立体养殖、从粗加工到深加工……做好“海文章”,念好“致富经”,福州海洋渔业从此开辟出一方崭新天地。

      从“吃海”到“耕海”

      车行黄岐半岛沿海公路,放眼望去,蔚蓝色的海湾绵延数十平方公里。海上,吊养网箱的渔排错落有致地铺开。“靠着这片海域,我们从投资80万元的小企业起步,发展到现在年产值达2400多万元,每年培养鲍鱼苗800多万粒。”在后才里海区,福州捷丰海珍品开发有限公司总经理吴捷自豪地告诉记者。

      在鲍鱼培养池旁,吴捷捞起一个网箱。打开盖子,网箱里一粒粒小指头大小的绿色“鲍鱼宝宝”缓慢地蠕动着,这是年初培育出来的鲍鱼苗,需要两年左右才能长成。吴捷现场讲解:“这些鲍鱼苗是公司和厦门大学生命与科学学院联合做的科研项目,是日本鲍和大连鲍杂交的品种,更加适合福建海域养殖。”“你别小看这一粒小小的鲍鱼,他们吃的都是富含营养价值的海带,一粒鲍鱼到上市前,要吃掉大约10公斤海带。我们的项目,不仅给周边养殖户提供鲍鱼苗,还带动了大家种植海带的积极性。”吴捷说。

      公司与周边养殖户相互依赖、联动发展,如今已成为福州海水养殖的主要模式。

      在连江县筱埕镇官坞村,村办企业官坞海洋开发有限公司从1995年起就带领村民种植海带,企业不断壮大,村民日子也越来越红火。去年,全村海带种植面积达25万亩,培育的海带苗销往国内8个省和日本、韩国等地。“前一段时间韩国公司到我们这里来‘取经’,学习海带养殖技术,由于不懂技术,他们想找个技术员去韩国指导,开出30万元的年薪都没有人愿意去。这片海,就是我们的‘金饭碗’。”村党委书记林哲龙说,“村里的海域不够养,村民们就花高价钱到周边甚至浙江海域租海,最远的,到浙江一带租海,现在租的海域超过了本村海域面积。”

      去年开始,官坞村瞄上了高附加值的鲍鱼和海参养殖。“我们充分利用村里丰富的海带资源,把加工之后的边角料,作为鲍鱼和海参的饲料,形成了良好的生态循环。”林哲龙说。

      福州市海洋渔业局有关人士介绍,去年福州全市渔业养殖面积为514.4平方公里,渔业产量184.8万吨,产值299.2亿元。随着“海上福州”建设的稳步推进,海洋渔业迎来全新发展机遇,渔民们从以前的“吃海”转变为“耕海”,辽阔的海域成为沿海居民的“钱袋子”。

      从“传统”到“科技”

      以前,渔民出海打鱼靠天吃饭,由海作主,风来了要避,下雨了要躲,运气好时多捕些,运气不好只能空手而归。如今,靠着科技化、工厂化,他们不仅把养殖从近海一带扩大到外海,甚至还能避免各种自然灾害带来的伤害。

      在连江江湾海域,一个个长35米、宽7米、高3.75米的“船坞”漂浮在海面上,面对着扑面而来的风浪,“船坞”岿然不动。据连江县水产技术推广站站长、高级工程师李松泉介绍,这种“船坞”叫做“浮动式消波堤”,是2010年连江委托省交通科学技术研究所设计的。这种“消波堤”用钢筋和混凝土制作而成,采用了消波系统,最大的消波效果可以达到70%,本月将进行试水。“如果消波堤试水成功,最大可以抵御17级的风力,对于渔民来说,可以免于遭受风浪的损失。以削波堤为屏障,可以开发出抵御大风大浪的主要渔业设施,使鲍鱼等浅海水产珍品养殖拓展到外海变成可能。”

      目前,我市第一代削波堤已经在罗源湾、筱埕、定海等地进行安装,总投资6500万元,届时消波堤内可供养殖的面积将达3000亩,如果新一代削波堤试水成功,将会进行大范围推广。

