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时政要闻 >> 聚焦榕城 >> 正文

年年好 节节高
——十六大以来福州城乡居民生活显著改善

2012-09-25 10:02:09来源:福州日报

    让我们来进行一番比较:

    2002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仅9147元,2011年达26050元,增长高达184%,扣除物价因素,年均增长9.72%;

    2002年,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192元,2011年突破万元,达10107元,增长141%,扣除物价因素,年均增长7.43%;

    2002年,在岗职工年平均工资14046元,2011年达39505元,增长181%;

    2002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性支出6635元,2011年达17847元,增长168%……

    从上述数字不难看出,十六大以来的10年,依托福州经济社会高速发展,无论是城乡居民收入,还是消费支出水平,都在成倍增长。

      连江渔民老刘:富民政策让全家过上好日子

      9月中下旬,已经进入丁香鱼最后捕捞的季节。19日凌晨4点半,在连江筱埕镇筱埕村,近百艘渔船上演“百舸争流、千帆竞渡”的盛况,驰往远方面积135平方公里的定海湾。

      11点半,渔民刘通秀和其他出海捕捞的渔民,带着他们一个早上的丰厚成果,陆续驶回码头。一桶桶的丁香鱼抬下船,闪烁着晶莹的光泽,丰收的喜悦弥漫着古老的渔村。“这是给丁香鱼过秤。”在村里的丁香鱼交易中心,58岁的渔民刘通秀向记者介绍说,定海湾丁香鱼因味道甜嫩、咸淡适中、肉质鲜美而驰名海内外,是连江申报的第一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上世纪90年代,筱埕村就成立了丁香鱼交易中心,并慢慢发展成远近闻名的丁香鱼交易集市,架起渔民与收购商之间的交易平台。“有了交易中心,渔民安心了。”刘通秀乐呵呵地说,丁香鱼出水后容易腐坏,为了将新鲜的丁香鱼尽快卖出去,渔民们总是会争先恐后地进行兜售,鱼的价格也老是上不去,过去甚至出现了渔民收不回卖鱼款的现象。“7担300多公斤。”这是刘通秀今天的总收成。拿着小小的签收单,老刘脸上笑开了花。10天内,他将收到所有的货款。“今年行情好,1公斤卖到近20元,一次出海捕捞,就有7000元的产值,扣除成本,纯收入在三四千元。”跟丁香鱼打交道30多年的刘通秀,10年前和村里的几个渔民一起拿出积蓄,并向银行申请小额贷款,购买了两艘渔船,现在年收入超过10万元。

      13点左右,刘通秀拎着一小桶丁香鱼悠闲地走在回家的路上,这一天的劳作已经结束。在筱埕村半山腰的一栋三层楼房,走几步就能俯瞰定海湾,这是老刘的新家,一家人在这里已度过了4个春秋。“10年前,丁香鱼还没有产业化,我们一家四口人挤在低矮的砖混瓦房里,哪像现在这样住海边‘洋楼’?”老刘说,这样的幸福生活自己过去想都不敢想,是党的富民政策,让他们过上了好日子。

      像老刘像老刘这样的捕鱼能人在筱埕村还有很多。2011年,筱埕村丁香鱼捕捞超过1000吨,总产值600多万元,人均年收入过万元,比10年前翻了近3番。

      退休教师老秦:过去10年充满惊喜和幸福

      2002年,祖籍湖南的秦一中从南平光泽一所学校退休。由于儿子、女儿在福州工作,退休后,老秦和老伴选择到福州养老。

      老两口拿出一辈子的积蓄,又向亲戚朋友借钱,在仓山区金洲社区的采菊苑小区安了家。老秦还记得2000年来福州看房时的情景。“当时,金山大桥还没通车,我们看房是从洪山桥那边绕道过来的,沿途都是果园和花田。房子周边是一片又一片的荒地,公交只有702一条线路。”老秦说,别人听说他们在金山安家,都笑他们是到了福州的“乡下”。

