沿海村民的幸福生活
——“海上福州行”系列报道五
养殖海带让官坞村民走上致富路。记者 温海龙 摄
如果不是亲眼所见,很难相信他们的日子过得如此富足,如此有滋有味!
他们,只不过是福州沿海村落里的普通居民而已。
一年劳动几个月 轻松挣钱十几万
在城里,你一年能挣十五六万元吗?
相信很多人都无法作出肯定的答复。
但连江县筱埕镇官坞村50岁村民林则铿,面对记者的提问,回答得自信而轻松。
林则铿的家就在海边。多年来,他清晨迎风出海,傍晚踏浪而归,到了晚上,海风、海浪就成了他的催眠曲。对于林则铿来说,生活离不开大海。
没有养殖海带以前,林则铿一家的收入基本靠下海打鱼、上山砍树,几十年来一直住在爷爷盖的老房子里。官坞村以前只是一个小渔村,村民一年忙到头仅够囫囵饱,很多大龄男青年娶老婆都成问题,当地流传着一句话:有脚不踏官坞角,有女不嫁官坞男。
情况在10多年前开始改观。村里办起了集体企业,吸收村民入股,带领大家致富。林则铿利用分到的12亩海域,跟着大伙一起养殖海带。
海带苗由村办企业提供,收成后企业负责收购,如果价钱更好,还可以外销,这几年每年都能净赚十几万元——这样的好事,让以前的林则铿做梦都想不到,现在却真实地发生在自己身上。
靠养殖海带,村民们富裕了。去年官坞村人均纯收入3万元,六成家庭收入超过10万元,村财收入达到让人眼红的1600多万元。许多村民盖起了漂亮的新楼房,林则铿也不例外。
养殖海带是轻松活。“春节后下苗,5月中旬就可以收成。”林则铿说,“下苗的时候忙上十几天,收的时候忙几天,中间偶尔出海打理一下,每年只要干三四个月。”
闲暇之余,林则铿会做点小生意或“淘小海”抓点鱼鳖螃蟹;茶余饭后,他就在5000平方米的村民广场转转。村里经常组织旅行团,他和妻子常跟大伙到全国各地旅游。
在官坞,全村70%以上的村民都是村办企业的股东,小孩免费入学、考上大 在官坞,全村70%以上的村民都是村办企业的股东,小孩免费入学、考上大学有奖学金,村民免费参加新农合、新农保,60岁以上老人能领养老金……
昔日举村去打工 今当老板雇他人
公司带动,靠海致富,不止官坞村村民。
兴化湾畔福清市一侧的赤礁村,被当地人称为“沙浦第一村”。
记者在村委大楼前的村务公开栏上看到,去年村民人均纯收入1.2万元,村财收入150万元。村里交通便利、设施齐全、村容村貌整洁,触目之处,尽是欧式洋楼、名贵轿车。“跟以前相比,真是天差地别。”村主任陈起禄感慨万分。
改革开放初期至上世纪90年代,赤礁村是出名的贫困村,当时人多地少,传统农业以种植花生为主,收入很少,村民无法解决温饱,“赤礁赤礁,没人吃得消”。为了养活自己,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赚点辛苦钱贴补家用。
2000年,福清市、沙浦镇和村两委对全村进行综合治理,决定立足当地丰富的滩涂资源,向海洋要效益。经过公开招标,党员带头承包村办企业,组建了福清最早的花蛤苗养殖基地——太子屿水产养殖公司,并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吸收村民入股。
“全村共1300多户,其中250户是股东。”陈起禄给我们算了一笔账,“公司发展得很顺利,产值已达2000多万元,每年分红,股份多的村民能分到几十万元,少的也有10万元,这10多年已为村民带来了2亿元收入。”
没有股份的村民怎么办?
一部分村民进入公司务工。“就在家门口上班,收入也不少,比外出打工强多了。”陈起禄说,另一部分村民在村办企业带动下,承包了滩涂,养殖紫菜、海带、海蛎等,逐渐富裕起来。其中,村民陈书和创办了全村第一个海产品(紫菜)加工厂,商光爱、陈继锦创办了藻类加工企业,杨睦淦3兄弟贷款承包赤礁水产养殖场……
如今的赤礁村,几乎没有人外出打工,人人都愿意留在村里发展。就连一些技术人员也是本村送到水产学院培训后,再回村就业。
村民当老板的越来越多,事业越做越大,不可避免出现劳动力紧缺的问题。本村招不到工,只好到外地去招。高峰时候,上千外来人员在村里务工,平时也有几百人。“赤礁村将充分利用党和政府的富民政策,进一步做大做强水产养殖业和加工业,促进传统农业向设施农业转变。”陈起禄对未来信心满满。
家家外出办企业 千万资产不算富
同样临海而居,同样地少人多,长乐市漳港街道百户村村民却靠“走出去”,闯出一条条致富路。
在百户村,村民柯顺俊的房子不算起眼。但走进他家时,仍然让久居城里的我们大吃一惊:装修豪华的5层洋楼设施齐备,生活用品一应俱全,仅一层客厅就有200平方米。
住在农村,却享受着城市生活,今年69岁的柯顺俊虽然脱不了风吹日晒的黝黑外表,但心情舒畅,无忧无虑。
柯顺俊说,房子是他两个儿子盖的。大儿子在国外打拼,小儿子在哈尔滨办企业,各自的事业都发展得很好。家里就剩他和老伴两个人居住。平常,他会在村委会帮忙做点事。
“现在的农民,比旧社会的地主过得还快乐!”这是柯顺俊的“名言”,逢人就说。
虽说沿海,但百户村80%以上村民在外办企业,只有少数人从事黄螺、九节虾等水产养殖。
“交通落后、外出不便的状况,曾使百户村贫困落后。”村党总支书记柯顺应回忆说,以前百户村到长乐城区,水陆并用,需要半天时间,还要绕道金峰。长乐机场建成后,漳港一带交通便捷了许多,百户到长乐城区只需20分钟。交通方便了,信息也畅通了,外出打拼的村民不断增加。一些村民生意做大后,就带动其他村民加入,一带十,十带百,全村逐渐富裕起来。“村民在外办的企业,涉及冶金、建材、房地产等,一般的规模都有一两亿元,大的几亿元甚至十几亿元。拥有上千万元资产的,在村里不算富!”柯顺应自豪地说。(记者 林雨夏 林洪相 张浩清 任思言 通讯员 邱仁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