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时政要闻 >> 聚焦榕城 >> 正文

开放发展 福州胸襟

——十六大以来福州市实施大开放战略、发展开放型经济综述

2012-09-24 09:45:58来源:福州日报

    2002年,党的十六大召开,福州GDP首次突破1000亿元大关,2007年超过2000亿元,2010年跃上3000亿元;

    2002年,福州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额302.83亿元,2011年达2720.28亿元,是2002年的近9倍;

    2002年,全市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额430.69亿元,2011年达1896.77亿元……

    经济发展速度最快、城乡面貌变化最大、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社会事业发展最好,翻开历年的福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十六大召开以来的10年,一组组枯燥的数据为福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作出了最生动的诠释。

    10年,福州从一个致力发展外向型经济的沿海城市,渐渐融入国际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大循环中。

    10年,福州从一个临江靠海的秀美小城,向滨江滨海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大步迈进。

    10年,福州不断张开开放发展的广阔胸襟,积蓄实施大开放战略的强大势能、汇聚开放型经济发展的诸多优势,在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征途中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一辆车造就一座城。

      从2003年3月,我省生产的第一辆轿车——东南菱帅下线上市,到如今的奔驰商务车生产基地、全国单体面积最大的海峡汽车文化广场。10年来,青口,这个面积不大的投资区,以令人难以置信的招商引资速度,在裂变增长中发展成为一座名副其实的汽车之城。目前,投资区已落户企业260家,投资总额20亿美元,其中汽车配套企业180多家,汽车整车厂2家,2011年全区实现工业总产值314亿元。

      青口的成功正是我市大力实施大开放战略、加快发展开放型经济的真实演绎。

      探索前行

      树立开放的思维理念

      作为一座因开放而崛起的沿海城市,福州的对外开放有基础、有条件、有优势,如何将其转化为推动福州科学发展、跨越发展的强大力量?10年来,历届市委、市政府一直在探索中前行。

      让我们将目光转向2003年,这是十六大召开后的第一年。在加入WTO的新形势下,如何推动福州扩大开放、加快发展?全市经济工作会议上,市委、市政府提出了要畅通3条战略通道,全面提高对外开放水平,再掀闽江开放潮,推动福州大发展的战略思路。

      2006年,市第九次党代会召开,作出了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增强经济社会发展活力,实施“以港兴市”战略、拓展“南北两翼”,努力构筑产业发展新高地,打造福州经济发展新增长极的重大决策部署,翻开了福州发展史上崭新一页。

      2011年,市第十次党代会上,提出要实现新跨越,就要让福州更“开放”,要有大开放的气度、作为和环境,加快形成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大开放格局。随即召开的市委十届二次全会,正式作出实施大开放战略、促进开放型经济发展的决策部署。

      纵观10年发展历程,事关福州发展的每一次战略决策,无不深深刻上“开放”的烙印。10年对外开放战略的生动实践,不仅加深了福州与世界的交流,壮大了经济实力,增强了城市竞争力,提高了人民生活水平,而且促进了人们思想观念和思维方式的改变。

      壮大实力

      夯实开放的产业基础

      产业是开放型经济的基础和支撑。如今,放眼福州,海西高新技术产业园、海峡软件新城、可门工业园区、福清江阴港区、罗源湾港区……一个个园区、港口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带动一个个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进一步夯实产业经济基础,经济发展正从量变走向质变。

      首看工业。2002年,福州工业总产值1621.37亿元,2011年达5873.36亿元,为2002年的3.6倍;200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为159.73%,2011年达237.38%,内涵式发展水平大幅提升。

      10年工业经济的迅猛发展,打造了一组响当当的福州工业金色名片:捷联电子,液晶显示器全球产量第一;长乐,全国最大的纺织化纤产业基地;福耀玻璃,全国最大的汽车玻璃生产出口基地……2011年,福州已形成3个千亿产业集群、4家百亿企业,工业结构由“轻”向“重”转变。

      与此同时,信息技术、生物医药、节能环保、物联网等高新技术产业,总部经济、会展经济、金融中心、文化旅游等高端服务业,设施农业、生态农业、观光农业等现代都市新型农业以及海洋经济齐头并进,福州积蓄起了更大的产业发展能量。

      2002年,我市三次产业增加值的结构比例为11.73∶47.95∶40.32,而2011年为8.7∶46.5∶44.8。

      三次产业比例不断优化,我市已初步构建起具有省会特征、福州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激发活力

      构建开放的战略格局

      一年一度的招商盛会——海交会,历经多年的培育,已成为福州吸纳全球资金、开启世界财富之门的“金钥匙”。

      广开合作大门,开放让福州的发展后劲日益增强。埃克森美孚、甲骨文、思科、特易购等在榕投资或设立机构的世界500强企业达87家,中石油、中石化、宝钢、神华等国企“大腕”竞相入榕投资,大批外企、民企纷纷在榕设产业基地、增资扩产……

      广聚各方资源,开放为福州的发展频添助力。与中青旅、神州数码、中星微等产业龙头“牵手”,引进项目、资金、技术;与金融机构密集签约,为构建海西现代金融中心奠定坚实基础;与在榕高校、科研院所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在人才、科技等领域开展全面合作……

      广增创新活力,开放为福州的发展注入新鲜血液。创新国企改革模式,引入华润等战略投资者参与国企重组改造、做大做强;创新城市管理模式,积极探索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方式;创新资金投入模式,一批重大项目通过BT、BOT等模式加快推进……

      10年来,福州市秉承“海纳百川、有容乃大”的城市精神,以改革挖潜力、以开放激活力,逐步构建起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大开放格局。

      沿江向海

      打造开放的城市环境

      东扩南进、沿江向海,承载着福州人建设滨江滨海的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梦想。

      从金山新区、鼓山新区,到东部新城、上街大学新区,再到如今正如火如荼建设中的马尾新城。通过疏解老城、建设新城,2011年福州建成区面积已达232.12平方公里。闽侯、连江、长乐、福清正不断加快融入中心城区,变郊县为郊区。

      携手莆田、宁德,实现同城化发展,支持和融入平潭开放开发,构建福州大都市区正从理想变成现实。

      向莆铁路、福厦高铁、温福铁路、机场高速、三环路、绕城高速、湾边大桥、鼓山大桥……10年来,福州市民已经数不清、记不起究竟有多少条道路、多少座大桥开工、竣工。曾几何时,交通设施这个制约福州经济发展的“拦路虎”已成为福州对外开放的优势所在。

      目前,全市高速铁路、公路、城区8米宽以上道路总里程分别达到337公里、427公里、870公里,综合性、立体化交通体系成为福州开放发展的有力支撑。

      良好的城市品质是一座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所在。保护修复三坊七巷、闽江夜景灯光工程建设、城区内河综合整治、“四绿工程”深入实施……着眼建设绿城、花城、水城,福州的城市宜居品质不断提升,已成为全国最绿的省会城市之一。

      良好的发展环境也是建设开放福州的坚强保障。刮起效能风暴、开通网上审批、设立行政服务中心、开展“三服务”活动……10年来,我市以改进机关工作作风为切入点,激发干部干事创业热情,不断优化发展环境,用最真诚、最优质的服务为大开放战略的实施赢得了最大支持和积极效应。(记者  黄戎杰)

责任编辑:胡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