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效益 更要环保
——“海上福州行”系列报道四
国电江阴电厂3.92公里长的煤炭输送带,将发电产生的余热,供应给附近的化工厂。
碧波荡漾、绿树成荫、白鹭翱翔……在闽江河口湿地公园,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画卷徐徐展开。
生态环境是沿海地区的生命线。建设“海上福州”,既要经济效益,又要保护海洋生态,为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自然资源。市委、市政府和沿海各级各部门一直为此目标而努力。
湿地开发保护优先
闽江河口湿地公园位于长乐东北部、闽江入海口南侧。虽然外面骄阳似火,湿地公园内却是海风习习,灌木苍郁,美不胜收。
湿地被称为“地球之肾”,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在保护生物的多样性、维持淡水资源、降解污染物等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长乐市旅游局局长许敏介绍,闽江河口湿地是闽江流域多年沉寂形成的大片潮间沙滩和泥堆。这里自然环境优美,生物多样性丰富,是国际候鸟停歇的重要驿站,常年分布和越冬水鸟超过5万只,也是众多燕鸥类的重要繁殖区。其中,不乏黑嘴端凤头燕鸥、勺嘴鹬、黑脸琵鹭等珍稀濒危野生动物物种。
2003年,闽江河口湿地建立了县级自然保护区;2007年,省政府批准建立了闽江河口湿地省级自然保护区;2011年12月,闽江河口湿地晋升为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湿地开发要以保护为优先。”许敏说,近年来,闽江河口湿地管理处做了大量工作:实施水禽栖息地保护和恢复工程,完成红树林种植面积1000多亩,恢复种植原生植被短叶茳芏等100多亩;先后投入2200多万元建设湿地博物馆,目前土建工程已经竣工,室内布展装饰达60%以上。湿地博物馆建成后,将与观鸟台等成为游人亲近自然、放松身心的最佳选择。
现在,闽江河口湿地自然保护区面积已达2100公顷,区内植物有红树林、滨海盐沼、滨海沙生植被等3个植被类型,野生脊椎动物395种,其他水生生物553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动物54种。
生态养殖“流金淌银”
海还是那片海,如何让它再“生金”?在连江捷丰海珍品开发有限公司,记者找到了最好的答案。
捷丰公司位于美丽的黄岐半岛后才里海区。记者看到,湛蓝的海面上,一排排养殖渔排和塑料浮球随波飘动。“这片海域采用了立体化海水养殖新模式。”连江县海洋渔业局技术推广站站长李松泉介绍,“为实现向高效现代渔业转型升级,我们在这里探索出了‘上中下水层综合利用,多品种立体共存’的生产模式。”
李松泉向记者耐心解释了这种生产模式的好处。他说,在养殖渔排上,上层挂绳养着海带,中间挂笼养鲍鱼和放置深水网箱,水下淤泥中用来养殖海参等。水上层挂养和水底增殖的海带、裙带菜、紫菜等多个品种海藻,减缓了风浪,净化了水质,消除了富营养化现象,增多了海区浮游生物,降低了养殖鲍鱼和海参的死亡率。同时,利用上层海带释放出的氧气,为鲍鱼和海参生长提供条件,鲍鱼和海参排放的二氧化碳和排泄物,可以肥水供藻类生长,繁茂的藻类又为底层的鲍鱼、海参输送充足的饵料。海区上中下层存在的物种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食物链,在保持生态平衡中提高了复养指数和单位经济效益。
靠着这一养殖模式,“捷丰”的生产总值连年翻番。
在筱埕镇官坞村,生态立体养殖业也走出了一条新路。
“通过立体养殖技术,不仅为村民解决了‘海荒’的问题,还让村里养殖的鲍鱼免受赤潮的危害。”村党委书记林哲龙说,“村后面这片海域上层挂养的都是海带,赤潮来的时候,大片的海带形成了一个‘隔离带’,为水下层鲍鱼提供了氧气和食物,避免因赤潮导致鲍鱼缺氧死亡;海带还起到了净化水质的作用,使得这片海域的海水水质更好,鲍鱼吃起来更加鲜美。”
珍稀水产增殖放流