      除了风浪,赤潮等突发自然灾害,也会对海水养殖带来致命影响。今年4月以来,我省发生了多起赤潮事件,导致平潭、连江、福清等地的鲍鱼养殖业遭受重创。

      “我们这片海域,不少养殖户30%以上的鲍鱼都受赤潮影响,损失惨重。但是我们公司在内海养殖的100多万粒鲍鱼没有一粒受到影响,我们自主研发的浅海人造沉箱礁立了大功。”福清市宏峰泰海珍品养殖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杨和把记者带到仓库,指着一个个黑色的塑料罐告诉记者,这就是公司研制的“浅海人造沉箱礁”。记者注意到,这些塑料罐上有着20余个小孔,在塑料罐的一侧还连着网状的喂养袋。“这个操作很简便,只要把海带放在喂养袋里,鲍鱼就会自己吃了。”杨和抓了一把细碎的海带渣放进去说,在赤潮来临之前,公司就把生氧剂投入沉礁箱中,避免了因缺氧而引起的鲍鱼大量死亡,“和网箱养殖相比,我们浅海人造沉箱礁内部的空间更大,更有利于鲍鱼生长”。

      从“粗放”到“精细”

      即食鲍鱼、熟虾仁、纯淡干海参……这些经过深加工的海产品突破了时间和地域的限制,传统作坊式、粗放型、附加值低的海产品加工已经逐渐走出市场,取而代之的是精细化、专业化的加工流程,这些高科技含量、高附加值的海产品成为海洋经济新的增长点。

      在官坞村,村党委书记林哲龙从海参培养池里捞出一只巴掌大的海参。记者拿过来放在手里掂量了一下,起码有三四百克重。“这就是我们平常吃的海参,已经养了一年半了,再过半年多就能上市。夏天海参会‘夏眠’,天气冷的时候一只可以长到500多克。”林哲龙告诉记者,一个标准海参池的成本大约是100万元,利润则在200万元左右。“这几年海参市场价格波动很大,鲜活海参卖不了好价钱,我们村今年1月引进了全省第一条海参深加工生产线,加工出来的海参干品,1公斤可以卖到6000元。”

      “你别看手里的海参那么重,加工成干品之后还不到25克。”林哲龙见记者很惊诧,就带着记者来到海参深加工车间,一个长约15米的崭新生产线摆在车间里。“海参在每年的四五月份开始上市,基本六月份之前就加工完毕,这个生产线是世界最先进的生产线,采用全淡干工艺,避免了传统的盐渍海参之后破坏其营养价值。”林哲龙说,通过这条生产线,今年他们已经生产了10吨纯淡干海参干品,产值达6000万元。

      在福清市东威水产食品实业有限公司的加工生产线上,一只只鲜活的南美白对虾在经过剥壳、清洗、烧煮、调味、冷却、包装、灭菌、检验等工艺流程之后,变成了肯德基、必胜客等国内知名餐饮连锁店内让人垂涎欲滴的美食。“现在肯德基出售的鱼虾制品70%以上都是我们公司生产的,此外我们的产品还出口美国、日本、加拿大、欧盟、越南等多个国家和地区,去年总产值达6.01亿元。”公司副总经理薛华灯介绍,“我们每年都要开发出10余种虾类产品,去年公司研发的‘草帽虾’和‘海王星’在肯德基餐厅热卖,受到消费者欢迎,今年新推出的芝士虾卷和裹糠虾下半年将会在肯德基餐厅上市。”

      记者从福州市海洋渔业局了解到,去年,我市水产品加工总量 133.73万吨,占全省48.85%;水产品加工总产值198.72亿元,占全省43.37%;鱼糜制品获利颇丰,加工产值近40亿元。(记者  林雨夏  任思言 林洪相  张浩清  贺鹏   通讯员  毛晨熙)

责任编辑:胡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