      老秦家的房子共88平方米,当年总价约15万元。10年前,他和老伴的退休金加起来每月不到3000元,儿子和女儿刚参加工作。“每月要还贷款,还要还债,全家都比较节俭。”老秦用的家电都是从南平运来的“老家伙”,一台14英寸的彩电和一台小冰箱。仅有的“新成员”是一台挂式1.5匹的空调。到了夏天,全家打地铺,挤在那间装了空调的房间里。

      2003年,老秦的女儿结婚了,老秦家的家电也“更新换代”了。家里添置了1台42英寸的大彩电和1台大冰箱,客厅和每间卧室都安装了空调。“新冰箱比我个头还高,新电视要两个人合抱才抬得起来。”老秦说。

      10年前,老秦怎么也没想到自己会在3年内又买了第二套房。这次是儿子要结婚了。老秦资助儿子在原福州展览城附近的金山四期买了套新房。“这套房子在顶楼,面积90多平方米,楼上还附赠70多平方米的阁楼,总价不到20万元。”买了新房,迎来了新人,外孙和孙女相继出生,老秦一家三世同堂其乐融融。

      10年间,老秦家的人均居住面积提高了,家庭收入也翻了番。老秦夫妇的退休工资从10年前的每月不到3000元,增加到现在的每月6000多元。儿子升了职,月薪从当年的1000多元增加到5000多元,前年还买了私家车。“日子是越过越好了,节假日我们经常去周边自驾游。”老秦乐呵呵地说。

      老秦家的日子越过越滋润,老秦家所在的金山生活区10年来也是“一天一个样”。万达广场、乐购、大润发、永辉等城市综合体和大型超市云集,各种配套设施一应俱全。老秦的女儿秦雯告诉记者,以前那些说他们住在“乡下”的人,现在都后悔了,“很多朋友都把老城区的房子拿去出租,在金山买房住”。

      对老秦一家来说,过去的10年充满惊喜、幸福和喜悦。对下一个10年,他们充满期待。

      千方百计让群众更多享受发展成果

      我们相信,有着和刘通秀与秦一中同样感受的城乡居民,还有很多很多。

      十六大以来的10年,是人民群众生活显著改善的10年,是福州百姓安居乐业的10年,更是市委团结带领全市上下克服金融危机、物价上涨等众多不利因素影响,不断推动科学发展、打造宜居城市、构建和谐福州的10年。

      党的十六大举行的2002年,市委八届四次全会就提出,要把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作为我们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以民为本,提高为人民服务的质量,千方百计让不同收入水平、不同文化素养的群众更多地享受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成果。全会对福州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各项工作进行了部署。

      2006年 8月5日,市委八届十四次全会审议通过了《关于扎实推进福州市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决定》,提出农民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要明显提高,实现农村富余劳动力向城镇和非农产业有序转移,城镇化率达到57%。

      2009年,市委、市政府联合下发了当年1号文件——《关于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若干意见》,公布了我市促进农业稳定发展、农民持续增收的一系列举措。

      而今年市“两会”通过的《政府工作报告》,从努力促进城乡居民收入持续增长、稳步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着力解决民生热点问题入手,不断提升群众的幸福感和满意度。

      除此之外,十六大以来的10年间,福州的财政支出结构日益优化,社会保障、教育、医疗卫生等民生领域的财政资金投入不断加大,每年都为城乡居民兴办一大批实事项目。仅2007年~2011年,全市各级财政累计用于民生支出就达718.37亿元,累计为城乡人民兴办实事项目91件351项。

      在中国社科院去年发布的《中国城市生活质量指数报告》中,福州市居民生活水平指数居30个省会城市和直辖市的第三位。

      今年1月至8月,我市城乡居民收入继续快速增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888万元,增长13.8%,居全省第一位,工资性收入、经营性收入、财产性收入、转移性收入等4项收入全面增长。

      过去的成绩让人骄傲,未来同样值得期待。去年召开的市第十次党代会,提出了今后5年的宏伟目标:城乡居民收入实现倍增,人民生活更加富裕,社会保障体系日益完善,社会事业全面进步……

      福州的明天,一定更美好;福州的百姓,一定更幸福。(记者 林洪相 杨莹 温海龙 通讯员 林冰)

责任编辑:胡小梅