在长乐漳港海底的细沙中,一枚枚晶莹剔透的海蚌幼苗在这里安家落户——它们大部分是通过人工培育后放流的。再过3年,这些海蚌幼苗才能长成为直径9厘米的漳港海蚌。
漳港海蚌肉质鲜美细嫩,被誉为“西施舌”。1972年,时任美国总统的尼克松出访中国,漳港海蚌以特供品的身份摆上了国宴的餐桌,从此一炮走红,成为一道名菜。另有一种说法:全世界最好吃的海蚌有两种,一种产自意大利水城威尼斯,还有一种就是福建长乐出产的漳港海蚌。如今,威尼斯的海蚌已经绝迹,漳港海蚌更显珍贵。
“漳港海蚌很‘娇气’,对生长环境要求很高,必须是半淡半咸的海水、25℃左右的恒温、8米~10米左右的深度。满足这些条件的,只有位于闽江口南岸的漳港海区。”长乐市海洋渔业局副局长、漳港海蚌场场长邹文钟告诉记者,海蚌生长速度较慢,从3厘米大的蚌苗长到9厘米的成蚌,大约要3年时间。
“这几年,天然海蚌越来越少了。”邹文钟说,以前在海下挖开细沙,就能找到大小不一的漳港海蚌,但现在这种情况已经少见了,“早年不少渔民使用蚌耙捕捞海蚌,形成掠夺性开采,导致海蚌年产量从过去的200吨下降到现在的不到10吨”。
“为了保护海蚌资源,不让海蚌从漳港消失,我们对海蚌进行了多年的育苗研究,经过反复试验,如今人工培育的海蚌苗可以长到5厘米了。”在海蚌培育池旁边,铺满细沙的池底依稀可见海蚌幼苗缓慢爬行。邹文钟介绍,海蚌长到直径5厘米左右,就不再适宜人工养殖,必须放流回大海。漳港海蚌场每年都联合海洋渔业等有关部门,增殖放流人工繁育的海蚌苗,仅去年就增殖放流了35万粒。
让海蚌回到大海,不是放任自流,而是精心呵护。当地海洋渔业、公安边防、工商环保等部门经常组织联合行动,打击违规捕捞行为,宣传海蚌保护的重要性。
循环经济随处可见
冶金行业的高炉废弃物,被水泥工厂当做生产资料全部“吃掉”;发电厂的热能供给化工企业、石膏供给下游的建材厂……在福州的各大临港工业园区,这样有趣的“循环”比比皆是。跟随而来的,是新型循环经济的蓬勃兴起。
被称为“福州外港”的罗源湾,宝钢、亿鑫、三金等钢铁巨头接连进驻,“百亿冶金城”由此崛起。机遇前所未有,但面对的环保挑战也前所未有。
福建源鑫环保科技有限公司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在罗源湾北部,6个巨大的矿渣储库拔地而起,预计到8月份,这些直径15米、高40米的储库即可竣工投入使用。届时,它们可以“吃下”30000吨的矿渣材料。“这些矿渣对于钢铁企业来说是废料,但是对我们来说都是‘宝贝’。”源鑫公司董事长陈必松笑着说。
源鑫公司于2011年成立了研发中心,与同济大学、福州大学开展产学研合作,攻克了高炉矿渣再利用的难题,实现废弃物处理与生态环境相协调。
“现在公司的一期工程项目基本完工,今年8月就可以启动试生产,将可回收罗源湾各大冶金企业的矿渣、治金废渣、粉煤灰、炉底渣、脱硫石膏、石板材渣等工业废料,通过一定的配比,综合利用后制成新型环保型混凝土矿物掺合料、矿渣微粉、海工水泥和干拌砂浆等。”陈必松说,一期项目投产后,年产值可达3亿元,实现利税3000余万元。
在福清江阴工业集中区,记者看到,一条直径约1米的管道从国电江阴电厂延伸到工业区的各个角落。国电福州发电有限公司副总经理郝云志告诉记者,这是公司将发电产生的余热加以利用,以供热的形式出售给各化工厂。他说,电厂在发电之余,每小时可以提供200吨的蒸汽,而二期热电联产工程投产后,最大供热抽汽的产能为每小时1700吨。除此之外,为了实现清洁能源生产,电厂还向辖区内有需要的企业出售氢气、石膏等发电副产品。通过一系列循环利用,国电江阴电厂不但实现了污染物零排放,还能产生额外的经济效益。
这样的循环,在江阴比比皆是。江阴经济开发区管委会副主任魏灵介绍,现在江阴港区正在形成“企业小循环、产业中循环、区域大循环”的循环经济体系。
“各种管道把园区内的各化工企业连接起来,把化工原料直接输送到各企业,最后变成一个循环的综合体。”魏灵说,在引入项目时,将重点考虑循环链的需要,对于非循环链的项目和污染严重的项目不予放行。“把化工的产业链往两端延伸,尽可能拉长,上一个企业的产品作为下一个企业的原料,使资源得到最大限度的利用,同时,不把废弃物排入水里,留在土里,排入空气中。”(记者 林雨夏 任思言 林洪相 张浩清 温海龙 通讯员 林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